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球热潮,苹果抢跑15年,现在却没什么动静了?

2025一开年,中国科技圈就被DeepSeek刷屏,来了一波开门红。
性能比肩ChatGPT,跨国大厂谷歌、亚马逊、英伟达都纷纷接入使用。
全球市值前五名中,只有苹果对它视而不见。
要说苹果对AI完全不感冒,这也不准确。
早在2010年,苹果就买下初代人工智能Siri提前抢跑,当时的Siri比现在的DeepSeek还要先进。
但多年来苹果一直没在AI上有大动作,而是重点花了几笔钱。其一是接入OpenAI的ChatGPT,以及今年初与阿里合作,接入通义千问。
可以说,苹果几乎错过了长达十五年的全球AI科技浪潮。
苹果怎么了?

在全球AI发展的蓝图上,苹果究竟站在什么位置?
在2010年至今的15年间,它几乎是用一种极大的勇气,跟所有科技公司走了一条相反的路。
曾经浓墨重彩,最后默默掉队。
这个过程,我们分三个部分好好讲讲。
1、领
早在2010年4月,苹果就斥资2亿美元,买下初代人工智能助手Siri。
最初,Siri只有24人,很多人觉得这钱花得不值。
而当时乔布斯已经病得很重,却坚持收购,将布局Siri看作是“为苹果做的最后一件重要的事”。

2011年,在iPhone 4S的发布会上,苹果正式推出Siri语音助手,比起亚马逊的Alexa,Siri早了3年;比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早了5年。
当时的Siri,可以根据指令在手机上打开蓝牙、关闭网络、调高亮度。
接入苹果智能家居系统HomeKit后,还能直接控制外部设备,根据指令开灯、拉窗帘、扫地。
如果找不到ipad,只要问Siri,它会让ipad会立刻发出声音。
这些功能,在当时都是很惊艳的技术。
可以说,正是苹果Siri,按下了全球AI的启动键。
2、等
被苹果收购后,Siri一直坎坷。
它正式发布的第二天,乔布斯离世。
Siri好像一出生就成了孤儿,此后一直不被重视,缺乏资源。
紧接着,两位联合创始人,达格·基特劳和亚当·切耶,陆续在2011年和2012年离职,并与Siri团队早期的另一位成员克里斯·布里干,共同成立了另一家新公司Viv Labs,去开发一种比Siri更强大、更灵活的人工智能助手。
只剩下一个“亲爸爸”汤姆·格鲁伯,Siri的发展非常缓慢,很多时候只能在iOS更新版本的时候,跟着升级一次。

Siri联合创始人汤姆·格鲁伯
直到2016年,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终于发布了供开发者使用的SiriKit。
而这段时间,微软、谷歌、亚马逊,都已经在苹果的启发下做起了真正的AI,把Siri远远甩在身后。
苹果在等,它等的是一个AI爆发的确定性。
但当它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一切都晚了。
2022年11月30日,OpenAI创始人奥特曼发布一条推文:试试ChatGPT吧。

一句平平无奇的发言,却瞬间引爆了全球科技圈。
只用五天时间,ChatGPT就吸引了超过100万用户,第一个月就接待了约1.52亿访客。
而此时的苹果终于发现,它已经在AI的主流视野之外,游离了十多年。
3、追
经过全球科技爱好者的验证,AI拥有颠覆时代的能力,也能大幅提升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而错过了AI赛道十多年的风云变幻,苹果能做的只有追赶。
但它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
一方面,在ChatGPT横空出世后,全球有能力的科技企业都奋起直追,苹果几乎岿然不动。
最着急的是谷歌,赶紧把已经隐退的创始人拉里佩奇请回来坐镇,迅速追投了Open AI的对手Anthropic,自己还光速推出了一个Bard模型。
Meta动作也很快,放下元宇宙全力进攻AI,还把自家的大模型LLaMA(Llama在西班牙语中译为羊驼)开源了。
后来这个被调侃羊驼的LLaMA,成了全球很多大模型的第一手资料。
而在中国,画风就是超写实的“百模大战”:
2023年3月,百度推出文心一言;4月,阿里巴巴推出通义千问;5月,科大讯飞发布星火大模型;6月,360发布智脑大模型,腾讯公布大模型进展……

2023年6月13日,周鸿祎在发布会上讲解360智脑大模型
截止到2023年9月,国内有79个10亿参数以上的大模型上线。
为此美国还赶紧搞了一个限制芯片出口政策,一直不想研究AI的马斯克,也成立了自己的AI部门x.AI。
全球的集体行动,一把将英伟达拱上了万亿美元俱乐部,“皮衣哥”黄仁勋,也成了继乔布斯后,第二个只穿着一套衣服就能影响世界的人。

另一方面,三星、华为、小米、OPPO都陆续在手机、电脑上配置AI功能。华为手机接入盘古大模型,小米有小爱同学,OPPO有小布助手。
没有AI的手机就像没穿裤子,都不敢出门。
其中三星和谷歌合作的大模型,已经可以让三星Galaxy S24系列在打电话时直接使用AI同声传译了。
靠着Galaxy S24系列,三星还从苹果手上抢了3%的市场份额。
而电脑业务上,微软凭借AI爆改办公软件,能一键生成PPT。
到这一步,苹果当然着急。
2024年6月,又是在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 24)上,苹果官宣与OpenAI合作,将ChatGPT全面接入苹果设备。
今年初,苹果与阿里敲定通义千问的合作,马云都罕见回国。

苹果终于是靠“钞能力”,追上一程。

AI上迟迟不发力,可能只是刻意为之。
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在AI浪潮下,是否所有企业都必须进军AI研发,并大肆宣传?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现在AI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大部分企业会适度布局,闷声做事。
比如国内的华为、小米,虽不将AI作为主营业务去宣传,却都已布局深远。
苹果其实也一样,有自己的AI部门和业务开展。
但在实际应用层面,苹果更乐于花钱使用别家的成熟服务,以保证用户体验。

苹果上海陆家嘴CBD店,被誉为苹果全球最美门店之一
因为苹果除了是一家以卖手机为主的硬件公司,它还是一家服务公司。
苹果的“服务业务”,主要围绕iOS系统展开,目前营收已占到苹果总收入的大约1/4。
而在2013年到2022年这十年间,苹果服务业务的年收入,从161亿美元增加到781亿美元,翻了近五倍。
截至2023年5月,全球iOS的用户数量,约占全球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的31.4%。
而库克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是,在2025年全球已有超23.5亿台活跃苹果设备。
为了维持iOS系统的体验,苹果还从2010年起自主设计A系列芯片,台积电代工,自研3nm工艺芯片已于2024年搭载iPhone 16全系列。
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服务体验好,所以即使苹果在AI领域失利,仍不影响它稳坐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12月,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2024年末的收盘市值为3.73万亿美元。
而在营收方面,2024财年苹果营收为3910亿美元,约是第二名英伟达的6倍多。
既然是服务公司,苹果当然要做好服务,并设计好收费规则。
聊到这,就不得不说一个被全球科技互联网企业嗤之以鼻的“发明”:苹果税。
简单解释一下,苹果税指的不是高昂的手机价格以及苹果会员费,而是全球各种应用软件、游戏等,如果想在苹果的App Store上下载,就要向苹果缴纳营收的30%作为服务费。
这笔高昂收费,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用户出的。
换言之,苹果凭借巨大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打通了一种APP用户向手机厂商缴费的反向逻辑。
苹果税实行17年,在很多企业心中是“横行霸道、雁过拔毛”。
但苦于苹果用户基数大,付费能力强,大多数企业选择忍耐,逆来顺受。
直到2017年后,苹果升级收费策略,就连APP内的交易都要通过苹果,这才引发矛盾升级。
在国内,抵制最狠的是微信。
2015年,微信推出公众号内容打赏功能,读者在看到喜欢的文章时,可以直接打赏文章作者。
两年后,苹果对这一功能提出质疑,认为苹果用户应该通过苹果官方交易渠道进行打赏,并上缴30%的服务费。

对这一霸权行为,微信一点没手软,在2017年4月关闭了基于iOS系统的打赏功能,终于在半年后争取到苹果的退让,不再对打赏功能收苹果税。
类似情况时有发生,苹果税的正义性愈加受到质疑。
对此,库克作出的解释是,苹果团队长期为iOS投入研发、迭代和维护,所谓苹果税,就是一些维护成本。
一个优质的生态,确实不能没有后台运维。
而这,也是苹果真正在经营的东西:凌驾于所有其他应用之上的高品质体验。
为了体验,苹果买成熟的AI模型直接使用,也就说得通了。

最近几年,AI已经实打实的赋能到全球生产力,很多需要精心设计的工作,也可以通过算力实现升级。
这推动着整个AI生态蓬勃发展,即使一些很小的技术团队,也能在AI的辅助下,跑通商业模式。
苹果想靠颠覆式创新一家独大,却变得很难。
现在苹果展示在大众面前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价格下沉,就连最新版iPhone 16e的价格都已经降到4000-5000元区间;二是创新不足,终端产品已经很久没带来大惊喜。
为了升级品牌形象和创新能力,苹果也曾有过大动作。
2014年,苹果启动“泰坦计划”,预计每年投入10亿美元,用百亿美元资金造一款前所未有的新能源汽车。
在硬件方面,车内不需安装方向盘和刹车系统,乘客通过Siri语音助手就可以开车。

软件方面,苹果汽车要直接登顶L5级别自动驾驶。
这样的车一旦量产,就可能把目前的整个汽车产业迭代掉。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2024年2月,苹果宣布造车失败,停止“泰坦计划”。
十年超百亿美元打水漂,2000人团队解散。
造手机能改变世界,却为什么造不出车?
这是一个创新步骤的问题。
乔布斯设计苹果手机的时候,是从一个按键开始的,在一个很小的切口上,逐渐扩展到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
再看造车,没有小切口,一上来就是大目标。
创新没有入口,执行层面一团乱。
最近几年的AI浪潮,给了苹果很多启示。
2023年美国的OpenAI用ChatGPT炸了一颗惊雷,今年DeepSeek免费接入,掀了科技企业靠AI吸纳国际资本的桌子。
相比于微软、谷歌,OpenAI和DeepSeek都只能算“新势力”。但它们都不是毫无铺垫突然杀出。
早在2008年,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就把机器学习技术应用在A股预测上,并在2015年成立了幻方量化。
这家公司凭借科技手段,成为中国私募赛道的一个庞然大物。
需求推动和对技术的热衷,让幻方的技术团队不断探索,开发出DeepSeek混合专家(MoE)模型,最终打破了美国芯片制裁对中国技术的封锁。
苹果可以向DeepSeek这样的团队借鉴的,是一种轻量化的心态。
不要总想着颠覆世界。
而是试着从微小的需求出发,看看有没有新的可能。
有时候,自我加冕,才是限制发展的最大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