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刊《黄梅戏艺术》看黄梅戏起源(一)
在开始正文前,我们先认识一下《黄梅戏艺术》这本期刊。《黄梅戏艺术》创刊于1981年,创刊时是由安徽黄梅戏学校黄梅戏研究室和安庆市文化局创作研究室合作编辑的一本内部刊物;1982年改为由安徽黄梅戏学校和安庆黄梅戏剧院合作编辑;1987年开始由新华书店全国公开发行,出版单位为《黄梅戏艺术》杂志社,主办单位为安徽黄梅戏学校和安庆黄梅戏剧院;1990年改为自办发行,主办单位改为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和安徽黄梅戏学校;从1991年第四期开始,主办单位改为安庆市文化局;1997年主办单位改为安庆市文化局和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同时成立了黄梅戏艺术理事会;2004年开始,名誉主编只有柏龙驹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黄梅戏艺术》电子版从2009年开始就没有全本版了。
我之所以将这本期刊的发展过程列出来,就是想让大家看看这本期刊是怎么从纯粹的专业讨论到沦为了某些人和某些单位公器私用的工具的演变过程。下这个结论,是因为我在看完了这本期刊从创刊到现在,所发表的文章的直观感受,事实上,从期刊里发表的文章和讨论的氛围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了。《黄梅戏艺术》的蜕变,也是从2007年开始的,倒也说明了为什么从2009年开始就没有全本的电子版了。
这个系列文章,我会从简单统计和摘录文章内容方面来证明我的判断。
《黄梅戏艺术》1981年创刊的第一期上,总计刊登了31篇文章(内容),涉及到黄梅戏起源或提到相关内容的文章有8篇,下面我就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一个一个摘录出来,供大家参考。
《胡玉庭简介》
根据国家现有结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摘录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2006年安庆市申报说明)。
此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对上述内容的印证“当时胡玉庭少年气盛,一气之下,就跑上了祁门茶山。茶山上恰巧碰上一班湖北和江西的艺人那里唱“采茶戏“(湖北省东部与江西省东北部的采茶戏与当时安徽流行的黄梅戏同出一源)。于是他又一面摘茶,一面唱起戏来。”
胡玉庭又名胡卯林,人称“卯林仔”,黄梅戏《天仙配》的原本口述者,是安徽人公认的安徽黄梅戏的祖师蔡仲贤的徒孙,1958年病逝。
而在此文章的前一部分,更是有文字明确说明了黄梅戏的起源“这期间除了他的师傅教他外,他的师祖蔡仲贤(当时已八十多岁,在班上养老)也给他传授了很多东西。尤其在黄梅戏的来源及其发展方面提供了很多重要材料。例如说黄梅戏是以湖北黄梅传出来的采茶调为基础,受‘高腔’和‘徽调’的影响而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小戏。为我们研究黄梅戏的源流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
《黄梅戏四题》
这篇文章是从编剧、导演、表演、观众这四个方面来谈当时黄梅戏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其中在“表演”一节中,在第一段话就提到了安徽黄梅戏的起源“黄梅戏的历史,从清代道光年间由湖北黄梅采茶调传来安徽算起,一百多年了。已经度过了‘三打七唱’的幼年和‘崭露头角’的青年时期,现在是羽翼正丰英姿焕发的少壮之年。”
《黄梅戏语气音韵初探》
本文作者班友书为黄梅戏《天仙配》的作曲,在本期的另一篇文章《<天仙配>舞台剧的排演》中,明确说明了其为此剧的作曲。本文第二段内容摘录如下“黄梅戏虽然萌生于湖北,但开花结果却在安徽,是安庆地区人民用乳汁喂养它成长的。”
而在“音节”这一节中,则谈到了戏本的来源“至于黄梅戏老艺人是这类剧本的改编者还是移植者,恕我没有考证,估计两者成份都有,因为黄梅戏本戏,现在看来大多来自湖北。但不管怎样,他们间的血缘关系却十分明显。”
这一段话与后来发现的历史文献1934年11月18日《申报》(增刊·申报本埠增刊业余周刊)中的文章《黄梅调》里的记述“‘黄梅调’的取材就有不少的‘本地风光’。......‘黄梅调’中有许多戏确是有名的事实的搬演。这些事实多半都发生在黄梅及鄂东皖西一带,也有少数是发生在皖鄂两省别部及河南或江西的......由此可见‘黄梅调’地方色彩的浓厚”有着相互的印证。
《继承、出新点滴谈》
这是《天仙配》的主演王少舫写的一篇文章,作为黄梅戏的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其“把京剧艺术与黄梅戏糅合起来,丰富了黄梅戏生行的表现艺术”,也是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开拓者。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记得是一九三三年随父搭班来到了安庆,住在现在双井街旁边的南洋旅馆里。有一天,这家旅馆的一位洗衣大姐突然问我:‘你可会唱黄梅调?’(当时的黄梅戏就叫黄梅调)我说没听过。”
我们还是用前面引用过的文献1934年11月18日《申报》(增刊·申报本埠增刊业余周刊)中的文章《黄梅调》来印证。此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写的就是“黄梅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一个大县,‘黄梅调’就是在这个县里发源的.....早年流行的是一种手抄本的唱本,现在因流行颇广,皖鄂(以黄梅为中心,东至大通,西至汉口,南至武穴,北至黄麻以上。浙江於潜一带有洪杨时代安徽的移民,他们也曾把‘黄梅调’带过去。)各大小城市有木刻本出现了。”
《忆黄梅戏首次登上上海舞台》
本文作者郑立松,新中国第一代改戏干部,参与了安徽一九五二年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的工作,安徽省就是在这次的训练班的开办上发掘出的黄梅戏,并作为安徽省的地方剧种力推出来,“没有接触过黄梅戏的文艺界同志都认为黄梅戏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是一个有希望的剧种”,被力推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安徽地方戏曲中也就黄梅戏这个外来剧种保存完整,其它的剧种,如“安徽的徽剧及目连戏、......等, 对这些濒危剧种, 先是整理和发掘剧目, 然后搜寻和培养专业演员, 组建专业剧团, 使它们重新焕发出光彩”(刘遗伦,《建国初期戏曲界“三改”的社会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前黄梅戏在上海演出时的受众群体的来源地。“黄梅戏在解放前虽然两度到过上海,那时演出形式简陋,人员很少,艺人为了糊口,临时结班,跑到上海进行地摊演出。观众多是皖西一带在上海谋生的老乡,并不被人重视,没有什么影响。”
这一点恰恰又与1934年11月18日《申报》(增刊·申报本埠增刊业余周刊)中的文章《黄梅调》里的内容得到了印证。“黄梅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一个大县,‘黄梅调’就是在这个县里发源的.....早年流行的是一种手抄本的唱本,现在因流行颇广,皖鄂(以黄梅为中心,东至大通,西至汉口,南至武穴,北至黄麻以上。浙江於潜一带有洪杨时代安徽的移民,他们也曾把‘黄梅调’带过去。)各大小城市有木刻本出现了。”
《在黄梅戏音乐发展的道路上——兼论《打猪草》唱腔演变》
本文作者时白林,黄梅戏作曲家,电影《天仙配》的编曲,编著有《黄梅戏音乐概论》等。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几段话印证了黄梅戏的起源以及在湖北黄梅的发展情况,还有当时鄂皖两地黄梅戏工作人员相互交流的历史事实。“黄梅戏从采茶歌,民间歌舞小戏发展到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的成熟戏曲剧种”。
这段话说明了黄梅戏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国家现有结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摘录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2006年安庆市申报说明)。
“乐柯记同志是黄梅县黄梅戏著名演员,他师从黄梅县己故著名采茶戏老艺人余海仙,这段唱腔,是我五十年代向他记谱的,他告诉我,这段唱腔是他学戏初期向余海仙老师学来的。”
这段话清楚记录了作者当年与湖北黄梅县的演员进行艺术交流的历史事实,有力驳斥了某些安徽人极力否认两地交流的别有用心。同时也证明了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的历史源流,也与胡玉庭当年在祁门茶山与湖北和江西的艺人唱的采茶戏相印证(见前述《胡玉庭简介》内容)。《黄梅戏探源》这是这期所有文章中唯一篇写黄梅戏起源的文章,作者陆洪非是《天仙配》剧本的改编者,是《黄梅戏源流》等专著的作者,也是黄梅戏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这篇文章的内容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应该单独分析,因为它里面写的一些内容,真实的反映了黄梅戏成名后,安徽人的一些小心思。在这里,我只列出有很多都与前述其他作者的记述,以及历史文献有相互印证的内容。“黄梅戏三十年前叫黄梅调或采茶调,是流行在安庆市区及其周围农村中的一种民间小戏。”
在这里,我们用另一个历史文献来印证这句话。《北洋画报》1935年第324期“戏剧专刊”上的一篇文章,名字是《谈“黄梅腔”》,其中有这样的记述“‘黄梅腔’为南方流行杂戏之一,起源于湖北之黄梅县,因以为名。现普遍及于赣皖各地。大都会虽不常见,但常出演于各县之乡镇中。”
为了偷懒,下面的摘录我就不列出截取的原始图片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原文阅读。
“黄梅戏与黄梅县的历史渊源是客观存在。这个县与安徽、江西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古代黄梅县的劳动人民为黄梅戏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
“在黄梅县各业劳动者所唱的歌谣中,要以采茶歌的影响最大。后来,外地的人们索性把自黄梅传出的各种民歌、小调,都叫成了‘黄梅采茶歌’或‘采茶调’。”
“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的确很丰富,很早就向邻近的省县或者更远的地方流传去了。”
上述摘录的内容,与前述的历史文献是印证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黄梅戏艺术》本期里的所有文章,大都是一些很纯粹的学术讨论和反思,即使放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对于黄梅戏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