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试射“民兵3”,美国“核底牌”还能打多久?
2月1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太空军基地,一枚通体雪白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在夜色中腾空而起,划破太平洋的寂静,飞行6759公里后,精准命中马绍尔群岛的靶场。
显然,这是美军核威慑力量的又一次“肌肉展示”。可“民兵3”诞生于冷战时期,1970 年就服役了,平均年龄47岁,为何美国要死啃“民兵3”这根老骨头?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俄罗斯的“萨尔马特”,已能搭载10枚核弹头,中国的东风-41,实现公路机动发射时。美国却仍将400枚“民兵3”,深埋于落基山脉的花岗岩发射井中,成为全球现役唯一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当然,美军这种“守旧”背后,少不了精密的战略算计。第一,发射井虽被诟病为“活靶子”,却能提供其他部署方式无法企及的精度,误差仅90-120米,比潜射的“三叉戟D5”更精准。
第二,从指令下达至导弹升空仅需32秒,而机动部署的“白杨M”需要5分钟。在核战争分秒必争的逻辑下,这28秒的差距足以改写结局。
第三,当海基核潜艇可能被反潜网封锁、空基轰炸机面临防空系统拦截时,陆基井群确实仍是“确保大家一起毁灭”,最稳定的支点。
和其他“核大炮”比起来,“民兵 -3”确实有点力不从心了,美军下一代GBSD导弹也已经进入倒计时。但接班的“新民兵”,也将沿用旧发射井,宁愿砸钱翻新发射井,也不全面转向机动部署,或许答案就藏在其中。
那美军为何选在此时试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真正是有什么战略威慑意图?
作为国之重器,美军对“民兵3”自然是极为重视的,只要世界上有点啥,就拿它出来炫耀一番。比如,2020年,中国东风17超高音速导弹列装,美国试射“民兵3”,2023年俄乌冲突期间,美国试射“民兵3”,最近一次,是在去年11月,总统选举之后。
而此次,俄乌冲突三周年节点临近,恰逢美俄代表团在沙特“和睦谈判”的第二天,那么意图就很明显了。俄乌谈判进入关键期,美国需一手递协议,一手亮肌肉,防止俄罗斯“狮子大开口”。
在此次“民兵3”发射前,美军强调“不针对当前局势”,却特意提前通报俄罗斯。这举动多少有点前后矛盾,但说白了,这就是核威慑的经典剧本,既要避免误判,又要传递决心。
有意思的是,根据《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美俄需互相通报试射,但对中国却无此义务。而这种“选择性透明”,也暴露了大漂亮的双重逻辑。对俄罗斯通报,是“恐惧管理”,对中国沉默,则是“模糊威慑”。
正如兰德智库报告所言:“核威慑的本质不是毁灭能力,而是让对方相信你会使用它。”理是这个理,效果貌似也还不错,可核威慑从来不是护身符,而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就像一群持枪者背靠背站立,谁先眨眼谁输,但走火的结果无人能赢。
讽刺的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潜艇险些发射核鱼雷;1983年,苏联预警系统误判美国导弹来袭,仅因一名军官的冷静才避免核战;这两年朝鲜的每一次试射,都让日韩神经紧绷。
进入2025年,“民兵3”的尾焰再次照亮了夜空,也照见了人类文明的荒诞:“我们穷尽智慧建造毁灭工具,只为证明自己不会使用它”。
试问,人类离悬崖,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