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费洋古”们,在海外经历了什么?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说起今年最热的电影,非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莫属了,但同时期也有别的好电影上映,比如《唐探1900》就是其中之一,其曲折离奇的剧情,诙谐幽默的段落,演技精湛的演员,都让观众回味无穷。
岳云鹏扮演的费洋古,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满洲镶黄旗钮祜禄旗人,任尚虞备用处协理事务头等侍卫,粘竿长头等侍卫兼充掌翊为扈从事,赏穿黄马褂”的清廷爪牙角色,最后却以一句“救中国”打动了无数观众,也是片中最经典的台词之一。那么在现实中的清末,真的有这个人吗?
事实上,所谓的“费洋古”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而是影片创作者以清末众多外交人员为原型虚构出来的角色。这位“费洋古”的遭遇,也融合了很多发生在清末外交官们身上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中,既有令人捧腹的趣事,也有令人愤慨的悲剧。而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困境:“弱国无外交”。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历史上虽然没有叫“费洋古”的官员,倒是有好几位“费扬古”——在满语中意为“小儿子”,有时也暗含老来得子的意思。
比如努尔哈赤十五子多铎的小儿子爱新觉罗·费扬古,虽然他姓氏显赫,但命运多舛,多次被政治斗争所困,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被封为辅国公。
《清史稿·卷七》:诏右卫将军宗室费扬古办事诚实,供职年久,且系王子,可封为辅国公。
相比之下,另一个董鄂·费扬古就厉害多了。此人是大清开国功臣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后来率军参加平定三藩之乱、远征噶尔丹,功勋卓著。康熙帝甚至还为他作过一首诗——《示大将军伯费扬古》:
仗钺亲驱寇,分麾扼要先。战能遵指授,动辄秉机权。鸮鸟巢全覆,妖狐命苟延。楼兰须共灭,功胜勒燕然。
可见,电影中选用这样一个名字应该自有深意,用“费洋古”来代表一个出身显赫世家且深受慈禧信任的人,还是挺合适的。
不过,无论这些“费洋古”们的出身有多显赫,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们都无法避免地感受到了列强的欺凌。在国内,他们或许可以“高高在上”,但一旦踏上列强的土地,便如同鱼肉置于刀俎之上。于是这些“费洋古”的遭遇,就成了中国外交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经历。
清政府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再想闭关锁国也就不可能了。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签订《蒲安臣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两国之间建立正式的友好关系。之后的1870年,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人赴美留学,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史的序幕。1878年,陈兰彬以宗人府丞衔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任期间,他深入了解了侨工的情况,对华工在国外的悲惨遭遇深感痛心。他在《使美纪略》中记述了美方报纸对华人的不实报道和欺凌行为,愤慨说道:
“凡可以欺凌华人者,无不恣意言之……令人阅而愤懑。”
这段经历,也就是影片中的华人在遭受凌虐后发声抗议,却被西方“主流媒体”或压下不报或嗤之以鼻的原型。
面对同胞的苦难,陈兰彬毅然决定为他们出头。他多次向列强提出抗议,却遭到了嘲笑和奚落。英国使臣威妥玛称:
“日国(即西班牙)既言并无凌虐华工,中国不肯相信,理应派员往。如系属实,中国自无赔补之理。”
于是陈兰彬亲自带人往古巴调查,了解到古巴华侨受奴役、迫害等情况,并向清政府提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次年,他与古巴殖民者西班牙当局进行交涉谈判,最终签订了改善华工待遇的《古巴华工条款》,为华工争取到了一定的权益。华侨们专门撰联赞颂:
“感德永难忘身经九万里重洋济人苦海;奇功真不朽手订十六条和约出我生天。”
1881年,陈兰彬奉召回国,结束了他的驻美公使使命。陈兰彬还算是幸运的,就在他卸任后的次年,美国正式签署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接替他的新公使郑藻如,便亲身感受到了这部法案带来的严峻挑战。在郑藻如的任期内,排华情绪高涨,他不断挺身而出,为华工华侨争取权益,包括力促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调查石泉镇大屠杀事件等,但清政府外交官们的种种努力均未能遏制住美国的排华风暴。
这一时期,新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黄遵宪也遭遇了排华浪潮的严峻洗礼。刚一到任,他就遇到了一连串的排华事件。美国议院通过了包含15条的《限制华工条例》,致使多名旧金山华侨因“不卫生”的莫须有罪名被捕入狱。尽管黄遵宪四处奔走积极营救,却仍无法阻挡美国汹涌澎湃的排华势头,甚至他自身也一度面临生命危险。一次,在码头迎接华工时,被一名白人持枪威胁不许让华人来美国。危急时刻,幸得随行洋律师傅列密及时以匕首相护,对方才见状逃逸。这件事后来也被黄遵宪写在回忆录里,可见当时情况之凶险。
面对排华浪潮的肆虐,清政府外交官们深感无力。他们虽拼尽全力为华工华侨争取权益,却往往收效甚微。第四任驻美公使崔国因就曾感叹:
“当今之世,弱肉强食以为常,损人益己以为利。稍不防备,即堕其术中。”
1903年8月13日,更是发生了一起外交史上罕见的恶劣事件。这天,中国驻美公使馆武官谭锦镛奉命前往旧金山,竟被一个名叫克里默的美国警察无端辱骂为“黄猪”,随后被打了一耳光,愤怒的谭锦镛随即还手,却遭到大批美国警察围殴,尽管他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美国警察仍然嚣张大喊:“凡是中国人都要打。”事后,清政府向美国提出抗议,但美方置若罔闻,涉事警察未受任何惩处。悲愤之下,谭锦镛选择以自杀来捍卫最后的尊严。
在那个时代,外交官尚且如此,在美的普通华人更是举步维艰。
1904年,旧金山市一份华文日报《中西日报》的创办人伍盘照,就在报道中描述了当时在美华人的处境:
“无论是商人、官员、教师、学生或观光客,华人在美国都被当成是狗。因为是狗,出门前必须戴上能够证明法律地位的项圈。否则就会像没有登记注册的无主流浪狗一样遭到逮捕,关进拘留所。”
尽管清政府对于美国排华浪潮也曾给予关注,多次要求美国政府认真履行《蒲安臣条约》,保护在美华侨权益,不过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实力去让美国政府遵守协议,只能空口抗议。
不过,随着美国排华的消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905年,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抵制美货运动。这一正义行动迅速获得了夏威夷、加拿大、古巴、印尼、菲律宾等地华侨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导致美国对华出口量急剧下降,贸易损失估计在三千至四千万美元之间。以广州为例,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每月在该地的燃料销售量高达九万桶,但在抵制运动后,这一数字骤降至一万九千桶。
面对这一形势,美国政府赶紧向清政府施压,要求其镇压抵制美货的运动,而清政府也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了镇压措施,但这些都没能改变抵制运动的根本态势。最终,美国也意识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力量,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在抵制美货运动的推动下,美国逐渐放松了对在美华人的迫害,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也下令禁止虐待华人,同时保护在美华人的合法财产与利益。
不过,不可否认,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亦有其局限性,因为他们往往首要考量的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导致其部分行为难免有些不光彩。例如,影片中“费洋古”三人执行的捉拿革命党任务,便是取材于清政府曾在伦敦密谋绑架并秘密遣返孙中山的真实事件。尽管如此,部分清政府外交官在目睹国家屡遭欺凌后,内心也逐渐萌生了推翻腐朽王朝统治的念头,诸如驻美公使伍廷芳、张荫棠等人,最终就选择站在了革命党一边,毕竟对他们而言,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危亡才是真正不可承受之重。影片中,“费洋古”在关键时刻喊出的“救中国”,也许不仅是角色的心声,也是那个时代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唤吧。
参考文献:
1.《一段悲愤的往事》 书君 《文史春秋》2000年第三期
2.《晚清外交七十年》 李书纬 东方出版社2016年6月
3.《使美纪略》 陈兰彬 岳麓书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