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故乡的新疆人,最念叨的就是那一口新疆味儿

小的时候,每逢节假日,姥爷会包他最拿手的羊肉饺子,我则一头扎在舒适的床上,打个盹。若是中途叫那肉馅的香味惊醒,就跑到厨房门前,瞧着屋里的动静。

500

肉香裹满屋时已然躲不住,撺出那门缝,我便闻味进屋,像模像样戴上围裙,开始帮姥爷打下手。于是,敞亮的厨房里,案板前坐着一老一小,用扑满面粉的手捏出一个又一个“大肚饺子”。

等太阳落山,姥爷就把盘子端上桌,盘里盛着刚煮好的饺子,我接过姥爷递来的筷子,就着香气,心满意足地享受起来。羊肉和皮芽子的协调让煮熟的饺子香气四溢,一口下去还带着淡淡的甜味,攒劲得很!

500

那时的我没想到,八年后,我会在青岛的出租屋里,用一锅一灶,做出一盘又一盘属于新疆的烟火气。

500

500

500

从新疆到内地

我把家乡美食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500

2020年,我来到青岛读大学。每每寒暑假结束,和无数新疆人一样,我总会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踏上返程的路。除了衣服和生活必需品,行李箱里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新疆美食。

我精打细算地规划着行李箱内的每一寸空间,大到真空包装好的风干肉,小到一瓶下饭用的辣椒丝,把箱子塞得鼓鼓囊囊。

500

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三千多公里外带回来的肉分给大家享用,吃过的都连连叫绝。

500

还有“五花八门”的馕——玫瑰花馕、皮芽子馕、辣皮子馕、核桃馕、芝麻馕、牛乳馕……我热情地把它们掰成六份,一个不落地分给舍友们。再开一罐质地厚软、油汪红亮的辣椒丝,就着馕吃,开胃下饭的程度瞬间提升一个档次!

500

吃食堂没味的时候,我慷慨地拿出家里做的牛肉干,韧性和酥软协调得恰到好处,每咀嚼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嘴馋的时候,就用干果打打牙祭,宿舍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剥着巴旦木、嗑着马牙瓜子、吃着甜如蜜的无花果干。

500

读大学的四年,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疆美食推荐官。

无论是众所周知的香巴拉牛肉干、天润酸奶、伊犁果丹皮,还是比较小众的阿吾勒鱼肉肠、百开提泡面,几乎都让我的内地同学们尝了个遍。

500

500

唯一遗憾的是,他们大多数人吃不惯奶疙瘩,我也只好独自享用了。

500

500

想家的时候

 每一道新疆菜

 都是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家书 

500

2024年,我本科毕业,选择了留在青岛工作,租了一个公寓,不大不小的房间刚好满足独居生活。

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置办生活起居的必备物品,美中不足的是对家乡的想念。于是,我变着法儿得填补这个空缺。

中秋节,该有的仪式感不能少。一早就翻出家里寄来的各种干果,提前泡好红枣、葡萄干,剥好巴旦木、核桃仁,炒熟黑芝麻,一并切碎,加糖浆拌匀作馅,烤了一盘“五仁馅”的月饼。

500

虽然和传统老五仁月饼的配料比不太一样,但咬一口,不变的是那纯粹的醇香和浓郁的坚果香气,装满了新疆人的实在和甜蜜。

气温骤降的某天,我实在想吃点汤汤水水。我站在青岛出租屋的厨房里,对着视频那头妈妈的手发呆。案板上的面粉簌簌落下,像阿勒泰的初雪纷纷扬扬。

“面要醒够时间”,妈妈的声音混着电流声传来。我揉着面团,乡愁沉甸甸地坠在掌心。

沿海城市的餐桌上,总是摆满极为讲究的鱼米河虾,但几顿过后新鲜感便黯淡起来,走过天南海北,尝过八珍玉食,还是那一碗揪片子吃着最带劲。

500

胡萝卜、土豆、香菇、芹菜、西红柿……各种蔬菜丁外加羊肉、盐翻炒,充分融合各种味道,咸香滑嫩,色泽诱人。

炒好菜后便加水,抻好的面搭在手腕间,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朝水花翻滚的锅里揪着面片,几番沉浮,便泛出一股浓郁的麦香。

出锅前再溜一勺锅边醋,便急不可耐地舀了一碗,呼噜呼噜几口下肚。生活的幸福不过如此。

第一次宴请朋友,我做了一锅抓饭。买菜的时候,菜市场总让我陷入拉锯战,带着泥巴的胡萝卜水灵灵地躺在摊位上,我却执着地寻找黄萝卜,可惜没有。

500

无奈,我只得应付了那顿饭。好在冰箱里还有从阿勒泰带来的羊肉,我切了一块羊油炒香皮芽子时,窗外的树叶正簌簌落下。某个瞬间,羊肉的醇香与海风咸湿的秋意竟达成了奇妙的和解。

500

金黄喷香的米饭混着羊肉、皮芽子的香气,透过锅盖,钻进朋友的鼻子里,他直呼好香!那一碗热腾腾的抓饭,再配上一盘爽口小菜,更是分分钟吃光。

500

于是,那碗不太正宗的抓饭,还是靠着实在的口味,最大程度地俘获了他的胃。

从那之后,休息日的出租屋几乎变成了临时的新疆食堂。

“三天不吃拉条子,身体就像打摆子”,作为地道的新疆人,似乎没有什么能与拌面平分秋色。新疆的拌面种类千千万,随便一个菜加上一盘面,都是一种独创。

500

初次和拉条子面的我,不是将面和得太软,拉不成形,就是将面和得太硬,一拉就断。随着做的次数多了,一切也驾轻就熟。

往盆里倒一碗面,再捻一撮盐,边倒水边揉面,直到所有的干面粉都变成湿面团,再将面絮揉成一坨光滑的面团,用盆扣在案板上醒面。醒够一定的时间,再揉,再二次醒面,让它充分伸展融合。

最后用刀划成条,搓成细圆柱状,在刷了油的盘中盘成圈,水开后将那十几寸长的面拉出几米来,绕在手腕上,在案板上摔打得细溜溜,下锅煮熟,便成了口中有嚼劲的拉条子。

煮好的面过凉水,另起锅烧油,用西红柿爆锅,以羊肉打底,再辅以青红椒、皮牙子等,炒熟后浇在煮好的面上。羊肉软烂入味,带着浓郁的辣子香气,色泽鲜红,味道粗犷而简单,这便是疆内戏称的“鬼肉拌面”。

500

家常拌面也逐渐成为小出租屋的招牌,配上时令蔬菜——最常见的有芹菜和蘑菇,或是素炒土豆丝,脆生生的芹菜与肉丁裹在面上,带着醋味又金灿灿的土豆丝,实在没有其他拌面可以与其一较高下。

500

收到家里寄的包裹后,自家晒的辣皮子便派上了用场。温水泡软干辣椒,香气浓郁、辣度适中,辅以羊肉爆炒后,独特的焦香和回甘,让面吸汁入味,三下五除二,入口便是极致的口感。

500

这一盘盘面浓缩着西北风土的炽烈与温情,每一口都是我对故土的深情拥抱。

有段时间我成了韭菜的狂热粉,便又捣鼓起了干煸炒面。“干煸”原本是川渝地区的一种烹饪方法,传入新疆经过改良后,搭配特色的辣皮子和羊肉等,形成了名誉四方的干煸炒面。

500

干煸炒面是由韭菜、辣皮子、羊肉、面条和芝麻做成的,酱香味更浓。用油将食材慢慢煸干,使其味道滑嫩腴香、清新爽口。而新疆特有的肥厚的辣皮子,在高热油温的烘烤下迸发出独特香气,更是给干煸后的面条再添一番风味。

一盘炒面上桌,不同色彩的搭配,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光是看一眼就能唤起食欲。就这样,它在我无数次宴请朋友的一桌菜中“群雄逐鹿”,拥有了牢固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出自我手的新疆菜也有“三足鼎立”之分,那么在抓饭、拌面之外,一定少不了大盘鸡。

500

美食份量大,是新疆地域空间独有的特点;而大气,则是新疆人民特有的性格。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是否有特别的关联,但是大盘系列的美食无疑是新疆人爽快豪迈性格的体现。

应运而生的大盘系列,是新疆美食中最为浓郁的味道、热烈的存在。当我端了一份比脸都大的大盘鸡上桌时,我那群山东朋友们都惊呆了!

500

剁好的鸡块被“粗暴”地装进锅中,在大火的怂恿下被反复翻炒。为了让鸡肉更加软烂,我加了足够的水炖煮,鸡肉更加入味,也不至于变柴变老。

炖煮好的鸡肉加入土豆和青红辣椒翻炒收汁,这几种配菜的使用,进一步丰富了大盘鸡的口感。最后再将两指宽的皮带面倒入盘中,更加让人欲罢不能。

金黄的土豆有着极致的绵密口感,吸满香料味的鸡肉劲道入味,鸡汤与筋道的皮带面碰撞出极致的愉悦,有肉有菜、有汤有面,一盘即一餐。

气温下降至零度的时候,更能感受到食物带来的幸福感,寒风刺骨也没关系,有热饭的温香就可以痊愈。

早饭必须要来一碗奶茶,奶茶一定是御寒的不二选择,冬天喝奶茶,一定要喝足、喝透,喝到出汗。

500

捣碎的砖茶在铜壶里煮沸,沸腾时加盐,不断用勺扬茶,提前在碗里加入牛奶,然后将煮好的茶倒入碗里,直到茶乳交融。

500

一壶奶茶烧好的时候,便可以从氤氲的热气之间,窥得整个冬季最朴实的幸福。唯一的遗憾是,我在青岛找不到卖新鲜牛奶的地方,只能用袋装牛奶应付了事。

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家,就想来点热乎的。我又开始琢磨着做丸子汤。汤是用牛骨头炖煮很久而成的,单是吸溜一口汤,整个身体就能热乎起来。丸子用新鲜牛肉入料,提前炸熟,外酥里嫩。

500

有了美味的高汤和圆滚滚的丸子,就算成功了一大半,剩下的则在蘑菇、牛肉片、冻豆腐、粉丝等配菜的加持下得以升华。一口热汤下肚,日子有滋有味。

和家里通电话的时候,我说过年得多带些内地买不到的正宗新疆特产。我爸操着新疆口音笑:“你这个新疆丫头可真是,是不是连炒个菜都要用天山下来的盐?”

而今,我的冰箱里总躺着巴哈力,冷藏室里的奶疙瘩与青岛某面包坊的绿豆酥和平共处。玻璃罐里的孜然粒在阳光下跳跃,焉耆辣皮子常在炒锅里翻滚。

500

当海边的水汽染潮纱窗时,我就着艾德莱斯绸纹路的瓷碗喝滚烫的乌苏酒,恍惚间我望见伊犁河谷紫雾般的薰衣草田,看见博格达峰的雪水正沿着塔里木河,蜿蜒流过万家灯火。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