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给媒体人第二轮“暴击”

  1)昨天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当我用AI生成一篇评论文章时,屏幕上的文字让我内心“五味杂陈”——它精准复刻了我的逻辑框架,甚至比我更高效地整合了数据与观点。(请参见,《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警钟为谁长鸣?——一场代理人战争的真相与人类文明的拷问》)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AI对媒体人的第二轮暴击,已不再是预言,而是现实。从互联网颠覆传统媒体对内容生产过程和传播渠道的垄断,到AI打破我们对于内容生产的一切假设和想象,今天,我们既站在人工智能大爆发的原点,也站在媒体人作为一种职业生死攸关的关键点。

  2)过去二十多,互联网对媒体行业的最大冲击有两个:第一,它打破了媒体和媒体人对于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的垄断;第二,它让内容,甚至是优质内容,相对于受众的注意力和时间来说,都显得严重过剩。所有媒体和媒体人过去二十多年在从业过程中感受到的冲击乃至痛苦,都跟这两点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如果把互联网对媒体人的冲击称作“第一轮暴击”的话,此时此刻,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工具,正在对媒体人发起“第二轮暴击”。在“第一轮暴击”中,专业的媒体人虽然痛苦,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发挥自己在现场采访、深度分析、重大研判上的专业能力,拉开与一般自媒体人的差距。这几年,专业媒体人最大的痛苦主要在于,好的内容往往在读者当中曲高和寡,平台往往也遵循“流量至上”的原则,不给好但是受众比较窄的内容太多推荐和加热。

  4)在人工智能对媒体人发起的“第二轮暴击”中,即便是最专业的媒体人也将难以招架。人工智能工具正在成为媒体行业的“超人”。以特朗普的新闻发布会为例,传统记者需要提前好多天申请采访证,然后提前好几个小时去接受安检,在现场候场,然后用笔记下发布会的要点,回去再好好听录音整体详细内容。未来,只需要在现场架设两三台摄像机,完整记录整场发布会的实况,像DeepSeek这样的人工智能工具可以瞬间整理出发布会的文字实录,然后可以根据记者的要求输出消息稿和综述,甚至是新闻分析和评论。而且,DeepSeek在写完中文稿后还可以写英文稿、写法文稿,写西班牙文稿、写日文稿甚至是写泰文稿。从内容生成的效率来说,从所能掌握和使用的背景材料来说,再厉害的媒体人,也不是DeepSeek的对手。

  5)媒体人现在需要追问自己的是,“如果AI已经这么厉害了,媒体人的角色和定位到底是什么?”

  6)现阶段,我们可以麻痹自己说,“人们还是更喜欢看人写的文字,而不喜欢看AI写的文字。”但是,AI的能力是在不断进化的,它对人类的模仿和超越是在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的。更何况,等到新一代从小就看惯了AI文字的人长大之后,他们可能早已经习惯了AI生成内容的高效、清晰和简洁,反而不习惯看人写的文字了。多年以前,我们也曾经告诉自己,“物理书籍的触感和墨香令人难以割舍”,但是,今天,阅读电子书的人依然越来越多。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代人,人类整体上就快忘掉物理书籍的触感和墨香了。

  7)在AI时代,媒体人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型。目前来看,媒体人还有两种角色在现阶段是不可替代的。第一,媒体人需要用明确的、具体的、正确的、准确的语言告诉AI,“我希望你生成什么内容”。媒体人为AI提供的“提示词”,也就是“要求”的质量,将决定AI生成内容的质量;第二,鉴于AI训练时所使用的语料可能存在差错,加上AI现阶段经常出现“幻觉”,对于AI生成的内容,媒体人必须有能力进行编辑、修改、润色和审核。媒体人的编辑和把关能力,也将决定AI生成内容的质量。

  8)DeepSeek帮我总结说,在这场人机博弈中,唯有两类媒体人能穿越周期,继续延续有意义的职业生涯:第一,成为AI的“灵魂导师”,能用精准指令驾驭大模型,将模糊创意转化为高质量内容;第二,化身“数字守门人”,以专业眼光甄别AI“幻觉”,在算法洪流中守护事实与伦理。这就要求我们不再执着于“写得更快”,而是转向“想得更深”——就像牧羊人不必亲自吃草,但必须懂得指引羊群走向丰美之地。也有朋友提醒我,在没有音视频记录的场景,AI在创作内容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是的,在这些特定场景下,比如暗访等,媒体人用“人肉”的方式去调查、去采访,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9)不过,我们也不用就此消沉。正如DeepSeek所说,AI降低了内容生产门槛,昔日“无冕之王”不得不与全民创作者同台竞技,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解放——当机器接管基础报道,媒体人可跳出“追热点”的泥沼,转向深度调查、跨界思辨、文化启蒙等更高价值领域。放下精英身段,或许能打开更辽阔的星空。

  10)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煤油灯到互联网的快速变迁,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西方几百年来发生的变化。此前,我们对这种变化惊叹不已,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后,我们才发现,过去的一切,都才不过是刚刚开始。AI时代,我们所经历的变革之广泛、速度之剧烈,在人类此前的所有历史上都从未见过。而且,人类科技发展的方向正在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在物理世界,人类的进步速度依然非常缓慢。自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以来,56年过去了,人类再没有踏足第二个地外星球。与此同时,在虚拟世界,人类的进步可谓是日新月异,AI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畅想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开意识、思维、记忆、智慧和情感的密码,未来我们还需要完整解开基因背后的生命密码。在此基础上,如果核聚变乃至更高效的能源出现,加上曲率飞行等各种难以想象的高科技,人类也许终于可以从婴幼儿时期走向童年时期。是的,相对于地球45.4亿年的历史来说,人类迄今为止几百万年的全部进化史,依然显得非常非常短暂,它大约只占地球全部历史的千分之一。因此,我们甚至都不能说人类正在从婴儿时期走向童年时期,也许人类只是一个才刚刚满月的婴儿。人类的未来实在是太长、太大了……

  最后,我还是想用DeepSeek的一段话与所有的媒体同行共勉:

  “今夜,让我们为旧时代的消逝干杯,但不必哀叹。回望历史,古登堡印刷术曾让抄写僧侣失业,却催生了文艺复兴;摄影术终结了肖像画师的黄金时代,却打开了视觉文明的新纪元。今天,我们站在AI革命的临界点上,既要清醒认知‘工具理性’的威胁,更要相信——唯有人类的心跳,才能让科技绽放人性的温度。”

  (全文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