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今天,我们依然热衷“排毒”?

500

在医疗保健方面,“排毒”一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无论中外。从古代医学到现代生活,各种排毒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追寻排毒的历史渊源,人类发明了五花八门的排毒方法,其背后是先贤们为健康提出的医学理论,即“毒”造成了人们生病。乃至在今天,这样的思想仍流行于大众。

撰文 | 叶译楚

一天下班回到家,妈妈兴冲冲拿出了一幅足贴,催我贴上,并反复强调,这个足贴的“排毒”效果货真价实。

妈妈是我们家的“养生达人”,尤其热衷各类排毒产品。她有很多的担心,担心空气中的污染,担心食品添加剂,担心外卖里的塑料微颗粒……在妈妈心中,这些东西都对人体有害,并且会积聚在体内,最终造成各种疾病。正因如此,她对各类排毒产品十分着迷,希望能尽早把体内的这些“毒”都给排出去,以防它们在体内作怪。

我遵照吩咐,贴了一夜足贴,一早撕开,只见本来干燥的足贴贴面,变得又黑又黏。妈妈看到了很是欣慰,觉得我身上的毒素被足贴吸了出来。我拿着说明书告诉她,这类足贴里含有竹醋、竹炭或活性炭粉、桔梗等提取物,易发生氧化,足贴贴在足底后,只要有汗流出,浸湿表面,就会引发氧化变色。这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化学反应,并不是真的有毒素被吸了出来。

妈妈对于我的说明不置可否,但她十分肯定地强调,贴完后身体会变得舒服,这从侧面佐证了排毒的有效。我对妈妈的反应倒也不奇怪,毕竟纵览医学史,几乎从医学出现伊始,排毒就一直是最吸引人、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Part1 排毒理论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以为排毒来自中医理论。其实,在古代西方医学体系里,排毒概念不止出现得很早,甚至一度占据了主流地位。

在公元前5世纪,古埃及人认为人体内有一种名为“腐(rot)”的有害物质,是疾病发生的根源。每个月需要花3天排毒,清除体内的“腐”,这样才能保持健康[1]。

同时代的希波克拉底将人体根据四种体液(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的不同比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他认为任何一种体液过多,都可能致病,而解决方法是让人体内的体液再次均衡。在现代医学诞生前,四体液说是西方主导的医学理论,虽然并不等同于排毒,但治疗方式包括泄吐和放血等,这些也常被视为排毒的手段[2]。

到了公元2世纪,盖伦提出了更为详细的排毒理论。他认为,体液会在某些情况下腐败,这些腐败微粒(相当于需要排出的“毒”)会引发疾病。同时,盖伦明确了“毒”的产生范围。他认为,“毒”是在肠道产生的,主要是通过粪便排出。而不洁的空气、食物、水等多种因素,都可能是腐败微粒产生的原因[3]。

500

盖伦

此后,排毒理论不断发展壮大。西方医学中,肠道的“毒”曾被命名为尸碱(ptomaine)。当时的观点认为,尸碱是几乎所有疾病的罪魁祸首。而便秘会加重尸碱在体内蓄积,甚至可能使毒素扩散到全身。这些理论引发了大众对尸碱的恐惧,也使得灌肠和放血疗法作为有效排毒手段大为兴盛。

但从16世纪开始,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迅速发展,科学实验被引入医学探索中,排毒理论由于其难以在实验中获得验证,发展势头受到了强烈冲击。到了20世纪30年代,排毒理论被医学界摒弃,逐渐淡出了医学的主流舞台[4]。

Part2 五花八门的排毒大法

既然在理论上认为“毒”引发了疾病,人们自然会发明排毒方法。上千年来,各式各样的排毒方法层出不穷,以下仅举大范围流行的例子。

1. 重金属排毒

由于出众的促排泄能力,甘汞和锑等重金属曾一度成为排毒“明星疗法”。甘汞是一种口服的强效通便剂,含有重金属汞(水银)。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都是甘汞的忠实用户。凯撒、拿破仑、爱伦·坡、帕格尼尼、林肯(但他很快发现有问题并终止了用药)等历史书上声名显赫的大人物,都曾使用过这类排毒手段[1]。

而用锑做成的锑丸,则被称赞为“能够净化一切不洁物质”,从哮喘、过敏,到梅毒、瘟疫,都会采用锑的排毒作用进行治疗。

500

元素锑

可惜,这些重金属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还对人体有强烈的毒性,会严重损害肾功能并致癌。经历了17-18世纪的风靡,到了19世纪,在付出了“血的教训”后,它们逐步被淘汰。

2. 灌肠排毒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上至王室,下至贫民,都把灌肠视作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当时的观点认为,毒素伴随着灌肠的清洗作用被排出后,病自然就好了,甚至有瘫痪的患者宣称在经过灌肠排毒后重新站立行走。据传,太阳王路易十四一生灌肠2000多次,希特勒则偏爱甘菊茶灌肠[1]。

为了更好地灌肠,各式各样的灌肠工具被发明出来扩展直肠(如下图),在灌肠的过程中,还会使用各种草药汤剂、牛奶、蜂蜜、松节油、啤酒、烟草、茶、咖啡,甚至砷(砒霜)等来“提高治疗效果”。当时的人们,不仅可以到医院进行灌肠,也可以购买工具在家自行操作。这也使得灌肠的受欢迎程度更上层楼。

500

历史上曾流行的个人灌肠工具

这些样式惊人的灌肠工具如今已不再时兴,但医生仍会进行灌肠,不过不是为了排毒,而是为了缓解便秘或者检查、在手术之前做肠道准备。通过进行携带钡剂等显影剂的灌肠,医生可在影像学检查中了解肠道是否有梗阻等问题。

3. 放血排毒

在排毒治疗史上,和灌肠疗法并驾齐驱的是放血疗法。通过放血可以排毒的认知,可能与早期人类遭受蛇咬后放血能够起效有关。

早在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放血疗法就已出现,主要用来保持平衡体液。此后,尽管体液学说因解剖学的发展被证伪,但放血治疗却仍然盛行,这可能与长时间形成的习惯以及其展现出的一定效果有关。放血的积极效果被推测可能与减少血容量或血液中积聚的有害成分有关。

在19世纪之前的英国,医生不仅需要为患者放血,还需要嗅、闻、尝放出的血液,以此诊断疾病。放血疗法不仅被用于治疗包括黄热病等感染性疾病,甚至被用于治疗相思病(据记载效果甚佳)以及各类精神疾病[5]。1793年美国费城暴发黄热病疫情,许多医生逃离了这座城市,而本杰明·拉什(enjamin Rush)医生留下来,使用激进的放血治疗(病人虚弱时还多次放血)和大剂量含汞泻药以挽救病人,这一方式后来被称为“英雄疗法”(Heroic medicine),在19世纪美国有很大影响力。

不少历史上的名人,查理二世、安妮女王、玛丽皇后、华盛顿、诗人拜伦等,都经历过放血治疗。莫扎特很可能就死于放血疗法后的大失血(据记载,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周被放血至少1.89升)[1]。

500

历史上曾流行的放血工具

用于放血的工具花样繁多(上图),甚至用水蛭吸血一度成为十分紧俏的放血手段。这是由于水蛭能够分泌具有一定麻醉效果的成分,使得人在被吸血时不那么痛。

水蛭被用于治疗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荷马史诗中就有相关记载;我国文献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惠王通过吞下水蛭治好了腹部不适。印度的梵文医典《秒文集》里也有水蛭医用的相关描述。

在欧洲,水蛭被医生放置或射入人体不同部位,包括扁桃体、阴阜、肛门等,用来治疗几乎一切疾病,有一位医生甚至一次把100多条水蛭放在患者的睾丸上治疗淋病[1]。19世纪初期,英国甚至出现了国内水蛭供不应求,只能从土耳其、印度、埃及、澳大利亚进口,甚至有一年单从法国就进口了4200万只[1]。当时由于水蛭过于广泛地被重复使用,当时出过一个事故,就是因为一条治疗过梅毒患者的水蛭接着被用来治疗孩子扁桃体发炎时,把梅毒传染给了这个可怜的孩子。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水蛭治疗逐渐式微。但放血疗法的理念依旧流行,方式上摇身一变又出新招。比如,杯吸法(拔罐)就成为古老放血疗法的一种延续,原理依然是通过放血排出毒素来实现治疗目的,只是和过去相比,拔罐的放血量要少得多。

Part3 排毒为何那么吸引人?

尽管排毒理论发展受挫,但大部分排毒方法却流传了下来,且不断推陈出新,方兴未艾。线上搜索排毒,页面提供的排毒产品和服务近万条,泡澡、桑拿、按摩、拍打穴位、刮痧、催吐、禁食等排毒服务让人目不暇接,定价从“不花一分钱”到数十万都有。足见排毒疗法的受欢迎程度。那么,排毒为何那么吸引人?

对排毒的热忱,本质上源于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排毒理论尽管在学术层面上完全经不起推敲,但完美契合大众对防患未然的朴素理解。几乎所有排毒手段,都能提供具有强感官刺激的“疗效证据”(正如前文提到变得乌黑黏腻的足贴),从心理层面上产生“安慰剂效应”。在此基础上,无论医学界或是新闻媒体如何宣传排毒是伪科学,对于体验者,理论总归是有距离感的,远不如自己的感受具有说服力。

500

我们不妨以排毒中极常见的“清肠毒”为例来做说明。

排泄物无论是外观还是气味,都会让人产生本能的厌恶。看到那么恶心的东西从体内排出来,难免会进一步联想,如果它没有排出来,而是积存在体内,这里面蕴含的毒素是不是就会渗透进身体里,甚至浸染到各个重要的脏器……越想越瘆人。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产品出现在眼前,并保证说能把体内的这些毒素全部排空,很难有人不受诱惑。

而目前市面上五花八门的“清肠毒”产品,几乎都具有促排泄的功效。使用后,排泄次数和排泄量,通常都会明显的增加,给人以效果显著的感觉。同时,看到体内这么多的“毒素”被排了出去,还可能会产生一种远离疾病的安慰感,伴随着压力的释放,身心放松。这时候,不管医生如何强调这样的促排不必要,甚至对身体有害,也很难撼动排毒所带来的情绪正向反馈。

而另外一些排毒方式,并不像排肠毒这么“轻松”。比如拍打穴位、拔罐放血等,它们会对身体造成疼痛和损伤,但人们依然趋之若鹜。大众对这类治疗的态度,倒是很符合后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的观点,即人们对这类排毒手段的预期效果让人觉得采取行动是正确的。即便需要付出皮肉之苦,但所得是超过了付出的。

毕竟从宣传词上看,排毒产品不仅能够预防各类疾病,还可以减肥、改善血液循环、消炎、增强性能力、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它甚至提供了一种十分具有诱惑力的暗示——可以在过度放纵后,用排毒复发来净化身体,让一切恢复正常。一项研究发现,当告知自愿参与的受试者其服用的是对健康有益的膳食补充剂时,他们的抽烟次数会明显增加[6]。

Part4 人体真的需要排毒吗?

到此,一个本质问题已经不容回避,那就是——人体到底需不需要排毒?

500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了解“毒素”指的是什么。无论中西医,似乎都有毒素一说,但对于什么是毒素,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仔细分析毒素的不同概念后可以发现,被界定为毒素的,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功能。

举例来说,细菌入侵人体时,不仅可能分泌外毒素来通过破坏人体细胞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还可能产生内毒素,在人体内释放有毒物质。无论外毒素还是内毒素,对于人体,都属于毒素。

再比如,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也是一种毒素,因为它会造成多种DNA损伤,导致染色体重排,甚至引发癌症。

这么看下来,毒素似乎的确存在,那岂不是说明排毒确有必要?

先别慌,排毒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人体自有一套精密的“排毒”方法。

对于各种毒素,人体本身有一个最主要的解毒器官——肝脏,通过四个排毒系统——肠道、尿道、呼吸道和汗腺,将毒素作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体都能有效排毒。我们不妨把肝脏和4大排毒系统想象成一群打工人,每天勤勤恳恳工作解毒排毒,维持着机体的正常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各类排毒产品,就好比8小时工作制之余,明明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工作,却突然被要求高强度加班。这种做法无法带来具有实际意义的改善,还会打乱正常的工作节奏,所用的排毒产品对于人体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毒素呢?而加班的结果是,把不属于毒素的部分也排出,导致身体被“掏空“。

更何况,市面上的不少排毒产品都存在虚假宣传和健康隐患。有的产品用的是涸泽而渔的套路,比如在排毒产品里混入价格便宜的甲状腺激素,短期增强代谢功能,增多了排泄,但同时也导致甲状腺不堪重负,还可能造成心脏和肾脏功能被损坏。

还有的排毒产品则是饮鸩止渴,通过添加大剂量的大黄、番泻叶、决明子等蒽醌类药物,来造成排毒的效果。然而,大剂量应用蒽醌类药物、刺激性泻剂等,是会损害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导致肠黏膜变黑,以及肠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和变性,这些都是无法恢复的永久性损伤,严重者甚至需要切除肠管。

这么看,对于身体排毒,其实“无为而治”才是上策。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人体的排毒能力不够,且身体已出现了病理表现。对于这类情况,是需要到医院,由医生采用洗胃、注入解毒剂、透析等方式来人为排毒的[7]。但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判断和操作,不建议自行开展。

小 结

在医学文献中搜索“排毒”,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的高质量医学证据来证明排毒饮食对健康有益,却不乏触目惊心的病例报告——因排毒而引发了电解质紊乱、心血管意外、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的那个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

人们热衷排毒,隐藏在背后的,其实是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健康。在向着这个目标不断求索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其中有的错误是危险而致命。我们可以做的,是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任何缺乏临床证据证明的产品,不管宣传多么诱人,都应该敬而远之。

参考文献

[1] https://yd.qq.com/web/bookDetail/14e322f07165491a14e2d4b

[2] https://curiosity.lib.harvard.edu/contagion/feature/humoral-theory

[3] 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031-30118-6_3

[4]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7040346/

[5] https://ctext.org/huangdi-neijing/zhs

[6]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blog/2011/aug/29/placebo-effect-detox-harm

[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096991/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