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接入DeepSeek,国民级App不再等待
构建超级生态入口
作者/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郝俊慧
编辑/ 孙妍
一个是国民级AI,一个是国民级应用,这样的“王炸”组合会带来什么“名场面”?
过去两周,芯片企业、设备厂商、大模型公司纷纷和DeepSeek“牵手”,抢占风口,建立生态圈,迎接第一波“DS红利”,但微信和DeepSeek合作的消息一出,还是瞬间“炸场”了。
北京时间2月15日晚,陆续有用户发现,在自己的微信搜索中,出现了整合DeepSeek R1的“AI搜索”功能,此时距离在DeepSeek正式发布并开源R1还不到一个月。2月16日,腾讯正式确认,微信搜一搜灰度测试接入DeepSeek。
而这只是开始。2月17日,腾讯再次宣布,腾讯元宝、ima(腾讯智能工作台)、腾讯文档、QQ浏览器、QQ音乐等多款腾讯产品,在接入混元大模型的同时,接入DeepSeek-R1模型。
截至2月17日下午5点,《IT时报》记者实测发现,不同的腾讯产品接入方式不同,腾讯元宝和QQ音乐,明确在更新说明中写着接入DeepSeek-R1模型,并直接在AI助手中嵌入DeepSeek,而QQ浏览器则是搭建了一个“QQ浏览器专线版”,用户可以在对话框中开展新对话。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腾讯全面拥抱DeepSeek,和它向来克制、沉稳的风格似乎大相径庭,但从腾讯近几年的公开表态中可见一二:从将“全村的希望”寄托于视频号,到要求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和负责混元大模型开发任务的TEG(技术工程事业群)浮上水面、活下去……用微信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腾讯,急需一个AI时代的超级生态入口。
“连接”始终是腾讯最核心的基因。微信会不会成为未来AI时代的“生态连接中枢”,最终融合生态服务,形成每个人的专属智能体?答案还在风中飘,但腾讯必须入局。
AI搜索先行
微信和DeepSeek的王炸组合,体现在月活用户超过7亿的“搜一搜”上,被灰度到的用户,可在微信对话框顶部搜索入口,看到“AI搜索”字样,点击进入后,可看到“搜一搜”提供的两个回答模型能力选项,第一个是“快速回答”,第二个就是由DeepSeek R1驱动的“深度思考”模式。
有用户通过实测表示,无须跳出微信,可完成“提问—获取答案—社交分享”的过程,结果可以直接分享给好友,其回答引用的消息源既包括公众号推文,也包括网页信息,还支持继续提问。
但也有体验过的用户表示,目前的微信AI搜索还是轻量级的,比如不支持上传各种文件内容辅助提问与搜索等。
在当下的互联网生态中,掌控搜索入口几乎等同于掌握定义用户行为模式的“话语权”,用户如何发现信息、做出决策以及进行消费,皆受其主导,尤其在微信生态中,搜索功能与社交互动、支付体系、线下场景有着深度融合。
202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各家大模型企业开始在面向C端的App上投流,豆包、kimi等逐渐进入普通人的手机,而“AI比搜索更好用”开始占领用户心智,微信以“搜一搜”接入DeepSeek便是顺势之举。
从当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双方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内容上,DeepSeek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优势能提升微信搜索的精准度,AI可结合公众号内容提供个性化答案,DeepSeek的开源属性与微信生态契合,未来可拓展智能客服等场景。
这相当于“激活”了2000多万公众号的内容,让信息有了新的价值呈现方式。以往,用户想要从众多公众号中精准获取信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搜索。现在,借助DeepSeek 在自然语言处理上的优势,根据用户搜索意图,从海量公众号文章里抓取最契合的内容,并依据上下文进行智能整合,提供精准全面的答案。
对用户来说,在微信内就能一站式满足信息获取、服务使用、交易达成等全链条需求,这是AI的普惠红利,延长用户在微信的停留时间。
例如,用户想要了解某一疾病的治疗方法,直接在微信搜索,就能获得全面且专业的解答,甚至还能进一步链接到相关医疗服务,可以畅想“王炸组合”的蓝图。
构建“超级生态入口”
抖音通过视频搜索蚕食用户需求,百度发力AI重构搜索体验,而微信把聊天、提问、支付、小程序等多种场景集合于“搜一搜”中,培养用户“有问题先微信搜”的习惯,但长期来看,微信与DeepSeek的合作远不止于搜索。微信目前已经形成“社交+服务+搜索+数据”的闭环,除了让AI调用公众号内容之外,还可以调用小程序服务接口、视频号场景化展示,甚至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调用他的社交关系,形成一整套组合拳反攻对手腹地。
这一点是微信的天然优势。尽管OpenAI试图通过API让所有App接入智能,但现实是手机桌面只能有一个默认助手,微信对话框却是每天打开40次的“默认工作台”。
微信接入DeepSeek后,虽然无法直接“抢占”手机操作系统级的入口,但通过其庞大的用户基数、高频使用场景及生态闭环能力,很有可能重新定义用户习惯,在应用层构建一个“超级入口”。
微信的日均打开次数、用户平均停留时长远高于独立AI应用,当用户习惯在聊天、刷朋友圈、支付时“顺手”使用AI搜索,微信实际上将社交场景转化为AI交互入口,无需依赖手机厂商的系统权限,削弱用户对桌面图标的依赖。
当然,微信可能难以突破“应用沙盒”的限制。用户可能区分“系统级入口”和“微信内入口”的使用场景,像设闹钟、查天气等倾向于唤醒手机助手,而一些复杂的需求,如旅行规划、比价等才使用微信AI搜索。
当“搜索即服务”有了不可替代性,当大量服务通过小程序和AI搜索在微信内闭环,当所有服务生长在微信生态内时,入口的定义权就将易主。
AI即“系统”
前不久,苹果把阿里作为其国行版AI合作伙伴的消息甚嚣尘上,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曾预判:AI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个重大变革阶段。
从应用级AI,让单个应用更智能,到系统级AI,将AI能力整合到操作系统层面,最后达到“AI 即系统”的阶段,AI在手机领域的应用形态也越发清晰。
AI的出现,对于手机和PC等终端来说,并不仅仅是服务体验的提升,而是一个“超级入口”的蓝海。尽管现在AI手机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从苹果AI设定的方向来看,每个人手机中的Siri最想成为用户的智能体,可以一站式触达所有App的数据,并为用户提供最终的决策。这不仅极大提升用户的使用频率与黏性,更能成为整个生态中至高无上的“王者”。
不难理解,腾讯全员拥抱DeepSeek的速度为何如此之快。
在几家互联网大厂中,腾讯的AI大模型来得最晚,面向C端的服务也最低调。在2024年10月国内Web端AI助手的排行榜上,腾讯的AI产品元宝仅排在了第11位,月访问量不到200万,远不及豆包、kimi、通义等其他大厂产品。
早有分析人士指出,腾讯虽然在社交领域占据优势,但其数据属性更偏向于即时通讯和娱乐,在AI底层的技术创新能力上,相对弱于字节、阿里和百度等其他大厂。
尤其当2024年下半年,豆包异军突起后,字节跳动可能拥有下一款面向AI的“爆款”应用;而一直对微信耿耿于怀的苹果,将合作的橄榄枝伸向了阿里,微信这款老牌“国民App”,无论如何不能再等待了。
AI To C是必答题
一个强大的AI给腾讯带来的冲击,甚至可能不止于微信。
在DeepSeek横空出世之前,B端业务收入依然是大部分大模型公司的“压舱石”,C端市场的商业模式还在摸索中,还未能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大用户粘性的产品与服务模式。
此前,一位业内人士告诉《IT时报》记者,他认为出现“微信级”“抖音级”的C端AI应用,还有两到三年的时间。
C端市场有着复杂多变的用户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严苛的用户体验要求,AI产品想要在C端“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更要精准把握用户心理,提供有吸引力的应用场景。同时,不同年龄、地域、兴趣爱好的用户对AI的期望各不相同,大模型公司虽然在算法和算力上不断突破,但要将前沿技术精准适配到满足各类C端用户的需求并非易事;另外,商业模式的创新难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AI的世界里,全新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继续探索。
然而,DeepSeek通过大幅降低算力成本和开源,将AI To C的时间线大幅提前。更重要的是,C端用户的娱乐需求远高于其他办公需求,创业公司很难在应用端形成覆盖所有用户的产品,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互联网公司最擅长的能力。
短短一周内,苹果选择了阿里,百度放弃了闭源,字节跳动开始反思为什么豆包没能抓住新技术“红利”。
根据腾讯官方公众号的表述,除了前文中提及的几个腾讯系产品,腾讯AI代码助手、腾讯元器、腾讯乐享、腾讯地图、腾讯云TI平台、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腾讯云智算、腾讯云开发等产品也已接入DeepSeek,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Q2,腾讯混元大模型在近800个腾讯内部业务和场景中落地,包括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SaaS产品。
如果说“卷”是“DeepSeek飓风”给各家互联网大厂带来的“春节狂躁症”,那么AI TO C有多快,便是当前的必答题。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腾讯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