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丨12岁的速弹少女YOYO,天才光环背后的她是如何权衡音乐和学业的?
回想一下,12岁时的你,当时在干嘛?
当你在无意识的玩乐,或是在按部就班的上学时,12岁的YOYO,已经在吉他界小有名气。
天赋、努力,还有一个娃奴+奶爸+溺爱10级的超级父亲,她就是张爱玲所说的“出名要趁早”中的一员。
除了是各类品牌吉他/音箱的最小的代言人外,还是乐展的常客嘉宾,并和大村孝佳、西班牙吉他手何塞都同台演出过。
她还曾登上过美国最权威的吉他杂志《Guitar Player》,被称为“将改变世界吉他技术的十大乐手之一”。
她是该杂志创办以来的第一个中国面孔,也是年龄最小的封面人物。
但在光环加身之外的她,也有普通孩子的烦恼。比如,关于今年的暑假到底要不要上补习班。
毕竟她已经初中了,学业的压力还是不小。按照她的话来说,她和现在的上班族996并没有什么区别,更甚之。
“没有太忙,只有更忙”,“每天要6点35分到校,晚上8点多放学,回到家差不多9点,有时候宵夜和做完作业后就到10点了”YOYO这么说到。
既是父亲,又是老师、朋友的YOYO爸爸刘伟,现在甚至有点后悔,当时让她提前一年上学。
在面对更多现实的问题时,刘伟也会有无奈,是不是YOYO去了国际学校会轻松一些。但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位,学区房,每一项不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好在吉他学习/练习,依然在坚持。处于叛逆期的YOYO,即使现在学业再忙,也尽量每天都要弹一会琴。现阶段的她更集中在如何更针对化、更有效率的练习。
YOYO的学琴之路
或许你永远无法预料,时间会把你塑造成什么样子,就像6年前,YOYO开始学琴,陪伴在她身边的父亲没法预测到现在她的成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YOYO的成长也不是。
我们总会习惯性的觉得别人是天才,有天分,别人的成功是理所当然,但天分背后的那些努力和用心,以及时间的沉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
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建立自信;到习惯的培养,在掌握了基础的技巧;再到现阶段精化演奏/音乐的表达。这说起来很容易的过程,却是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正确的引导、不厌其烦的陪伴鼓励、持续不断的积累所造就的。
一开始以“兴趣培养”为主
6岁半的时候,YOYO开始正式学习吉他。父亲刘伟作为一名资深音乐爱好者,在年轻的时候组过乐队,也和朋友们到处表演,对吉他、钢琴都比较了解。在YOYO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弹吉他,耳濡目染的让她感受音乐的魅力。
想让YOYO学吉他,是因为当时家里周围都没有什么小孩可以一起玩耍,去琴行能有一起玩的小朋友,并且刘老师(后文YOYO爸均称为刘老师)和当时YOYO的吉他导师李老师很熟,所以就商量着把YOYO送去学习。
在开始选择学吉他时,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刘老师本来和女儿承诺,她到了琴行自己去选一样,选什么就学什么...
到了琴行,不知道谁放了个木鱼在那里……结果刘老师不得不反悔了,连哄带骗的让她学习吉他,才有了今天的速弹少女。
(木鱼)
不过当时并不是直接学的电吉他,而是先从古典吉他开始。这个阶段下,练习的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在正确的方法下,已经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最开始每次练习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并不是每天都练,会弹一些简单的儿歌、流行歌的旋律、简单的音阶,弹的时候需要同时唱音名。
就这样持续了几个月后,开始练习一些吉他老师编的复音演奏曲,也可以开始弹唱,并收获了一些掌声,慢慢的兴趣就起来了。
一开始以小模块的练习时间非常适合。既不剥夺他们玩乐的时间,也让他们能够练习。孩子天性爱玩,没有几个小孩能一下就坐定下来长时间练习。
兴趣培养的阶段,就像刚刚播种的一颗种子,很脆弱,家长的督促、鼓励,陪伴尤为重要。YOYO的父亲刘老师就做得很好。
YOYO每次练琴,刘老师都会陪着她,和她定制练习目标,纠正她的错误,和她一起精进练习方法,可以说,他或许是我见过最负责的父亲了,他把这颗梦想的种子,呵护得特别好。
兴趣调动起学琴“主动性”
在兴趣培养起来之后,受到师兄去广州乐展表演的刺激,让YOYO不乐意再学古典吉他,她希望能像师兄一样,在舞台上酷炫的演奏,获得展示的机会和认可。于是,YOYO爸也当即决定让YOYO转学电吉他。
这个时间段,开始从被动的服从,到有意识的主动学习。心态上的转变,是YOYO快速进步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时候是2014年的7月,YOYO也才7岁。
开始学电吉他,也像学古典吉他一样,从单旋律入手,并练习一些基本功。
所练习的旋律也大多是选YOYO自己非常喜欢的,像最开始弹的是王菲版的《又见炊烟》,或是一些她喜欢听的曲子如《Always With Me, Always With You》(简化版,更适合小孩演奏)。可见从孩子喜欢的音乐入手教学,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前期的古典吉他基础,和基本功左右手练习,让她很快就胜任了电吉他。
某次她在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可以一分钟弹300个音,这样的天赋,以及在速弹上受到的鼓励,让她的风格更靠近速弹,因此也被称为速弹少女。
但实际上,刘老师坦言“我们会听很多不同的风格的歌”,在选择要学习弹奏的曲目上,YOYO偏向于选一些更难、更有挑战性的、更具有技术性的曲目。不过“我也会暗自掂量一下,然后尽力的配合...会尽量减少她的重复学习,或是已经初步了解的东西”。
除了在选择学习曲目上的用心外,教材和练习内容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教材的选择透露父亲的用心
我问过刘老师,YOYO在学电吉他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独家教材,让她变得那么厉害。
刘老师很认真的告诉我,他说为了给YOYO选适合她的练习内容,看了很多的教材,“不是随便翻翻的那种奥,是从头至尾认真看,做笔记的那种”他特别强调。
“YOYO练过的教材,除了完整弹完地狱第一册外,其他都是很多教程的综合”,并且有好一些练习,都是他们特别编写的。可见刘老师的用心,在培养和教育YOYO上做了很多的功课。
而在之前的采访文章中,YOYO最早的吉他老师也提到过,他和刘老师,编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基本功练习,“全拨弦、击勾弦、揉弦、推弦、跨弦、点弦、扫拨、音阶的小练习;每1-2周换个花样,增加点新鲜感,不是每天都练同样的击勾弦那样枯燥”
刘老师也给我举了几个他编教材的方法,因为很多教材是不适合小孩去练习的。为了更适合小朋友去练习,他从各种教材里面去选择,自己会先去做尝试。
比如,在甄别是否适合小孩的手指条件,他会绑住他自己靠近掌关节的部分手指,限制活动度来模仿小孩的手指条件,逐一尝试来选择哪些是能给小孩子的练习,再做修改。
除了模拟小孩的手指条件外,为了让练习不枯燥和更有效率,同一个练习,刘老师会让YOYO用4连音弹一次,5连音弹一次,6连音、3连音来练习,相当于一条练习,同时练习了不同节奏和技巧。
除了练习这些教材外,YOYO还会学习一些线上吉他课程,早期大部分主要是一些好听而且适合唱谱的lick、后期主要是一些热身练习lick和具体吉他曲的学习。
这一时期,YOYO建立起了每天都练习的习惯,每天一小时,20-30分钟基本功,10-20分钟复习以前学过的东西,温故而知新,20分钟学乐曲。
YOYO的学琴经历似乎看起来很顺畅,2015年10月,在上海乐展JOYO的舞台表演,2016年参加吉他中国的吉他春晚,以及广东乐展、法兰克福乐展...各种赞誉、活动,大师的交流接踵而来,这让YOYO的自信完全建立起来。
这些赞誉是她的动力,也是压力的来源,或许当时年龄小,弹得好是她所拥有的优势,但随着叛逆期的到来,你肯定也很想知道YOYO近期的状况。
进阶的沮丧和不放弃的精进
在具备了基本演奏水平之后的YOYO,吉他上的进阶问题,就像她学业上的压力一样,接踵而来,曾一度让她和她的父亲很沮丧。
进入叛逆期的YOYO有一段时间非常浮躁,不能够静心处理好每个音符,也不愿意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时间不够等各方面的因素,练习效率和练习动力都在下降。
“懂事了,戴高帽子、各种赞已经不会再是有效的激励方式”,刘老师和我说到,他之前一直是用鼓励的方式去教导YOYO,不会批评她,但进阶的阶段,又给做父亲的他一个新的挑战。
“去年上海乐展唐朝乐队的陈磊老师就提醒我:过2年得注意了,叛逆期太可怕了,一定要保持别放弃吉他。”果然陈老师的话预言了这个阶段的困难,不过“宠娃狂魔”刘老师琢磨出了他的应对方法。
对于这一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演奏水平的YOYO,提高对于音色动态的控制、弹得更有味道一些,是进步的难点。
“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只要她练琴,我就打开电脑同步全程录音练习过程,话筒永远在音箱那里,电脑开个机也不麻烦。弹到不满意的地方,一起听一下分析一下”。
“录音就是一个刚正不阿的照妖镜,任何缺陷都给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你不必告诉她错误,而是让她自己去找出错误,这二者区别可真是大的很”。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太多问题暴露出来,节奏不够稳、音准不行、不够干净、细节不好、力度动态差...让他两甚至都怀疑人生,好在慢慢的她也认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会更有耐心和针对性的去提高,录音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他们也会一起扒歌,通过扒歌、扒细节动态,来去不断的改进弹奏中的问题,让演奏更精细。
暴露问题,接受问题,改进问题,是一个开始懂事的孩子必经的历练,而陪伴,也在这场父女的吉他之旅中,显得尤为重要。从YOYO第一天开始学吉他,每一次练琴刘老师都会陪着,除非他上夜班。
也因为陪女儿,除了外出期间,他参与的吃饭、K歌等社交活动不超过10次。
对于现阶段的练琴规划,每天基本用20分钟保持左右手技术,同时会少量的讲解一些音乐理论(或看视频讲解)。
接下来会具体在吉他上进行相关尝试,如何把刚才的内容在吉他上表现出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可以那样不行。如果还有时间,会在钢琴上练一下听力和视唱。
(yoyo演奏《Glasgow kiss》)
在经历了挫折沮丧之后,YOYO仍然在和他的爸爸一起精进她吉他的的演奏。关于YOYO对于未来的计划,刘老师写了很长的一段话给我。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他对女儿的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YOYO有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朋友们对她的未来会有很多的期待。
去年YOYO参与了Li-sa-X(日本天才少女吉他手)专辑的主打曲的部分创作,这对YOYO是一个非常大的触动。我也受到影响,有过很多很多的想法,也推动YOYO去向这方面努力。
之后我开始让她累积记录素材,希望能最终成为一张专辑。这意味着她需要更加的努力、更多的学习、更丰富的阅历,来获取更为成熟的音乐想法,还需要好的编曲团队、专业的制作人、更高质量的录音、更大的资金投入……
最终我会发现,在没有足够时间支撑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来完成这些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为此YOYO也很着急,我也意识到这是我犯了一个大错误,给孩子带来了这么大且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承认错误其实很容易,我劝导YOYO就行,我挑一句我最近对YOYO说的一句最经典的话:迟到可以原谅,别旷工就行。神只在别人眼里精彩,人才有故事和酒。”
---------刘伟
看完这段话,有几点让我特别有感触。一方面,会有一些担心。
确实如刘老师所说的,如果YOYO想要制作专辑,那么在学琴和练琴的时间上,必定要花更多的时间,之前每天一小时的方式,或许已经不能满足再进阶的要求了。
但相对的教育环境下,平衡学业和练琴就变得尤为困难,如何做到,又是一个必经的考验过程。(孩子学琴的每个阶段,都不能让人省心啊)
但似乎也不用太担心,因为有如此强大的父亲,和天赋异禀愿意下功夫的YOYO,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只要朝着目标前进,总会达到。
另一方面,也很感叹,如果家长们都能像刘老师一样对待子女的教育尽心尽责,或许中国会再多出很多厉害的少年吉他手。
曾和朋友讨论过,到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很棒的少儿/少年吉他手,他和我说,在他的观察下有三个条件,一是负责的好的老师,二是家长(是否做到督促、帮助孩子的角色),三是这个小孩是否有天赋,是否愿意学。
而其中,家长的因素有很大的重要性,毕竟孩子回到家后,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长相处。
他曾经观察过,有家长陪着上课,回家练习的孩子,和没有家长陪着的孩子之间有多大的区别。事实也印证了确实如此,家长陪的孩子,进步会快很多。
像YOYO爸爸这样,每次都陪YOYO,并且帮助她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父亲真的太少了,并且还要照顾孩子每个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引导她,实属不易。
教导者,是少儿音乐教育中的关键,(不管老师还是家长)你的每次教导、陪伴,都会影响到孩子未来的人生,时间则会是这个过程的最好答案,愿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