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联通业绩承压: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飙升,董事长的炒股理财往事
《港湾商业观察》陈钱
2月12日,北交所披露了北京昆仑联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联通)第二轮审核问询函。昆仑联通于2024年6月递表北交所,保荐机构为东方证券。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轮审核问询函的问题依然多数围绕第一轮的主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结合核心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披露创新特征;说明收入增长的原因和真实性,以及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等。
昆仑联通作为一家从上游厂商采购产品卖给下游客户,从中赚取服务费的IT公司,其盈利模式在未来的技术及产业变革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与同行相比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何处?公司近年的经营状况如何?透过数据来一探究竟。
营收放缓净利润承压显著,毛利率有所起伏
昆仑联通是一家专业的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客户需求基础上,依托于原厂商的软硬件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方案设计、原厂软硬件产品的选型和交付、实施部署、技术支持和运营维护,主营业务包括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IT运维服务、IT增值供货。
2021-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昆仑联通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6.51亿元、20.67亿元、21.3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825.83万元、8986.94万元、1.02亿元。
其中,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是昆仑联通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89%、78.02%、75.69%;IT运维服务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71%、4.59%、4.85%;IT增值供货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7.39%、17.39%、19.46%。
招股书显示,2024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2.07%,主要系部分客户预算调整导致收入变动所致。2024年1-3月公司实现净利润1237.1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8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208.3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6.73%,公司净利润变化趋势与营业收入的变化趋势一致。
昆仑联通对此的解释是,2024年1-3月,受到下游客户采购需求的影响,公司的业绩出现短暂下滑,使得2024年1-3月公司的营收和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下滑。
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的营收和毛利润分别为4.88亿元、7787.73万元,较第一季度分别环比上升105.61%和130.11%,主要系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业务大幅增加所致。
实际上,即便是第二季度营收和毛利大幅增长,依然无法掩盖整体的增长乏力。
2024年1-9月昆仑联通实现营收和净利分别为14.57亿元和7648.92万元,营收仅同比增长0.61%,净利润同比下降1.31%。
其中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和毛利润分别为5.36亿元、7879.94万元,较第二季度分别环比下降7.31%、17.26%,随着第三季度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业务的下降,公司总体毛利润同步下降。
以年来看,在收入方面,2022昆仑联通同比增长25.22%,2023年同比增长3.26%。
一方面是公司的营收持续承压,净利润下滑态势依旧,另一方面是公司的毛利率也呈逐年下滑趋势。报告期内,昆仑联通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5.32%、13.36%、14.06%,低于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均值16.01%、17.40%、17.87%。
根据第一轮审核问询函显示,公司在2024年毛利率走高至16.04%。公司表示,随着未来行业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加快等因素影响,如果公司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不能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短期内无法将上游厂商价格波动传导给下游客户,从而导致毛利率存在进一步下降的风险,会进而对公司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港湾商业观察》表示,目前,昆仑联通主要依赖于“采购产品+转售+服务费”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放在过去可能行之有效,但在快速变化的产业变革中,其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或会面临一些挑战。特别是在上游厂商直销日益增强的今天,这种盈利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微软等大型软件和云服务厂商,越来越倾向于加强直销渠道。此举无疑会减少对中间渠道商的依赖,进而压缩昆仑联通这类传统分销商的利润空间。再者,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IT产品和服务变得标准化和易于部署。用户完全可以通过自助服务或简单的在线指导完成部署和维护。
昆仑联通究竟能否于2024年扭转颓势,尚待公司进一步披露。
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对于公司收入增长真实合理性也提出相关问题。据悉,昆仑联通报告期收入增长较快,主要依赖于云计算业务及增值供货业务的快速增长,上述细分业务快速增长依赖于客单价逐年大幅提高。报告期各期云计算业务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客户数分别为3家、11家、6家、7家,销售占比由18.80%增长至54.02%;增值供货业务平均销售额分别为11.24万元/家、15.67万元/家、22.75万元/家、13.08万元/家,但销售额低于200万元的客户数由2534家下降至1092家。
第二轮审核问询函要求,请发行人:(1)说明各细分业务前十大客户销售的具体内容,单客户签订合同/项目数量、销售软硬件种类、型号/版本、授权使用时间、可实现功能等,结合向原厂商采购单价,说明发行人销售增值率,如发行人与客户签订合同中未区分逐项软硬件定价情况,请说明整体增值率。(2)结合前述情况说明是否存在相同或类似软硬件对不同客户增值率差异较大的情形,是否存在向同一客户销售相同软件不同版本或销售软件可实现功能重复等情形,结合上述情形具体说明销售各类软件与相应客户业务需求匹配性及软件组合的合理性。(3)说明下游客户相关领域产值增长情况与发行人相应领域销售额增长情况的匹配性。(4)说明前十大客户中复购客户逐年销售软硬件明细及销售额变化情况,复购客户销售额变化与其业务增长及IT采购支出变化趋势是否一致等。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飙升,研发费用率远弱同行
毛利率波动明显的同时,昆仑联通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也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坏账风险较大。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分别为3.63亿元、6.28亿元、5.7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96%、30.37%、26.81%。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6.01次/年、4.46次/年、3.8次/年,低于同行可比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7.54次/年、5.96次/年、5.03次/年。同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越来越高,分别为64.86天、87.43天、102.60天,2024年上半年更是攀升至231.99天,这无论如何不是个好消息。

对于应收账款周转率三年下滑2个多百分点且低于同行,公司表示,公司2022年收入规模增长较快,2022年末应收账款余额较大,而2023年度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
报告期各期末,按坏账计提方法分类披露,昆仑联通的坏账准备分别为2425.52万元、3926.70万元、3780.22万元。
天眼查显示,昆仑联通于1998年成立,以代理商身份起家,主要业务是向客户销售原厂软硬件产品。
招股书介绍,公司一直将提升研发水平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多年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产生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2.60%、82.61%、80.54%。
报告期内,昆仑联通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106.59万元、3528.02万元、3423.1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8%、1.71%、1.60%,远低于同行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的均值4.59%、5.09%、5.16%。

昆仑联通对此的解释是,同行业可比公司均为上市公司,资本实力和研发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更强,而公司正处于成长期,资本实力尚不及同行业可比公司,在资金较为有限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技术研发与业务经营的平衡性,研发投入相对有限。
9个月匆匆撤回,董事长董秘分红炒股、理财
招股书显示,昆仑联通曾于2016年11月第一次挂牌新三板,2021年3月终止挂牌,保荐机构为兴发证券。后又于2023年6月递表上交所主板,仅9个月后的2024年3月初便主动终止了上交所的上市进程,节奏上看仅仅经过第一轮的问询。
昆仑联通解释称,公司净利润规模偏小,较主板突出大盘蓝筹,规模较大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公司终止IPO申报。
2024年6月20日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挂牌一周零一天之后昆仑联通选择向北交所递表,两次保荐机构均为东方证券。
对比冲刺上交所和北交所发现,在募集资金上,前一次公司计划是5.38亿元,北交所版本则前三项都在,仅仅砍掉了8000万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总金额变为4.58亿元。
换言之,递表上交所和北交所最核心的募资部分,仅仅差了8000万的补流。外界猜想,这或许和公司去上交所递表前洗的一次超9000万补流有关。
上交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昆仑联通进行近1亿的现金分红。
招股书,昆仑联通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胡衡沅,合计控制公司48.66%的股份,公司第二大股东为董秘兼财务总监晋健,持股数量1347.12万股,持股比例为18.71%,二人在2020年分红中分别获得3628.94万元、2160.88万元,两人的主要资金去向均为理财及炒股。
不难看出,董事长和董秘理财经验可谓相当丰富,然而令人疑惑的是,2020年分红之后,公司并未再进行任何分红。
一边是一年内巨额分红,另一边再去补流,这不免令外界怀疑其募资合理性及发展意图。宋清辉认为,实控人现金分红金额用于炒股、理财会对投资者信心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觑,此举意味着其对公司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因为这种行为说明实控人更倾向于短期获利而非长期投资于公司的发展。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一方面会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另外一方面也会影响未来公司上市后的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预期。当前,特别是在监管层对分红持有一定限制和密切关注的情况下,拟IPO企业需要谨慎考虑分红策略,以免对上市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港湾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