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从“要维权”到“敢消费”(评论员观察)

文 | 京畿部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强调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2024年全国消费者组织共受理投诉1761886件,比上年增长32.62%,解决1211284件,投诉解决率为68.7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8亿元。

500

每年的3月15日,当央视晚会的聚光灯对准问题企业时,总有一场全民关注的打假风暴掀起。自1991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正式落地中国开始,这场持续三十余年的消费保卫战,早已超越一场晚会的意义,成为重塑市场规则、守护百姓钱袋子的重要力量。

改开初期,市场野蛮生长,消费者遭遇假货往往投诉无门。自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后,315晚会以现场曝光+执法跟进的模式,撕开了地沟油、毒奶粉、黑心棉等灰色产业链的遮羞布。数据显示,仅2010-2020年,市场监管部门通过315渠道查处案件超120万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超560亿元。更重要的是,它让假一赔三七天无理由退货从法律条文变成了普通人的维权底气。

回顾过去的315,2011年曝光瘦肉精猪肉后,全国启动肉类追溯系统;2020年揭露老坛酸菜土坑腌制乱象,倒逼方便面行业全链条整改;2023年曝光劣质电动车头盔,推动强制性国标加速落地。每一次曝光都在推动行业大扫除。正如一些企业员工所言:被315点名像挨了一记重拳,但挺过来后,企业反而走得更稳了。

今天的315不再只是年度曝光台。随着《民法典》《电子商务法》等法规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通过12315平台维权。去年全国网络消费纠纷调解成功率已达87%,云维权时代让守护更高效。

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而道远。今年两会,对预付式消费、直播带货等领域作出专门规定,当直播带货、AI换脸诈骗等新问题涌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值得期待的是,大数据正在构建商品质量预警地图,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每一颗青菜都有身份证。而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明白:与其担心被315曝光,不如把质量监督变成365天的自觉。

三十年前,315教会我们要维权;三十年后,它正带领我们走向敢消费。它曝光的不仅是问题,更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底线与良心。让每一天都是315,才能让消费市场真正活起来。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