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家乡的人们,当年用苜蓿做出的多种“经典美食”

【本文来自《又到了新疆人跟牛马抢草吃的季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依然记得家乡的人们,当年用苜蓿做出的多种“经典美食”。主食类,有蒸“拿糕”、打(烙)烀饼、蒸棒子面菜团子……;野蔌类,则把各种野菜凉拌、炒制、熬汤、调羹……

千万别误会,以上所说的“拿糕”,并非是人们熟知意义上的糕点。它与人们旧时逢年过节时,才能偶尔吃上一口的糕点,实在没有一丝的关系。尽管“拿糕”名字动听诱人,但是它却没有一丝的糕点味道。

文中所谓的“拿糕”,完全是由废弃物的谷糠与苜蓿搭配而成,之所以把它们混在一起供人们果腹充饥,无非是想把难以下咽的东西变得更可口一些而已。

显而易见,“拿糕”与糕点,无论是它们的内容还是口感,两者间就根本不存在有任何的关联性。之所以将这些充饥的替代品叫的如此美好动听,猜想那不过是人们为了排遣生活的苦楚,而特意做出的苦中作乐,自我“调侃”的一个噱头。显而易见,“拿糕”与糕点,实在是此“糕”非彼“糕”也。

“拿糕”的做法极简单,先将鲜嫩的苜蓿叶芽洗净,再按一定比例将谷糠、棒子面与其混合在一起搅拌;尔后再放入少许的盐后,把它们放入乡间常见的大烧柴锅中蒸制。待其蒸熟出锅后,人们先放入预先混合好的蒜泥,然后再放入醋、酱油等几种不多的价廉调味品与其相佐。若有条件的话,还可再滴上几滴香油提味。如此,这种由谷糠、棒子面与苜蓿混合而成的“拿糕”就算做成。接下来,人们只需稍加搅拌就可以食用了。经过人们“精雕细刻”调制而成的“拿糕”,显然要比由单一的谷糠制成品要好吃得多。

除“拿糕”外,人们还会将苜蓿做菜馅,与棒子面、谷糠一起做菜团子。假若事先在苜蓿馅中,放一点点荤油或者是放些炼制猪油剩下的油渣儿,那种菜团子蒸熟后的味道,简直堪称是度荒充饥食物中的一绝。

用苜蓿嫩芽做菜,可以百搭,可荤可素,可炒可拌;而且将其制成菜品的过程也极为简单便捷。正因为如此,当年苜蓿与粗粮、谷糠,被放在一起“百搭细做”后的味道,尤其得到的人们普遍青睐。

至于如今社会上流传的紫花苜蓿,富含有利养生的蛋白质、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胡萝卜素之说,与当年乡间食用苜蓿的万般无奈,二者显然扯不上一丝的关系。一个纯属饥不择食的果腹求生之需,一个则是生活富足后所追求的养生之术。时空错置的生存理念,也让二者间有着天地之别。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