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研究发现,中国收藏家们正在“默默捡漏”!
引言
在全球艺术市场的版图中,中国大陆收藏家长期以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阶段性放缓,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收藏家购买力和市场前景的诸多猜测与担忧。但事实却展现出别样的图景,中国艺术收藏市场在不确定性中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独特的活力。
逆势上扬的收藏热情与强劲购买力
尽管面临经济逆风,包括房地产市场危机持续、消费者信心低迷等不利因素,中国收藏家对艺术的热爱和收藏热情丝毫未减。《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全球收藏调查报告2024》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令人瞩目的现象。在2023 - 2024年上半年,约300名中国大陆高净值人士的反馈表明,无论是年轻的新晋收藏家,还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藏家,都在积极扩充自己的藏品宝库,并且对未来收购更多艺术品满怀期待。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3年,中国大陆买家再度登顶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的最大消费群体宝座,在2024年上半年,他们的消费热情依旧高涨,中位支出达到9.7万美元,这一数字是其他任何地区的两倍有余。独立艺术顾问苏瑾感慨道,中国收藏家对于顶级作品的渴望从未改变,只要时机合适,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去年甚至成为她销售重要作品成绩最为斐然的一年。
谨慎与理性并存的收藏态度转变
不过,在收藏热情持续的背后,中国收藏家的购买行为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今,他们在出手购买前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在2021 - 2022年,可能仅仅通过一份PDF文件,收藏家们就会做出购买决策,但现在,他们希望艺术顾问能够亲自前往查看作品,以获取更多关于作品的一手信息,包括作品的学术价值、保存状况、创作背景等。这种转变反映出中国收藏家在收藏观念上的成熟,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图片和文字介绍,而是更加注重对作品本身的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
与此同时,中国买家在购买价格在20万至50万美元之间的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艺术家作品时,活跃度明显下降。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对艺术投资失去了兴趣,而是在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他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品质和潜在价值,不再盲目跟风购买。正如艺术顾问寺濑由纪所说,如今的收藏家变得更加有眼光,在中等层次的艺术品市场中,除非作品质量上乘且价格极具吸引力,否则很难获得他们的青睐。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艺术收藏市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收藏家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时,能够更加冷静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本土新兴艺术家崛起与收藏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中国艺术收藏市场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本土新兴艺术家的崛起。曾经,在2021 - 2023年,年轻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如今,中国买家的目光正逐渐转向本土的新兴艺术家。这一转变与市场调查结果高度吻合,2023 - 2024年,高净值人士的支出中,略超过一半用于购买新兴艺术家的作品,而本土新兴艺术家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买家对本土新兴艺术家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他们对本土艺术创作的支持和认可,也反映出中国艺术生态系统的日益繁荣。本土新兴艺术家们在创作中融合了本土文化元素和当代艺术理念,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作品,这些作品吸引了众多中国收藏家的目光。例如,一些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法、书法元素,结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收藏界的青睐。
除了对本土新兴艺术家的关注,中国收藏家在收藏品类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虽然绘画作品仍然是收藏家的首选媒介,在接受调查的高净值人士支出中按价值计算占比49%,且中国在绘画作品上的中位支出在全球最高,但并非所有收藏家都只钟情于绘画。像中国媒体大亨、收藏家邵忠,就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他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购买的韩国艺术家李容雅的装置作品,便是他对艺术多样性追求的体现。这种多元化的收藏趋势,不仅丰富了收藏家的藏品结构,也为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独特的购买渠道与合作模式
在购买渠道方面,中国收藏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偏好。报告显示,中国大陆高净值人士在拍卖方面的支出占比最大,达到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0%,通过经销商的支出占比为39%。
此外,在中国大陆,参与《全球收藏调查》的受访者中,有50%的人与艺术顾问合作,这一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对于许多年轻收藏家来说,通过私人经销商购买作品可以避免繁琐的交易过程,尤其是在购买热门艺术家作品时,私人经销商能够凭借其专业的资源和渠道,帮助收藏家获得心仪的作品。然而,也有像邵忠这样的收藏家,为了保持自己在收藏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独特视角,避免收藏行为过度商业化,选择不与艺术顾问合作。这种不同的选择,反映出中国收藏家在收藏过程中个性化的追求和多元化的收藏理念。
年轻收藏家的重要作用与贡献
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千禧一代在艺术收藏上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年轻收藏家在中国艺术收藏市场中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1995年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为新兴财富群体,在去年开始积极投身于艺术收藏领域。他们的加入,为中国艺术收藏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观念。
年轻收藏家徐樱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在大学学习美术,五年前开始收藏,她的许多同龄人也都是狂热的收藏家。尽管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他们在购买新兴艺术家作品时变得更加谨慎,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艺术收藏的热爱和对艺术市场的关注。他们会花更多时间参观全球各地的双年展、展览和艺术博览会,通过广泛的艺术鉴赏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和收藏眼光。徐樱在过去一年中购买了来自德国、法国、日本、葡萄牙等不同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她所收藏作品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大陆年轻买家在购买艺术品时的开放心态,当被问及未来的收藏计划时,57%的中国买家表示对地区没有特别偏好,这与其他市场大多数受访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些年轻收藏家还积极参与到艺术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徐樱正在建立名为“Cheruby”的非营利机构,并计划在3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之前,在上海为驻洛杉矶的艺术家安德鲁·J·格林举办一场快闪展览。她希望通过这些行动,为中国的艺术生态系统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国内外艺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艺术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中国艺术收藏市场仍面临着经济不确定性和市场情绪低迷等挑战,但从整体发展态势来看,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中国大陆高净值人士有着积极的购买计划,70%的人打算在未来一年内购买艺术品,这为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动力。
越来越多新收藏家的涌入,尤其是年轻收藏家的积极参与,将不断丰富市场的收藏主体和收藏理念。他们对新兴艺术形式和本土艺术家的关注,有望推动中国艺术市场在创新和多元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随着中国艺术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画廊、艺术博览会、艺术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将为艺术收藏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资源,进一步促进市场的繁荣。
中国艺术收藏市场在不确定性中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未来的全球艺术市场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无论是收藏家们对艺术的执着热爱,还是市场在变革中不断走向成熟,都预示着中国艺术收藏市场充满希望的明天。
参考:China’s collectors defy market uncertainty | Art Ba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