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会(二十一):为什么“网友”关系很难给人安全感?
文 | 千叶映
声明:我们呼吁将中性词还给女性,比如他、少年、青年、学长、先生等等,从语言开始恢复女性第一性的地位。由此,我们将在本篇圆桌文章使用“他”指代一切性别。
文:九九,长夏,玉崽,谭厘,阿May,慧敏
(本文为多人合作产品,赞赏及一切相关收入由多作者平分。)
慧敏:
对于许多正常的中国人来说,亲疏等级大概是这样子的:
生我的和我生的 > 伴侣 > 亲戚和发小 > 中小学同学 > 大学同学 > 同事 > 网友。(这里一个有趣的循环是,“我跟你不熟”所以不愿意见面或视频交流,没见过面所以熟不起来,所以许多人与网友的关系永恒地停留在了少量文字交流的阶段。)
对我来说,我的排序是:
十几个好朋友(主要是线上转线下的朋友,包括伴侣) > 几位亲戚(包括生我的) > 有过交集但关系不深的人(包括普通亲戚、曾经的同学与同事)。
我信任前两类人,但与好朋友之间更为亲密。
对普通人来说最不可能互相信任的“网友”却是我世界中最亲密的人,是在我生病时提供照护、在我低落时提供情感支持的人,而且这些人增加了我对自己和整个世界的信任,让我的整个生命都更有了松弛感。
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我也曾尝试给过一些回答,比如说“我自己首先付出信任”、“我尽可能完整地将自己展现给每一个朋友”、“我真心地关心我的朋友们”……这些都是回答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另一个重要的真相是:
我让抽象的“网友”变成了真实的、有复杂交集的人。
亲戚、同学、同事都是有一整个关系网背书的,如果自己感到某人略有可疑,找一些共同联系人交流之后,别人很容易就可以印证自己的感受。而网友,如果只是某一交友软件上的联系人而已,就是缺乏真实性的——互相都可以做许多的伪装,双方也都可能会害怕自己某天不合对方的意、出现冲突之后被对方嫌弃、拉黑。
只有一根细线连着的关系是不能给任何人安全感的,两个人很容易找不到话题,二人间的某些冲突在无人调解的情况下也很容易成为死结。但真实关系网可以给人无穷的话题(聊彼此的共同好友),在出现二人冲突时,请共同好友作为“半局外人”调解很容易让三人甚至多人的关系更上一层楼。(少数情况下我们也会在多重交流中发现某个共同联系人是确实心怀恶意的,这样的话,在反复交流之后驱逐某人,既能避免误伤,又能保护自己。)
所以我会尽可能创造机会与我的网络联系人当面交流,条件不允许就视频,如果对方不同意视频,我会认为对方不愿意与我进入彼此的真实世界,这关系便很难有长久的可能,更不可能亲密到一方生病、对方尽力提供支持的程度,我便慢慢放弃了这些人。
在此之上,如果我们通过当面或视频交流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关系,我会期待对方尝试认识我的一些朋友,也能尝试将我介绍给别的朋友,或是用任何方式创造出超过三个共同好友来。以这样的方式,我与朋友们共同编织了一张超越血缘关系的新型亲戚网络。
这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沟通”,是不化妆的交流——字面及隐喻意义上的化妆。完全的坦诚可以让双方都看到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也能从对方的真实中照见自己的真实,都可以在对方面前做小孩子,实现“童言无忌”的常态化。
美剧《拉字至上》剧照。本图及全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九九:
网友关系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
在1月28号除夕夜当天,我和8个朋友分别在世界各地一起过年,英国的朋友和我一起对着相似的平板壳比心,春晚结束的00:44,深圳的高中生朋友认认真真地给我发语音版的新春祝福,阿姨在我身边一起在平板上看着春晚,我就觉得好幸福,原来我一直追求的大家庭目前已有了一个小小的雏形。
我已经连续几年给同学老师或是认识的人拜年了,也非常习惯对别人表达善意,但是充满善意和双向共鸣的“往来”对我来说依然非常陌生,我珍惜这些让我心灵闪光的时刻,同时偶尔也会感到惶恐。
我对“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很有共鸣。许多人天天见面,比如同事和邻居,但是没有过任何一次深度交流,而有的人认识没多久就成了很好的朋友,以后还会成为家人。作为一个从幼儿园时期就很难交到朋友的人,如果没有网友关系,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体会到拥有朋友的美好,而我最好的朋友都是在2025年开年的一个多月内建立联系或者突破新阶段的,我们彼此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并且认同对方是自己很好,甚至最好的朋友。
我的交友历史很短,但是经历相对丰富的他们也会认同我是他们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因为能和我交流的话题,很多时候他们身边无一人可以分享。
在三次元交朋友往往有很多需要顾及的是因为我们的交往由共同经历共同的生活环境而绑定在一起,而很多时候网友的交流一开始就是因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所以分享起来会更加轻松而不费力。对于同学及身边的人,我可能需要小心翼翼才能开麦:“你了解过女性主义吗/你对灵性和玄学有一点了解吗”。但是在互联网上结交的朋友,比如和我在显化帖的评论区认识,我们一开始就会从相似的心得入手,不像现实一样担心踩雷。即使是线下的兴趣爱好群组认识的人,也不一定能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成为朋友,表面相同的ideology背后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比如同样拥有天下大同的梦想的两个人,可能一个人是通过交流和爱,另一个人却是希望把异己通通杀光。类似的,同样的生活和社会状态也不代表能和对方交朋友——我曾被一个线下女性社群的主理人污蔑逐出,曾尝试和我一样都是班级里的边缘人交朋友多次未果。
经历这么多之后,我想,成为朋友需要很特殊的缘分,要有好好沟通的意愿和能力,真实地面对对方,走进对方心里,拥有相似至少不互斥的价值观,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持续链接则需要在关键时刻愿意有物质上的互相支持,生活上的互相照拂,要在精神与现实两个层面走进对方的生活。受到慧敏的启发,我看到了美好的友情关系的现实可能性。
很高兴地说现在我也开始有这样的朋友啦!与其说是网友,还不如说他们都是我在茫茫人海中捡到的,愿意和我持续深度沟通的,互相支持的好朋友。他们每一个人在我生命中都有独一无二的定位,是我的朋友,伙伴和老师。不管跟他们走到哪里,我都会心怀感激,就算未来因为各种原因分开,我也会享受当下,看见他们在我生命里留下的痕迹和珍惜彼此陪伴的时光。
长夏:
我对于网友关系是有一些疑虑的,羞怯于和网友聊天,感觉网友之间很难成为好朋友,但是在和慧敏视频聊天后慢慢有了改观,我愿意开始尝试和网友视频聊天,多花一些时间交朋友。
网友很难给人安全感的原因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互动多,更立体、生动。而网友聊天一般很难直接进入到面对面的互动,大多是文字交流,而文字没办法精准传达语气、表情、肢体语言等信息。
还有朋友圈大多会显示这个人最好的一面,甚至存在虚构朋友圈的人,坏的一面被隐藏,会让人觉得无法真实的了解对方。会怀疑对方是否是个可靠的、值得相信的人。
由于警惕心或不安全感,只是平常问候或简单聊天,问一些基础的身份、职业、工作地点、兴趣爱好,聊天内容……不会轻易谈论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想法。而且线上互动会有延迟,不像现实中面对面互动能获得直接的反馈,网友之间建立信任很慢,不易获得安全感,不会过多透露自己的个人隐私或感受,聊着聊着就尬聊了,或中断对话了。
那么,从网友关系中建立安全感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要寻找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彼此尊重欣赏的人。
敢于主动和对方对话,不要因为对方“看起来像大佬”就胆怯,也不要害怕耽误对方的时间,要先预设对方是和自己一样的人。
视频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可以从文字聊天逐步过渡到语音或视频通话,可以分享自己最近经历过的有趣的事、难过的事、有感触的事,深入讨论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或经验。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实的自己,真诚交流。
在公共平台上,如知乎,小红书或群里发表自己的文章或想法,这样可以创造更多互动的可能性。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现实中见面就更好了!说不定就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了!
我觉得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地分男女。前不久,我跟哥哥聊天发现如果本人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人,不论是网上还是线下的陌生人,他通通不搭理。
我觉得信任一个人是非理性的,如果对方就是不信任你,哪怕你把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工作地址以及存款多少都呈现给对方,对方也会觉得这是在造假。重“面子”的男性更可能撒谎,也更可能认为别人会撒谎。另外,男性普遍认为钱比人重要,一切都是利益交换,无法直接变现的感情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他们认为自己对情感的需求并不高,没有必要信任任何人,不信任就不会有危险。
不相信友情的男性也更可能在网络上做出不尊重网友、特别是不尊重女性的事情来。一些男性会对女性实施性骚扰,一些男性会假扮女性来为自己骗取某些好处,这些男性也破坏了互联网的环境,加剧了女人乃至所有人的不安全感。
我们的许多长辈虽然不了解“互害型社会”这个概念,但对于“人心隔肚皮”之类的俗语早已经烂熟于心,对他们来说,不仅网友不可信,而且一切非亲戚、非权威的人都是不可信的,但讨论这个就太大了,暂且点到为止。
女人也被社会文化影响着。许多人至今认为“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是获取朋友的唯一方式,他们的朋友圈光鲜亮丽、意气风发,似乎什么都不缺,让我自卑,不确定我的靠近是不是一种打扰,不确定我的存在对他来说是不是一种冒犯,让我望而却步。但我也是女人,我一定程度上知道他们的焦虑,但他们让我不知所措。“精致的妆容”让女人们互相错过。
缺乏交友能力的人们也倾向于把网友关系定性为短期关系,这种定性让人一开始就不投入,也更无“经营”的意愿。
我总觉得真实感是最必要的东西,许多人都建议线下交朋友当然是因为线下能看到的东西更多,比如说对方的身高体重和手指指甲的形状。人们相信线下的朋友更可信,是因为能掌握对方的信息更多,那么,如果从一开始就展现真实,“互信”就会容易很多。但展现真实的前提是自信(知道自己的真实不会被讨厌,或者就算被讨厌也可以从别处寻求支持),这便是更艰难、需要更多时间来慢慢学习、练习的功课了。
谭厘:
人们认为网友是短期关系的偏见,其实是源于贪和骗的人太多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还停留在经济导向而非真心导向,所以大多数人活在零和博弈的互害现实之中,谎言的存在让我们不敢相信真相,被迫自保、怀疑一切人,在进入网络前就将自己包裹起来。
活在互害视角的人对于财富的认知是停留在钱上的,他们看不见人际信任、做事口碑、情绪情感等非物质财富的价值,将一切人都视为竞争对手,看不见合作共赢的可能。
我一开始也不太信任网络关系,但是我会关注很多自己认可的观点的作者们,在仅会倡导好好学习和孝顺父母的环境中,找到能够跳出来质疑身边习以为常的规矩的观点。很感谢互联网可以让我认识慧敏以及众多愿意在网上表露想法和观点的作者们,我总能在大家的文字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时拥有更多元的视角看待更宽广的世界。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我们不是只有固步自封一种选择,我们需要的是筛选联系人,创建健康、安全的小圈子,为自己创造出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收获启发的小环境。九九提到自己曾在现实环境中遭遇了伤害,才寄希望于互联网,期待通过网络认识到能互相理解的人,这本质上是我们自救的表现。
在许多人的生命中,我也只是一个“网友”而已。如果我认为我是可以信任的,那么,我应该也可以信任别的一些人。
阿may:
最近和社群里的很多女孩开始聊天还有见面,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我想或许是因为这是信任的人搭建起来的社群,我相信群里的女孩都是非常好的人,相处下来也确实如此。有的女孩会在我伤心失落的时候安慰我,有的会给我发我需要的资讯,线下见面聊天的时候也非常融洽和愉快。
前两年我也经常在网上聊天,但感觉并没有这么好,我在一些社交软件上认识的更多是男性。如果认识女孩,会因为彼此并没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而不再聊天和见面。那个时候我以为我想要的是性,男性确实会更快的推进见面和接触,但是我并不快乐,如果是无感的男性,见面之后没有兴趣就会断联,如果是心动的男性,那么可能也只是短期关系,我常常会觉得受伤。那个时候我总是处于一种非常大的不安全感之中,我会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情绪而喝酒大哭,然后寻找下一个替代品。我经常会喝醉后给一个男生发“我很伤心,我觉得没有人爱我”来寻求安慰,他通常会回复到“不会啊,我很喜欢你”,但是这并没有安慰到我,我还是觉得自己很糟糕,不值得被爱。
23年的时候因为对慧敏提出的开放式社区理念很感兴趣, 于是加上了慧敏开始聊天,一起开始通信共创,还记得我写完文章发给他之后,他给我回信,把文章的标题命名为《玻璃罩》,我第一次有种被看见和被理解的感受,他说"现在,你似乎在尝试相信“‘她’人”——你向我伸出了触手,这让我非常感动。"
期间我和他的联络不算多,有时候我很逃避面对他,也逃避面对真实的自我。但在我更多地暴露出真实的自我并没有受到评判,而是得到了安慰和理解的时候,我也慢慢开始更加信任周围的人,以及互联网上的人,也开始在慧敏的社群里尝试和更多女孩交朋友。不过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
好像在很多人心里“网友”关系很难给人安全感,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的人没有切实的关联会非常脆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可能自己本身就处在一个不够安全的环境之中,这不仅仅是指物理环境,更指的是精神上的环境。当一个人觉得非常不安全的时候,是很难对任何关系感受到安全的,即使是在家人和朋友的面前也会觉得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是指不敢暴露真实的自我,害怕被评判和否认。而且如果筛选能力不够强,会遇到很多糟糕的人并且被欺骗,就比如网络上的杀猪盘。
我的选择是更多地去相信女孩,靠近网上愿意坦诚交流,不随意评判的真诚善良的女孩,和他们做朋友,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环境,也就是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才更有可能感受到安全,并且信任他人。
慧敏:
我是一个活得很认真的人。这显得我很不一样。许多人曾经热情地教我怎样做人,我也曾经误以为那些苦口婆心或滔滔不绝的人过得比我更幸福。
后来我才慢慢发现,那些人讨论的重点其实是“怎样逃避痛苦”。而我关心的是“创造幸福”。
我想要幸福,想要与喜欢的人相爱,期待这世界上有一些人能像我爱他们一样爱我,结果在许多年里,许多人说我这个期待是错的,说我“想要的太多”。
在我没有找到相爱的人的漫漫岁月里,我也觉得那些人说的似乎有道理。
直到我碰到了一小群相爱的人,直到我的期待真的变成现实,我才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一句“我没有错,认真地追求是好的,对爱与被爱的期待是正当的、可实现的。”
我当然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与失望。
我在之前的一个多月里认真梳理我的联系人列表,之后才慢慢发现,因为我是那样认真关心别人的人,所以在某几年里,我在无意间成了许多人的“智能AI助手”:对方有任何话都会对我说,我也都会认真回答。直到很久以后,我才发现,我期待的是“友情”,而我在对方生命中最多是个“网络熟人”(E-cquaintance)而已。
我难过了很久,最终决定一个一个地追问那些与我关系并不明朗的人:你期待与我成为真实的朋友么?
一些人给出了温暖得让我流泪的回答,一些人则指责我“太极端、太着急”、 “君子之交淡如水”、“你要学习把握人际关系的节奏”……
我慢慢删掉了那些只要求我单方面尊重他们的节奏的人——因为我给出过不下五百次尊重,结果都是没有结果。
前阵子又有一位我认真对待了很久的人想与我交流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我建议视频交流,结果对方说,因为要好好经营现实生活,所以不打算在电话与视频上多花时间(他从未与我视频交流过,偶尔几次视频交流是只有我露脸,而对方是黑屏)——我又一次成了“Open AI”。我说:“那我们下次也在现实世界中交流吧。”
只有文字的交流是没有真实感的,这似乎也是许多人无法信任网友的原因。但是,多年不见的亲戚与老同学最终其实也会沦为“网友”。
现在在我看来,一场关系是否能够健康、长远的核心不在于其打开方式,而在于双方是否有想要让关系进入真实世界,是否有意愿像经营亲子关系、伴侣关系一样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情感与认知资源。
我是一个活得很认真的人。如果你也想要认真地为自己创造幸福的可能,欢迎你进入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