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新态势:无人机袭击背后的战略博弈

俄乌冲突新态势:无人机袭击背后的战略博弈

500

撰文:皆大欢喜

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

当地时间 3 月 20 日凌晨,乌克兰发动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再次震动了俄乌战场。萨拉托夫地区的恩格斯空军基地遭受重创,爆炸声此起彼伏,燃起的熊熊大火照亮了夜空。这一事件不仅给俄罗斯军事设施造成严重损失,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本就复杂的俄乌冲突局势中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反映出当前战场态势的复杂性与双方战略的微妙博弈。

从战场态势来看,此次大规模无人机袭击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乌克兰在战场上溃败的不实言论。不久以前,部分观点声称乌军从库尔斯克撤回乌克兰是 “大败退”,甚至编造出大批乌军 “被包饺子”,乃至需要特朗普向普京求情 “放乌军一条生路” 等荒诞情节。然而,现实的战场是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以及 “互有攻防” 的局面。乌克兰对俄罗斯境内重要军事目标发动的无人机袭击,展现出乌军在战场上的主动性与反击能力,绝不是处于溃败边缘的被动挨打之态。这表明俄乌双方在战场上都保持着一定的作战实力与战略威慑,没有一方能够轻易取得决定性优势,战场态势依旧呈现胶着状态。

恩格斯空军基地作为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据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该基地部署了图 - 95MS 和图 - 160 等核战略轰炸机,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境内目标实施打击的关键力量投射源。乌克兰对其发动攻击,有着深远的战略意图。一方面,从军事角度看,直接打击俄罗斯空军的核心基地,能够削弱俄罗斯在空中的战略打击能力,破坏其对乌克兰的远程轰炸布局,打乱俄军的作战节奏,为乌军在其他战场方向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例如,若俄军轰炸机因基地受损而减少出动频率,乌军在前线的防空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有利于地面部队展开行动。另一方面,从心理和士气层面而言,袭击俄罗斯境内深处的重要目标,对俄罗斯民众和军队的心理冲击不容小觑,而对于乌克兰国内民众和军队来说,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他们对抗俄罗斯的信心与决心,让乌克兰军民看到反击的希望与成果。

此次乌克兰对恩格斯空军基地的无人机突袭,不仅具有军事层面的战略价值,更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了对美俄"交易式和平"主张的强烈反制。正如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宣称"24小时解决俄乌冲突"、"这位自诩'交易艺术大师'的政客,似乎把停火谈判当成了房地产过户——只是他忘了战场上可没有签字就生效的霸王条款。"其副手万斯抛出"乌克兰应承认领土现状换取和平"的投降主义论调之际,这场深入俄罗斯腹地的精准打击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用战场铁证戳破了所谓"乌克兰必败"的政治谎言。

从军事地理角度看,恩格斯基地距离乌克兰边境达700公里,远超常规武器射程。乌克兰无人机部队突破俄军层层防空网实施的纵深打击,证明其远程精确打击体系已形成可持续作战能力。这种能力背后是北约持续军援带来的技术升级,更是乌军经过两年实战积累的体系化作战经验。当特朗普派鼓吹"乌克兰应割让20%领土"时,乌军正用行动证明其完全具备在关键节点削弱俄军战略打击能力的实力,这种战场主动权绝非被动求和者所能拥有。

此次袭击更暴露出俄罗斯战略防御体系的致命漏洞。尽管俄国防部宣称拦截54架无人机,但仍有足够数量突破防线造成实质性破坏。这种攻防不对称性印证了现代战争中"进攻方永远占优"的军事规律——防御系统需要100%成功率,而进攻方只需部分突破即可达成战略目的。当万斯等人主张"承认俄占区现状"时,乌克兰正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的地缘控制逻辑,用非对称手段持续消耗俄军战略资产。

在国际政治层面,这场突袭恰逢美国众议院搁置600亿美元军援法案的关键节点。乌克兰用实战成果向西方证明其并非"无底洞",而是具有明确战略价值的投资对象。被毁的图-160轰炸机每架价值2.5亿美元,单次行动造成的俄方损失已接近西方季度军援规模。这种高性价比的作战效能,有力回击了特朗普派"停止浪费美元"的孤立主义论调,为拜登政府推动军援提供了新的论据。

从俄罗斯方面来看,国防部迅速做出反应,宣称防空系统一夜之间在六个地区击落了 132 架乌克兰无人机,其中 54 架在萨拉托夫上空。这显示出俄罗斯防空体系在应对无人机袭击时具备一定的拦截能力,但即便如此,仍未能完全阻止无人机对恩格斯空军基地造成严重破坏。俄罗斯萨拉托夫州州长罗曼・布萨尔金将这次袭击描述为自战争开始以来对萨拉托夫地区 “有史以来最大” 的无人机袭击,并且通报了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这反映出俄罗斯在面对乌克兰无人机袭击时所承受的压力,尤其是对境内重要地区安全防护的压力。

此次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事件,也反映出俄乌冲突在作战形式上的新特点。近年来,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成为双方不可或缺的作战力量。本次袭击可能运用了"无人机海"饱和攻击战术,先以廉价商用无人机消耗防空导弹,再由军用无人机实施致命打击——堪称现代版"草船借箭",只不过这次借来的是防空系统的弹药库存。

无人机具有成本低、操作灵活、隐蔽性强等特点,能够在不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前提下,对敌方纵深目标实施打击。乌克兰频繁使用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目标发动袭击,俄罗斯也同样利用无人机执行侦察、打击乌军目标等任务。这种以无人机为主要手段的作战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使战场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前线与后方的界限愈发模糊,而且还增加了战争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双方都需要不断调整战术,研发反无人机技术和装备,以应对来自空中的新威胁。

展望未来,俄乌冲突的走向不仅取决于战场得失,更牵动着大国地缘博弈的神经。当乌克兰用无人机在俄罗斯天空划出反击轨迹时,实质上也在国际舆论场划出了道义红线——任何将乌克兰领土作为交易筹码的"和平方案",都难以获得战场现实的背书。这种军事能力与政治意志的双重展示,迫使美欧决策者必须重新评估:究竟是选择支持一个有能力牵制俄罗斯的活跃盟友,还是纵容绥靖主义催生新的慕尼黑阴谋?

此次袭击事件犹如多棱镜,既折射出现代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也照出了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激烈碰撞。当无人机残骸在恩格斯基地的烈焰中熔化时,一同消解的还有那些建立在虚假叙事上的政治投机。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和平从来不会诞生于强权的施舍,而只能根植于对侵略行为的有效反制和战略平衡的重建。

对于那些一见到俄罗斯的坦克就吓得尿裤子的投降派来说,你们没有资格教正在英勇抗战的乌克兰爱国者象汪精卫那样高举太阳旗和高喊“乌拉”!

那些一见钢铁洪流就膝盖发软的战略撤退艺术家们,建议改行创作末日题材剧本杀——真实的战场上,勇士们正用无人机代码书写着新的《孙子兵法》。

注:本文参考了《莫斯科时报》等有关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