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改良,为当今汉语的先进语言地位,贡献太大
【本文由“kk1”推荐,来自《解放前为什么有过“废灭汉字”的讨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消失一星期
两个原因,
1、汉字入门难。虽然掌握三千汉字能满足日常需求,但是,汉字读写分离,掌握三千汉字的难度远大于掌握三千英语单词的难度。在一次工业革命、二次工业革命,字母文字的词汇量还未大爆炸的时代,三千单词量足以满足日常需求。那个时代,学汉语的难度远大于字母文字。
然而,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掌握三千汉字仍能满足日常需求;但是掌握三千单词勉强能日常使用,掌握三万单词都未必能满足一个学科需求,跨学科?
2、当时的汉字有缺陷。
一是汉字没有标点符号,也不利于进行数学运算;
二是因长期与外隔离,不能准确描述外来事务。
中国的语言学家们通过百年努力。在解放后,通过国家标准确定,解决了这些问题。
写的不错。补充几点。
1。汉字3万个,汉字打字机比字母文字打字机,效率低很多。检索铅字很慢。打字员一直到1980年代,都是专职的。汉字印刷排版,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2。汉字左侧自上而下竖写。写数学物理化学公式,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3。当时汉字,语法并不严谨,这个也是解放后规范下来的。
应该说,解放后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改良。为当今汉语的先进语言地位,贡献太大。直接使落后的古老语言文字,实现现代化。随着电脑输入法的推广,汉字已经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了。人工智能时代,更是焕发夺目光彩。
老一代人痛定思痛。承认落后,勇于改革。又坚守文化,站稳根基。这种心态:才能为全民种下“运气”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