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鼎鈞:两岸婚姻是两岸融合发展的主心骨 需要支持与关心

500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开启了两岸民间交流的新时代。1987年11月,面对岛内主流民意的压力,台湾当局正式开放台湾省老兵回大陆探亲。据不完全统计,同年厦门出现了第一对涉台婚姻,另有一种说法是1988年8月15日浙江舟山登记了第一对涉台婚姻,这可能是官方政策开放后的首例。不论如何,从那时起,两岸婚姻逐年增加。然而,台湾当局对大陆配偶始终施加各种限制。直至1992年2月27日,台湾当局才允许大陆同胞来台探病、奔丧和定居,台湾社会才迎来了第一位大陆配偶。

此后,尽管两岸关系在三十多年间起伏不定,两岸婚姻总数已接近40万对,但大陆配偶在台湾社会中仍然面临各种政治性的排挤和霸凌。例如,近期台湾当局内部为配合赖清德所谓的“新两国论”,大肆宣扬“两岸互不隶属”。台湾当局内务部门直接要求原南投县议员史雪燕,因违反“国籍法”,取消其议员公职,此举引起了广泛讨论。此外,他们进一步要求五位具有大陆配偶身份的村里长,必须出示放弃所谓“国籍证明”。如果他们不能提供这种“证明”,他们的职务将被撤销。同时,他们采取了“行政命令”,宣布大陆居民不是“同一国人”,并立即生效。这一系列行动下,民进党当局不仅迅速推动了“新两国理论”,换句话说,民进党当局的政客们在台湾社会不断塑造“抗中保台”的社会氛围,而且他们的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在对抗近40万大陆配偶,进一步疏远了超过百万的两岸婚姻家庭。从这一系列违背两岸主流民意的行动来看,民进党当局仍是破坏两岸关系,阻碍两岸融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毫无疑问,除了在台湾遭受民进党当权者的政治歧视和政策压迫,大陆配偶在社会生活中也遭受着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据台湾地区的多项研究显示,与台湾女性相比,由于婚姻原因而居住在台湾的大陆配偶在就业市场上所处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些研究发现,大陆配偶的“非劳动力”和“隐藏性失业”的比例相当高。有些大陆配偶甚至有找工作的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找到工作,只能放弃求职,沦为劳动力市场中被压抑的一部分。

这个现象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大陆配偶的出生家庭和出生地的环境影响。由于过早期2000年前后大陆配偶迁移到台湾者,多为期望能改善自己和原生家庭的生活状况。然而,他们与台湾当地人组成的家庭,多来自社会的弱势阶层。因此,大陆配偶不得不在生育和维持经济状况等方面扮演多重角色,投入到台湾的就业市场。

美国学者古登的“族群歧视”观点,为我们理解这个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他认为,移民劳动人口来自经济环境较为贫困的地区,虽然在文化环境上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与移入国家地区仍有主要的隔阂。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移入地区的人民往往会从负面的角度看待移民,导致歧视和不满,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或有政治体制冲突的时候。

而这也导致当前台湾地区大陆配偶在就业平等权上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劳动力市场歧视”。这一概念指的是,因种族、户籍、性别、性取向或宗教等因素,导致原本应享有相同收入水平的个体在职场上受到不同待遇。由于两岸关系和出生背景文化的差异,大陆配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情况因人而异。台湾学者归纳出大陆配偶面临歧视的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台湾现行法规在人权保障上未能与国际接轨,基本上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次,台湾地区移民政策中存在阶级主义和性别主义,入境团聚面谈机制和财力限制、台湾户籍“身份证件”取得中的差别待遇与偏见,都是问题所在;第三,大陆配偶婚姻过去的刻板印象深植于台湾社会,导致当局、政客、媒体和一般民众对大陆配偶的认知态度负面,甚至有污名化之嫌。

由此可见,大陆配偶作为两岸婚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反歧视要尊严需要两岸同胞的坚定支持。然而,当前两岸婚姻家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常常被社会忽视,这不仅影响两岸关系的稳定和融合,还对两岸婚姻家庭的持久发展构成威胁。因此,我们应重视两岸婚姻家庭的发展,并在政策和社会层面同时进行优化,以创造更有利于两岸婚姻家庭发展的环境。

为了加强社会支持,我们应当建立跨区域的社会服务体系,例如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和文化培训等服务。此外,还需通过媒体宣传和公众教育,营造包容氛围,以增进两岸民众对婚姻家庭多样性的理解,减少社会偏见,塑造互相尊重的社会环境。我们还可以通过两岸教育合作项目,促进子女教育交流,为两岸婚姻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教育和成长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两岸文化社会中来。与此同时,持续常态化推动文化交流活动,举办两岸婚姻家庭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如联谊会、文化节和教育讲座等,以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总之,两岸婚姻家庭的发展离不开两岸同胞的支持和各界的关注,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接受。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认知的不断提高,两岸婚姻家庭的处境将会显著改善。他们在两岸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更加明显,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两岸婚姻家庭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作者:羅鼎鈞)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