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圈,只有王传福看懂了哪吒2
文 | 无锈钵
3档智驾平台,21款智驾车型,这是比亚迪在蛇年开端打出的“王炸”。
比这套产品组合拳更狠的,则是王传福在发布会现场发布的狠话:
“未来没有智驾的车型将成为少数派。”
一夜之间,智驾仿佛就从昔日各大新势力珍藏夸耀的“技术明珠”,变成了走量批发的大白菜。
新能源车企的主战线也仿佛从价格区间,转移至了技术路线。
而在各方热烈的反响背后,“智驾元年”真的来到了吗?未来智驾又真的会成为市场主流吗?
市场还远未到开香槟的时刻。
1、一场包装成“价值战”的“价格战”
对于自动驾驶行业来说,没有什么剧情能比这两年里大佬们的态度反转更加精彩。
2023年3月29日,刚刚开完投资者沟通会的王传福这样评论自动驾驶:
“都是扯淡,都是忽悠,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自动驾驶只是被资本裹挟和炒作的一个概念,最终就是一个高级辅助驾驶。”
一番炮轰之后,华为车BU董事长余承东成为了第一位站出来回怼,维护智驾价值的车圈大佬:
“要么是对行业不了解,要么是故意打击这个行业,只有做到了才能吹牛。”
谁能想到,仅仅两年后,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含义就发生了反转——保守派的王传福,开始嫌弃激进派过于保守。
在高呼“智驾成为购车必备配置”之后,王传福的激进言论反而被多家车企负责人泼了冷水——余承东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截然相反的语调背后,从唱衰到激进拥护,王传福的态度转变,无疑暗示着比亚迪在智驾层面“做到了”什么。
可以推测出的是,比亚迪所做到的,并非是智驾技术层面的行业领先。
毕竟这家车企all in智驾还仅仅只有一年时间,期间还在不断经历团队分合和换帅,即便是投入再多,恐怕也无法在这么短时间里实现弯道超车。
相比之下,另一种可能性则呼之欲出,比亚迪并不是在技术侧,而是在另一个维度上,实现了智驾的行业领先。
这一维度便是成本控制。
毕竟,结合过往来看,新年开工即开卷,可谓是比亚迪雷打不动的传统。
2023年开年,比亚迪打出口号“油电同价、颠覆燃油”,并顺势推出了多款冠军版车型,将新能源车的售价拉到了与同级别合资燃油车相似的区间,直接击穿了合资燃油车的防线。
2024年开年,高呼“电比油低”的秦PLUS DM-i,更是以7.98万的售价,直接吹响了油电决战的号角。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看似普惠的智驾平权,本质上是包装成价值战的价格战。
在此前的内部调研中,比亚迪曾直言,推出天神之眼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进而拉动销量。
目前来看,这一策略所带来的反馈,无疑是符合预期的。
截至发稿前,行业内已有包括长安、奇瑞、吉利在内的一众品牌选择了跟进;主推中高端市场的理想,也被爆料称“鸭梨山大”,正在全力拓宽智驾技术护城河。
三年三次挥动“价格屠刀”的背后,比亚迪正在充分利用规模化和垂直整合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反复将行业拖入预定的战场。
2、“智驾元年”,还是“智驾普及元年”?
对于一众摩拳擦掌的品牌来说,这场“智驾平权”运动,无疑也将开启中国汽车市场的新一轮产品力战争。
联想到春节前,地平线智驾媒体沟通会上,频频爆出的金句:
“2025年智驾迎来真拐点”、“智驾脱手开”。
资本市场内,自动驾驶概念股也一度迎来大热。
数据统计显示,比亚迪发布会后的首个交易日,多支自动驾驶概念股集体走强,其中,青云科技20CM涨停,奥迪威涨超10%,东风科技、美格智能10CM涨停,星宸科技涨超7%,另有联创电子、东风股份等企业涨超6%。
市场大热背后,人人可享的“高阶智驾时代”、“驾驶脱手”真的来临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本轮智驾竞赛最终,仍然是车型配置和成本之间的竞赛,而无关于领域前沿技术。
首先,本轮竞赛的发起者比亚迪,其智驾技术研发当前仍与第一梯队有所差距,其对智驾领域的热情,更多集中于对入门车型的普及,而非高阶技术探索;
其次,短期来看,高端智驾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仍处于尝鲜期,还没有达到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程度。
参考汽车行业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渗透率达到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L2+)的新车渗透率仅为11%。
类比通信行业的话,就是中国汽车行业刚刚走过固定电话时代,迈入小灵通(L2级自动驾驶)普及时代,在这个环境下谈论智能手机(L4级自动驾驶),显然有些为时尚早。
最后,尽管在过去一年里,智能驾驶行业的三大核心模块:算力、算法和数据,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大智驾企业关于L4测试的消息也是层出不穷,但长期来看,“脱手级智驾”的安全长尾问题,仍然需要耗费不短的时间解决。
一方面,正如马斯克所提到的那样,当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能越出色,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时间周期就会相应延长。
一个数千英里都不需要人工干预的AI模型,光是找到它犯错的时刻,就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从底层逻辑的角度来看,L4自动驾驶对比L2自动驾驶,也绝非技术层面的量变升级,而是不折不扣的质变。
如果说L2自动驾驶的技术诉求,是让自动驾驶“更拟人”,那么L4的要求则是要超越人、替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 2025仍然不是高阶智驾登场的时代,比起王传福口中的智驾元年,一个更合适的说法应该是“智驾普及元年”。
3、2025,造车仍然是规模游戏
对比充满不确定性的智驾,造车行业,一个确定性的趋势仍在日益成为行业共识:
当前阶段,除了成本,造车行业没有别的护城河。
即便是智驾技术,也还没有办法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这一点上,从技术专家转型成为供应链一把手的何小鹏,已经为行业做出了生动示范。
这背后的原因无疑是多维度的。
一方面,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当前阶段,还没有技术能够直接转化为“体验付费”,进而影响用户决策;
另一方面,在无法转化为胜势的前提下,技术层面的先发优势,还需要高额成本维持。
汽车行业的技术研发,不是去高处不胜寒的闭门科研,而是一个需要落地和验证的故事。
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先发优势并不存在,后来者随时可以依靠更大规模的投入,更大规模的资源驱动,实现弯道超车。
以比亚迪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比亚迪智驾研发工程师团队规模已超5000人的团队,是特斯拉智驾团队的6倍,小鹏的2.5倍。
参考业内人士的评价,这种人海战术的本质是用组织效率换时间窗口。
这基础上,智动驾驶的比拼最终是仍然是数据驱动,这方面,400万+级销量的比亚迪,数据积累效率几乎是新势力品牌的20倍。
用王传福的话来说,“如果说一辆车的数据是一滴水的话,那比亚迪拥有一片海。”
从这个角度来说, 2025新能源造车的主题,仍然是“规模游戏”。
比亚迪过去几年的实践,为行业证明了一个思路:
新能源造车不是燃油时代细琢精工的情怀艺术,而是现代工业规模化革命下的强者游戏。
类比电影行业,2000个特效镜头的哪吒2不需要聊情怀,就可以秒杀劣质特效的封神,百万销量的品牌秒杀其他车企,也是一样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