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草根人物(44)封禅寺僧

原文:
第二百八十六卷后汉纪一
癸巳,契丹迁晋主及其家人于封禅寺,遣大同节度使兼侍中河内崔廷勋以兵守之。契丹主数遣使存问,晋主每闻使至,举家忧恐。时雨雪连旬,外无供亿,上下冻馁。太后使人谓寺僧曰:“吾尝于此饭僧数万,今日独无一人相念邪!”僧辞以“虏意难测,不敢献食。”晋主阴祈守者,乃稍得食。
后晋出帝石重贵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儿皇帝石敬瑭的侄子,因父亲早亡,被石敬瑭收为义子,平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石敬瑭对他很喜欢,也很放心,很早就把许多朝廷事务交给他办理。
石重贵继承了沙陀祖辈的传统,喜欢骑马射箭,颇有沙陀祖辈之风,对学习《礼记》等儒学经典却不感兴趣,觉得这不是他们这家人该干的事情。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即位当上了后晋皇帝,而当时后晋面临的形势很不乐观:北面是契丹,倚仗自己支持石敬瑭有功,摆出一副太上皇的姿态,颐指气使,为所欲为,经常提出一些非常过分的要求;南面有吴越、后蜀等割据势力分庭抗礼,不断侵扰;再加上连年灾荒,饿殍遍野,民怨沸腾,民变频仍,建立不久的后晋王朝称得上是危机四伏,内外交困。
石重贵刚一即位,就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如何称呼契丹国王耶律德光,也就是在耶律德光面前如何自处。
石敬瑭既然是如假包换的“儿皇帝”,按照这个辈分,石重贵自然不便对自己“孙皇帝”的身份提出异议,却坚决不同意向耶律德光称臣。
早就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契丹正要利用这个机会出兵南下,后晋青州节度使杨光远恰在此时举兵造反,石敬瑭为了集中兵力平叛,只好捏着鼻子向契丹称臣修好,双方暂时没有彻底撕破脸,但已经播下了破裂的种子。
石重贵年龄不大,却道德败坏,竟然把养父石敬瑭的夫人冯氏纳为妃,平时在统军征战之时,每天都要欣赏“细声女乐”,就当后晋将要与契丹在阳城展开决战的当口,他仍然到处游猎,兴建宫室,大置珍玩,对饥寒交迫的百姓不闻不问,却对优伶戏子大加赏赐。蝗灾旱灾之年,“诸州郡大蝗,所至草木皆尽”,他不但不拨款赈灾,还要派出使者搜刮民财,以供自己享用。
石重贵昏庸无能,却自以为本事很大,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部招讨使,出兵攻打实力强大的契丹,声称要“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杜重威在前线率兵投降,契丹大军即将兵临汴梁城下,石重贵自杀不成,只好投降。契丹皇帝派人将石重贵及其太后、儿子等后晋皇族家人押送契丹。
石重贵一路上挨饿受冻,倍受凌辱,到了临时驻地封禅寺,没人管没人问,男女老小饿得前心贴后心,李太后悄悄派人对寺里的和尚说:“我曾经给这里的僧侣布施过好几万钱的斋饭,现在就没有一个人记得我的好处?”
和尚眼看后晋已经倒台,对这些落难的昔日皇亲贵族,自然不会再有半点慈悲之心,只是随便应付两句了事。石重贵只好偷偷地向看守他们的士兵求情,才得到了一点食物。
石重贵被安置住在建州,自建房屋,耕种田地,自己养活自己。他的小女儿还没成年,被契丹永康王的老婆的哥哥看中了,石重贵托词年幼没有答应,没过几天,永康王派人上门,二话不说,径自抢走,送给了他老婆的哥哥。述律王子把石重贵的宠姬赵氏和聂氏先后抢走,石重贵气炸了肺,哭肿了眼,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石重贵啥时候死的,不知道;埋在哪里,不知道;他的后代怎么样了,不知道。身为一代皇帝,落得如此下场,不知是该可怜,可叹,还是别的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