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电影票价,秒杀北上广
大年初一,四川内江的影院里,返乡的小张站在屏幕前愣住了——一张《哪吒2》的电影票,售价居然高达122.9元。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对比票价,发现这个价格比北京影院还要高出五六十元。
正当他犹豫是否要放弃时,身后传来一对县城夫妻的交谈声。“春节就图个热闹,再说一年就奢侈这么一回,再贵也得看啊。”话音未落,支付成功的提示已经响起。
这副场景,正在全国1800多个县城同步上演——猫眼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档期间,三四线城市的平均票价已经飙升到51元,比省会城市的平均票价还高出了18.6%,某些县城的票价涨幅甚至高达87.9%。
当北上广的居民们用五六十元就能买下一张IMAX影院的门票时,县城青年正为2D普通厅支付着1.3倍的溢价。县城的电影票,怎么就成了“春节刺客”?
当县城电影院成为“票价刺客”
2025年的春节档被称为“最强春节档”,无论是单日票房还是观影人次,都刷新了历年票房纪录。然而,对许多县城青年来说,这个春节档却成了“最贵春节档”。
河南信阳的周先生,在朋友圈里晒出了6张《封神2》的电影票根——每张票价都高达七八十元,全家六口人一起观影花费了500元以上,他的配文是:“票价刺客来袭”。
江苏宿迁的苏女士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她所在的沭阳县城,《唐探1990》2D场的售价高达89.9元,而平时的时段,这家影院的平均票价不过30元上下。“这个价格都够在省会买两张IMAX厅的电影票了,居然还是很难抢到。”
其实,与大城市相比,小县城中的娱乐活动选择本就不多。春节期间全家观影,已经成为了县城居民的消费习惯。猫眼电影数据显示,三线城市2025年春节档的全家观影比例高达71%,远远高出一线城市。
县城居民不仅观影需求旺盛,消费意愿也很强。今年春节档,三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高达57.8%,撑起了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而《2022年居民消费娱乐方式调查》报告显示,72%的受访者愿意为春节期间涨价的文娱活动买单,其中以县城和二三线城市居民的消费意愿最为强烈。
火爆的2025年春节档添砖加瓦,更是给了县城影院涨价的底气。
作为佐证的是,潇湘晨报报道,湖南某县城的一家影院,由于场场满座,影院甚至开始卖“无座票”,顾客需要自带小板凳或坐在台阶上,票价却和正座票一样都是42元。然而,不少买到“站票”的观众表示,连无座票也是一票难求,有的观影场次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
但与此同时,有关县城票价太高的吐槽之声也不绝于耳。县城电影票平均价格在60-90元左右,而北上广的同部电影票价往往才50-60元,很多人感叹,“今年买的最贵的年货,竟然是电影票”、“生活水平没赶上上海,没想到票价先赶上了。”
县城的春节档消费市场,呈现出两种景象:一方面,春节期间,县城影院人满为患,一票难求,朋友圈里的观影九宫格自拍也频频刷屏。另一方面,因为高溢价而放弃春节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在社交媒体交流着通过线上购票省钱的经验,一边无奈地感慨,“老家的票价怎么这么贵?不如还是等流媒体上线吧。”
对县城青年来说,和飙升的票价相比,更让人耿耿于怀的是,高票价并不能带来好的观影体验。带全家观看《封神2》的周先生也有同感。“电影院还是十年前修的,个别座椅扶手都掉漆了。虽然电影很精彩,但还是感觉没有值回票价。”
“座椅弹簧硌得屁股生疼,我真想给差评。”安徽蚌埠的小赵则在大众点评中写道。他花了89元的票价,结果得到的是没清理干净的影院过道、年久失修的座椅,以及隔壁小孩大哭大闹的90分钟体验。相比之下,他觉得19.9元的视频网站会员更方便,至少还能提供4K画质和随时暂停的自由。
供需失衡下的春节溢价
县城电影票,为什么比北上广深还贵?票价倒挂的背后,是供需失衡的结果。
春节期间,返乡人群的观影需求骤增,而县城影院的数量却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影院的运营成本也大幅上升。三股合力,将县城电影票推向了价格的“高地”。
春节返乡的1.87亿的青年,就像候鸟一般,将大城市的观影习惯“空投”到县城,瞬间撑爆有限的影院容量——据统计,全国五线城市,平均每家影院要接待平时8倍的客流。
然而,县城的影院数量其实很有限。大城市的影院随处可见,而小县城往往全程城只有一两座影院。灯塔数据显示,五线城市的影院数量仅占全国市场的23%。县城的银幕密度也远低于一线城市。2024年上半年,全国2800个县城中的银幕数量为4.8万块,银幕密度仅为一线城市的40%。
当激增的观影人数,有限的银幕数量,碰上格外火热的春节档,县城影院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今年春节期间变得尤为严重,推动了票价的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对许多县城影院来说,春节档的票房收入是全年利润的关键。春节档意味着高票价、高客流量,只有提高票价,才能帮助影院度过全年其他月份的淡季。
影院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票房,而根据艺恩网发布的《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报告》,春节档通常占据全年票房的15%-20%之间,甚至更多。比如2023年春节档的票房约为96亿元,占据2023年总票房的19%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成了不少县城影院的经营常态。
春节期间飙升的运营成本,也是县城电影院涨价的原因之一。拓普数据显示,春节档期间的影院设施维护成本同比激增28%。再加上春节期间人员加班,影院的用工成本较平时约上涨了40%。
为了弥补这些额外支出,影院用春节档的涨价策略来维持全年的收支平衡,增加的成本最终都通过票价的涨幅,转移给了消费者。
但问题是,当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已经逼近县城青年一天的工资时,他们的消费决策正在发生变化——从“这部电影值不值看”到“这部电影还要不要看”。
县城电影院的三重困境
县城电影院票价的疯涨,看起来是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实际上还折射出了县城影院经营上面临的“三重困境”。
县城影院面临的第一个困境,是不断增长的成本压力。
《中国经营报》指出,电影票的价格并非完全由影院决定,而是由制作、发行、影院多方博弈后的结果。具体来说,先由发行方确定“最低发行价”,影院再在最低发行价的基础上自主定价。而随着近年来影片特效的普及,制作成本明显增加,带动发行价提高,进而推动电影票价上涨。
华丽的特效背后,是耗资过亿的制作费用。比如《哪吒2》就透露,影片的特效制作费用高达2.48亿。而每个环节的投入增加,最后都会反映在电影票的价格上。
影视行业的分账体系,也进一步压缩了县城影院的生存空间。一般来说,电影的票房收入中的40%属于发行方和制作方,而影院获得40%-50%左右。但区别在于,大城市的影院有更大的议价权,通常能争取到50%以上的份额;而县城影院往往只能接受50%以下的分账协议。
根据统计,今年的春节档期间,发行方和制作方的电影的分账比例已经高达票房的57%。这意味着,制作和发行方拿走的分成越来越多,小影院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调高票价才有更大的盈利空间。
县城影院面临的第二个困境,就是越发严重的“档期依赖症”。
县城影院“开张吃一年”的背后,正是“一年不开张”的窘境。统计显示,春节档已经成为县城影院一年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全年收入的60%。可是,一旦春节档过后,县城影院就进入了淡季。比如2024年,春节过后,40%的县城影院上座率就暴跌至10%以下。
另一方面,春节档的票价异常上涨反而造成了潜在观众减少。猫眼电影调研显示,34%的观众因票价过高而放弃观影,转而等待影片在流媒体上映。
年轻观众的不断流失,则是县城影院面临的第三个困境。
根据猫眼电影数据,25岁以下观众的占比,已经连续三年下降至29%,超过57%的观众全年仅进影院一次。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开始不愿意为高票价买单,电影院的吸引力,在年轻人中间逐渐减弱。
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加速了观众观影习惯的改变。当县城青年在影院花费近百元,却可能坐在缺少维护的但影院里,通过久未升级的放映机观影。在流媒体上,用更低的价格,就能享受高清画质、弹幕互动和随时暂停的自由。对比之下,流媒体平台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正在逐渐替代传统影院,成为主要的观影方式。
更糟糕的是,大部分县城影院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仍然在押注春节档的“短期消费”。高票价带来的短期收益,往往无法弥补长期的观众流失,影院的未来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成本压力、档期依赖和观众流失,正考验着县城影院的生存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县城影院需要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靠春节档“割韭菜”并非长远之计。
县城影院如何破局
县城影院若要摆脱“春节刺客”的标签,必须直面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用户黏性?如何让消费者感到值回票价?
近年来,县城消费升级成为了大势所趋。盒马在义乌、徐州等三线城市的单店人流已经超过了北上广,而一些县城的影院在工作日午间场也常常座无虚席。这表明,下沉市场的需求远比想象中更庞大。
然而,在消费升级的同时,县城的居民对消费体验的要求也逐渐与一线城市接轨。他们不再盲目接受过高溢价,而是更加关注整体观影体验。观影环境、服务质量、座椅舒适度等,都被逐渐纳入评价标准。
对此,县域影院应该把精力放在运营和服务上,正视县城居民“既要仪式感,也要性价比”的需求。
比如影院可以避免过度依赖特殊档期的运营方式,在观影淡季推出优惠活动,调整影片内容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此外,影院还可以增强与县城本地社区的互动,组织一些特定主题的放映活动、影迷见面会等,不仅能增加“非票房收入”,还能提升观众的整体观影体验。
运用技术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近年来,动态票价系统等大数据技术已经在一些影院中得到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影院能够根据不同时间段、观影需求以及观众偏好的变化,动态调整票价。这不仅能在票价上涨的情况下减轻消费者的负担,还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实时调整影片排期,提高影院的运营效率和收入。
《哪吒2》突破百亿票房,成为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也给县城影院带来了新的思考。虽然电影票价普遍上涨,但不少县城居民依然愿意为这类老少咸宜的大制作电影买单。这也表明,在特定的电影类型和节假日档期下,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依然巨大。
对于县城影院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非高峰期保持影院的吸引力。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提高运营服务,才能减少依赖节假日档期的波动,在县城市场走得更稳更远。
结语
《哪吒2》突破百亿票房的喜报席卷热搜的时候,县城影院正经历着转型的冰火两重天。它们贡献了春节档46%的观影人次,却要忍受全年长达200天的经营淡季。
当8亿县城居民开始消费升级,他们不仅愿意为春节的仪式感付费,也会对不合理的溢价说“不”。
这届观众从未拒绝为好内容付费,只是拒绝为失衡的性价比妥协。县城的电影市场正在证明:观众从来不是韭菜,而是用脚投票的裁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