历年美国对华实体清单盘点
文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工业与安全局(BIS)于3月26日宣布新增两项出口管制规定,将来自全球的82个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根据公告,此次被纳入限制范围的实体中有52家为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的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覆盖超算、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包括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浪潮信息、宁畅信息产业、中科可控旗下的服务器品牌Suma等。
实体清单是BIS用于限制特定实体获取美国敏感技术及产品的监管工具。被列入清单的机构在进口受《出口管理条例》(EAR)管辖的物项前,须向BIS申请特殊许可。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来,美方已频繁动用该清单对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超算等领域的高技术实体施加限制。此次新增名单延续了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的系统性遏制策略。
美国对华科技封锁趋严,“实体清单”持续“增厚”。
对照被美国工业与安全局列入实体清单的14大类新兴技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领域几乎涵盖了中国制造战略中强调的“十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
其次,BIS发布的涉华“实体清单”企业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发布清单企业数量是2021年三倍。
此前,平安证券分析特朗普和拜登政府都使得中美科技合作面临巨大挑战。拜登时期的封锁注重策略性,通过联合盟友、制定新规则等方式加大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力度,但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资金缺口、制造成本高昂以及与盟友产生裂痕等问题。“特朗普2.0时代”对华经贸政策将更加激进,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对华科技封锁范围。
超算&AI&芯片等领域成为遏制焦点
自2018年中美科技竞争加剧以来,美国政府逐步将超算、AI以及芯片列为对华技术封锁的核心领域。通过“实体清单”机制,美方持续扩大对相关企业的限制范围。
科技龙头企业多轮“上榜”,持续承压
“实体清单”覆盖领域日渐扩增,国家安全概念持续泛化,电科系、中科系、中电子系以及航天航空、船舶、能源等领域的集团型企业赫然陈列,影响范围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7次制裁位居榜首,凸显其在半导体、通信等关键领域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重点限制对象;中科曙光(5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次)紧随其后,反映出美国对中国高性能计算与航天技术发展的警惕。
此外,龙头集团性企业不仅被BIS制裁次数多、其关联公司或子公司“上榜”家数也多,表明美国试图阻断中国科技产业全链条自主化进程。
除了商务部实体清单(BIS)外,美国对华科技遏制的多维框架还包括国防部1260H清单管控军事技术合作以及NS-CMIC清单(聚焦与中国军事工业复合体关联的企业,强化国家安全审查与市场准入限制)。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因国防与航天技术研发,被同时纳入多个清单;华为(含海思)作为全球通信龙头,受BIS与1260H清单双重打压,覆盖芯片设计与5G技术;中科曙光系因超算、芯片技术被BIS清单重点限制,而中芯国际因半导体制造能力被NS-CMIC清单锁定,凸显美国对算力与芯片产业的全链条遏制。
三类清单的叠加使用,反映了美国从技术封锁(BIS)、国防合作限制(1260H)到国家安全审查(NS-CMIC)的多维施压策略,旨在延缓中国在航空航天、半导体、通信等战略领域的自主化进程。
对于美方的行径,中国政府已经多次阐明严正立场。2025年3月2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事答记者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情况。美国持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美方此举意在打压遏制他国实体,剥夺他国发展权利,将严重损害相关实体合法权益,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美方此举不利于为双方通过对话合作解决问题创造氛围。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停止错误做法,并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实体的合法权益。
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完善国产化科技生态
2023年9月,最高领导人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2024年7月,中央明确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整个中国科创也因此更上台阶。
面对美国以“实体清单”为工具的系统性科技围堵,中国科技产业的突围之路已愈发清晰:唯有加速构建国产化科技生态,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协同、技术攻坚的多维联动,才能在全球技术权力重构中掌握战略主动。
注:以上内容来源于亿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