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退志:从吴金光的学术坚守看银发学者的无限可能

500

一、吴金光的学术人格画像

尽管公开资料中关于吴金光的具体信息有限,但结合其退休后持续参与民族学、人类学学术会议的行为,可以推断其具备典型的学者特质:深耕学术的执着精神、跨领域协作的开放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社会责任感。这类学者往往将学术研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退休后仍通过知识传递、课题指导等方式延续专业价值 。

二、退休生活的多元可能性

1. 学术领域持续发光

参与学术会议、撰写回忆录或口述史、担任青年学者导师等,均是退休学者发挥余热的重要方式。例如蒙城法院退休干警通过建言献策实现“离岗不离党” ,而吴金光选择活跃于学术圈,既保持思维活跃度,又为学科发展注入经验智慧。

2. 跨界探索新身份

退休者可借鉴横店“银发演员”刘林的经验,将学术积淀转化为大众化表达,如参与文化纪录片制作、担任非遗项目顾问等,实现知识传播形式的创新。

3. 构建生活新范式

如《优雅老去》倡导的“钝感力” ,退休者可培养园艺、写作等兴趣,平衡学术活动与生活情趣,形成“研究-休憩-社交”的良性循环。

三、学术活动的年龄边界:健康与热情的双重维度

生理年龄并非绝对限制。现实中许多学者持续学术活动至80岁以上,例如:

● 案例支撑:费孝通82岁仍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历史学家许倬云90余岁坚持著述。

● 关键因素:活到老,学到老;

● 健康管理:定期体检、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游泳)可维持身体机能 ;

● 心理调适:通过学术社交保持认知活力,避免因退休产生价值剥离感;

● 制度支持:部分学会设置“终身荣誉会员”,为高龄学者提供弹性参与机制。

四、建议:构建可持续的退休学术生态

1. 个人层面:设定阶段性目标(如70岁前完成田野调查汇编,75岁后转向理论整合),避免过度消耗精力。

2. 机构层面:高校及学会可设立“银发学者工作站”,提供经费与助手支持。

3. 社会层面:倡导“年龄友好型”学术会议,例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缩短单场发言时长等。

结语

吴金光们的选择印证了西塞罗的箴言:“老年人即使身体老朽,也不应颓废丧气。”  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对学术的热忱,70岁或75岁从来不是终点,而是知识生命焕发第二春的起点。银发学者的价值,正在于用岁月淬炼的智慧,照亮文明传承的长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