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入DS,腾讯的豪赌
微信与DeepSeek的联姻,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谁掌控AI时代用户入口”的卡位战。若成功,腾讯或复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通过超级应用整合碎片化服务,最终将AI能力转化为“水电煤”式的基础设施。而这一路径,可能为中国AI应用开辟一条区别于北美的独特道路:不执着于底层模型的绝对领先,而是凭借场景创新与商业化能力实现弯道超车。
1、腾讯总办对AI的判断——“后发取胜,不急于一时”——在此次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阿里、字节跳动以“算力卡”或资本投入为主的策略,腾讯选择以微信这一“国民级场景”为切口,将DeepSeek的开源模型与自身生态深度融合,既规避了自研大模型的高成本风险,又通过数据与场景的独占性形成竞争壁垒。正如内部人士所言,微信的BD(商务拓展)从未如此活跃,这暗示着合作可能涉及更深层的资源置换,甚至未来资本联动的可能性。
2、微信的护城河已超越单纯的用户活跃度(DAU),转向对“场景解锁能力”的掌控。接入DeepSeek后,AI不仅能整合公众号、视频号等内容生态,还能通过个性化搜索延伸至工作、社交、消费等场景,将每一次用户交互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增量。正如张小龙所言,AI是“人类智力的延伸”,而微信正试图将这种延伸能力沉淀为平台的基础设施,进而实现单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的指数级增长。
3、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AI竞争进入新阶段。DeepSeek的高性价比与开源特性,使其生态渗透速度远超闭源模型。微信的接入可能引发“雪球效应”,吸引更多开发者基于该模型开发垂直应用。阿里、字节等对手或将被迫调整策略。腾讯通过“场景+数据+开源模型”的组合拳,正在定义AI时代的价值分配规则——模型层逐渐商品化,而入口级应用成为最大赢家。短期内监管对垄断的担忧或让位于技术突破需求,为行业狂奔打开窗口期。
4、要注意的一些隐忧。微信10亿DAU的规模效应可能加剧国内算力短缺。尽管腾讯、阿里已大量采购H20等芯片,但美国出口管制与模型迭代需求将长期制约供给。用户侧的风险在于,若AI过度介入社交场景,可能导致人际互动“工具化”,甚至引发信息茧房与认知惰性。另外,DeepSeek能否持续保持对闭源模型的竞争力?下一代模型(如Grok 3、Claude 4)的发布可能重塑格局。
未来的胜负手,或许不在于模型参数的多寡,而在于谁能将技术更无缝地转化为“人的延伸”。“国运级AI+国民级应用”的组合,正在书写新的商业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