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银行系统内,制造业贷款是有增长率考核指标的

【本文由“市民fu先森”推荐,来自《英媒质疑关税能否重振美国铝业:关键是美国的高电价》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燕北鸣
  • 当然不是电价问题啦,甚至都不是制造业本身的成本问题。简单说是美国制造业的金融成本太高了,美国私有金融机构不会支持这种长周期低回报率产业的,资本不愿意投资,如果想强行上此类的项目,资本会把投资风险折算进去,投资成本会比正常的高很多。这叫"风险折价"策略,对制造业项目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没有任何一家基础制造业能脱离资本市场而独立存在的,平时都得向银行借点周转资金呢。反观国内是真有给制造业兜底的,这也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负债率比美国高但能撑得下去的根本原因,美国金融机构才不会长期给制造业兜底呢。

    更何况美国制造业的高管们还热衷于把资金抽走拿去金融市场赚钱。

    然后制造业企业每提高1%的销售价格,可获得一定幅度的信贷利率优惠。

    所以美国这套逻辑,就注定只要他们的金融行业还是老大,那制造业的经营成本必然越来越高,这不是制造业本身靠技术进步或者压榨员工能解决的。如果你没实际经营过企业,是根本不知道美国制造业完蛋其实不在于制造业本身,而在于制造业之外。放心吧,除非把华尔街炸了,否则美国制造业重振不了。

非常准确。

在我国的银行系统内,制造业贷款是有增长率考核指标的,为此许多银行要以名单制的方式去推动制造业贷款提升,就是自己去锁定制造业企业;有时,还会主动授信,就是你用不用先不谈,我把授信额度先批给你,你要用的时候直接申请提款就可以;同时 ,还有贴息政策,一般都是各家银行总行专门拿出一笔钱,给制造业企业的贷款进行贴息,以保障制造业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这还仅仅是金融业层面,在政府层面,建设制造业园区、建立制造业政府引导基金、退出纳税退税政策优惠……如果你是战略新兴领域的制造业企业,那得到的政策支持会更多更有力。

当年疫情发生后,稳企业、保就业的核心落点就在制造业企业,可以说是协调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去保生产、保流通,人行、银监盯着银行,看你们谁敢盲目抽贷……

在这样的重视与呵护之下,我国的制造业走上了今天的地位,也再次证明了我国体制的优越性。

任何体制都是利弊共存的,美国的体制,在发展初期,金融市场非常活跃,能够高效盘活社会上的金融资源,简言之就是企业很容易拿到贷款、投资,因此发展的非常迅速。但其过度自由化的金融系统、对待资本不加约束的国家制度,也导致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转化与失衡,转化就是产业资本的也在向金融资本转化,抽走资金去金融市场赚钱,直至金融资本越来越强大,把实业从美国挤出(寻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的产业链、更大的市场和利润)。

我们有些人持有一种观点,就是上一轮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而最大收益者是中国,所以我们应该感谢美国。殊不知,这只是美国这种模式下的必然结果,他们才是上一轮全球化的最大得利者,只不过主要得利的是资本集团罢了。而他们这些出海的资金,如果不是来到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增速飞快的经济体,还能从哪获得如此可观的利润?

现在搞笑的是,他们在推动美元回流,流回去的资金,一眼望去,没有实业能装得下这重重巨浪,于是全在股市里趴着,憋出来一个美股新高。

就这些遮天蔽日的绿纸,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祸乱之源,早晚一把火全给烧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