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Z世代主动告别X生活?
情人节来了,但年轻人已经不想约会了。
Tinder,全球最大的约会交友软件之一,订阅用户连续8季度下滑,付费用户从巅峰时期的1490万跌到950万;母公司Match Group的市值也大幅缩水至82.4亿美元,大约是3年前的1/5。
国内的情况也差不多。
2024年9月,探探月活用户1200万,付费用户90万,同比分别减少23.6%和35.7%;去年第三季度,陌陌的付费用户数为690万,比2023年减少了90万。
探探和陌陌双雄跌落,母公司挚文集团在2024年Q3的营收,也同比下滑了12.1%。
英国通信管理局发布的《2024年度在线国家报告》显示,2023-2024年间,线上交友平台的使用率显著下降,2024年最受欢迎的Top10交友平台,使用率减少了近16%。
成年男女不再把时间和金钱花在约会软件上,这是情感的扭曲,还是性欲的沦丧?
作为人类的基本欲望,性欲确乎在消失。
2022年,北大、复旦共同发起的“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6828份有效问卷显示,大约一半的95后(1995年-2003年间出生)每周有不少于1-2次性生活,频率低于80后和90初。
环球同此凉热。
美国一项针对2000名成年人的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 Z 世代(1995年-2009年间出生)表示他们尚未发生过伴侣性行为;2000年至2018年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大约19%的18至24岁女性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发生过性行为,而25至34岁女性中这一比例为12.6%。
TikTok上,美国女孩发起#boysober#活动,声称要戒断男人。
激进的韩国女人,更是发明了不约会、不性行为、不结婚、不生子的4B运动。
早早躺平的日本社会,连A片都提不起兴致了。矢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御宅族市场调研》显示,在同人、偶像、手办等等宅男们关注的15个分类中,AV和黄色游戏的市场规模正在连年下滑。
与之对应的,是世界范围内生育率的萎靡。
可能有人会说,这还用得着做调查吗?用脚趾头想也知道,房贷、车贷、传宗接代的“牛马三件套”,失眠、失业、失败的人生kpi,每一件都能杀死性欲。
经济下行确实会影响性资源的分配,毕竟大部分人约会的目的,还是奔着恋爱、结婚、成家去的,当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婚育的成本也在变高,传导到上游就变成躺平了,不约了。
图源:自由王vlog
但性的萧条,并不代表人们断情绝爱了,相反,人们似乎前所未有地渴望爱情。
情感博主的直播间里,年轻的男孩女孩排着队,咨询着恋爱关系中的拉扯。
线下的相亲角人头攒动,开封王婆的说媒现场永远水泄不通。
各种飞盘局、露营局,小红书上爆火“找搭子”,本质上都是带着相亲目的的交友。
换句话说,大家并不排斥恋爱,只是对更深入的身体交流失去了欲望。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短视频在无形中拉高了人们对另一半的期待值。
社交媒体视频的美颜滤镜和算法推荐,让人刷到的都是长得好看、说话又好听、身材还不错的博主,面对屏幕里宛如韩剧主角一般的异性,再看看现实生活中物种的多样性,心能凉半截。
这也是Tinder们付费会员下滑的原因之一——很多用户抱怨,照骗太多了,线上线下堪比哪吒和敖丙,虽然哪吒也挺可爱的,但谁能扛得住敖丙的魅力啊。
第二个原因,是自媒体兴起打破了原来的信息壁垒。
就像前两天中美网友大对账,社交媒体充当了一个中间者的角色,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们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过着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原来结婚生子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项。
这导致曾经按部就班的“恋爱-结婚-生子-养育孩子”人生模板被打破了,在啥年纪该干啥事的社会压力小了很多,虽然还是会面临家里的催婚催生,但不婚不育过得不错的样本增多了。
另一方面,一些性别议题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影响到更多的群体。
尤其是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性不再是被动地满足他人需求的配合,而是有了主体性,将自己视为有独立需求和欲望的个体。
也就是说,以前在人生模版下,哪怕不想恋爱结婚,也可以“找个好人就嫁了吧”,现在则是,“对不起,不约”。
放到Tinder这类交友软件上,就会出现用户性别失衡。Tinder的男性用户占7成以上,陌陌的男性用户占比高达75%,即使女性主导的Bumble(由女性主动发起聊天),女性也占比只有4成,Soul和探探中,女性用户比例分别为47.4%和42.2%。
男性是付费用户,想要性能快速变现,而女性想要先发展感情,再谈别的。这种需求错位就很容易导致女性用户还在大谈原生家庭,下一秒就会收到一张dick照片被强制爱,女性用户反感,男性用户也不满,用户满意度不足,付费意愿直线下降。
第三个原因在于,现代社会“多巴胺平替”太多了。
结婚本质上就是找个人分摊生存风险,但现在社会太适合一个人生存了。吃饭有外卖,出门能打车,搬家有搬家公司,再养个毛孩子,基本上年轻人需要的一切都满足了啊。
消费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大的情绪价值,成了性的“平替”。
按摩店的店员都是180的双开门帅哥;女仆咖啡店可以满足你角色扮演的心愿;甚至你花钱买杯奶茶,就能获得和帅气/漂亮的网红明星(一日店长)拥抱合影的机会。
还有几十块钱就能抽一次的盲盒,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在小圈子中获得群体认同和自我满足。
相比性背后承载的婚恋成本,几十上百块钱就能买到商品/服务,提供的情绪价值并不算少。
更重要的是,技术的飞跃也让虚拟世界宛若真实世界。
想追星,有虚拟偶像在线营业,想恋爱,虚拟的男友/女友为你送上量身定制的甜言蜜语,想搞点限制级的,VR眼镜也能让你沉浸式看小电影。
还有性玩具的升级换代。
一年前我们写性爱机器人,还存在“聊天不自然”“关节不够灵活”“电子皮肤太贵”的问题,而今天,DeepSeek已经能优雅地作诗了,大模型早就具备了自然聊天的能力;基于Sim2Real(虚拟向现实)迁移的深度强化学习,更是让机器人在物理世界的表现来了个大跃进;还有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Neuralink已经实现了用意念控制鼠标,是不是也可以直接刺激快感中枢,实现性欲调控?
假以时日,人与机器人共浴爱河将不再是想象,如果有了24小时在线,文能聊天dirty talk,武能限制级人机play的机器人,情绪价值和身体价值都到位了,人与人之间的性还存在吗?
数据显示,2026年,元宇宙婚恋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40亿美元;亚文化圈里,也有科技独身主义(Techno-Celibacy)、生物浪漫主义(Bio-Romanticism)。
更进一步,以生育为目的的性,也可能被人造子宫、机器人代孕来实现。
这是不是意味着,技术革命带来的更多元的消费场景、更个性化的选择,未来的性,可能会离科技很近,但离人很远。
当硅基逐渐代替碳基,技术到底是人类的延伸,还是技术进化的工具?
我把这个问题丢给Deep Seek,它的回答,似乎很适合用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我们既在创造能模拟情欲的仿生皮肤,也在直播相亲角举着写满条件的A4纸;
既沉迷于虚拟偶像的赛博情话,又在深夜给情感博主刷火箭求解"他到底爱不爱我"。
技术的极简主义越是试图解构复杂人性,人类越会像西西弗斯般执着地追问着爱的本质。这或许正是文明演进的奇妙悖论。
就像东京涩谷街头并存的机器人咖啡馆与百年和果子老铺,未来的亲密关系图景注定是数字代码与生物电信号的二重奏。
当DeepSeek的芯片能精准计算多巴胺峰值时,或许我们会更珍视某次笨拙牵手时的手心汗意——那不仅是碳基生物独有的生理反应,更是人类在进化长河里始终携带的,对真实联结的永恒认证。
毕竟,再精密的算法也计算不出地铁里替你挡住拥挤的那个肩膀的温度,就像再逼真的电子皮肤也模拟不出第一次拥抱时,毛衣静电炸开的细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