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财政压力与汉军出旗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史实,清朝是一个人口迅速增长的王朝。据史书记载,在顺治朝末期,清朝的人口数量大约是八千多万。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荣与变迁,到了清朝末期,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四亿以上,增长了近五倍。在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趋势反映出清朝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昔日清朝之基石,八旗之众,究竟有多少人?计有二百五十四万之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汉军八旗等。
审视之下,历经两百年的繁衍,八旗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步伐。相较之下,即使与明朝宗室相比,这一数字也显得微不足道,显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万历四十七年,据《明神宗实录》所载,明朝宗室人数已飙升至六十万之众。自明初以来,仅仅两百多年的光阴,宗室家族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从数十位扩充至如此庞大的规模。
在清朝八旗政治地位显赫的背景下,其人口增长的逻辑似乎并不合理。
若有人暗中操控,这一切便说得通了。也就是说,这是清朝几位皇帝的有意安排。
既然如此,那么清朝为何采取了这样的行动?究其原因,背后隐藏了哪些深层动机和原因?。
面对本族的众多穷人,清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此前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未曾面临的问题。
清朝之基石,入关之本源——八旗之力。一如其他王朝的开国功臣,其地位无可替代。
在一个王朝中,显赫的勋贵家族不过百来户,尽管他们子孙繁衍,唯有长子能承袭爵位。而且,皇帝也会时不时地整顿勋贵集团,因此,勋贵势力始终能被有效地压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他们的势力,如同天空中偶尔闪现的流星,虽璀璨夺目,却难以持久。
八旗与众不同,它是一个以民族为根基构建的军事贵族集团。凭借这种独特的形式,八旗能够汇聚起最强大的力量,凝聚出无比的战斗力。在入关之后,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了显赫的功勋贵族集团。
事情颇为棘手。按政策规定,八旗子弟皆享有特殊的身份地位,他们身为八旗后代,自然拥有铁饭碗般的优越地位。就如同明朝的藩王制度,只要属于藩王的血脉,朝廷都会按时发放俸禄。
八旗在丰厚的补贴及子孙繁多的传统氛围中,必然会导致人口的急剧增长。
基本人口增长对满人群体的确带来利益,但对爱新觉罗家族来说,负担亦加重。消费支出增加,家族财政压力增大,奴仆增多,自然减少主人的财富,怎能不让人忧虑?
实际上,清朝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而非单纯八旗制度的产物。因此,他们在做出限制的同时也会有所顾忌,不敢过于严厉。
异族入驻中原的清朝,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必须稳固八旗这一基石。然而,若放任八旗人口无节制增长,国库收入难以支撑,贫困将不可避免地笼罩众多八旗子弟。
面对浩如烟海的贫困同胞,该如何应对?
在一个汉族的王朝里,这个问题几乎无足轻重。因为在那些时代,同一个民族中存在着众多贫困人群,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只要维持基本的生计,一切便相安无事。若生活无着,那便会引发一场变革,一场起义,以求生存之道。
在皇帝眼中,局部起义不过是微小的波澜,只需迅速而果断地镇压,便可平息风波。
然而,旗人的贫困群体与众不同。他们曾是八旗的后裔,依赖八旗制度生活。八旗作为清朝的核心统治力量,若他们发生反抗,将让爱新觉罗家族面临两难的抉择:是否镇压。这造反一旦爆发,其影响不可小觑。
爱新觉罗家族依靠八旗制度稳固了地位,但如今却要防备八旗子弟的动荡?这不是自我质疑,挑战自己的统治基石吗?八旗制度原本就是防范异族侵袭,如今却成了解体内在的隐患。
面对反抗,若不加以镇压,后果将不堪设想。清朝政权将面临着被推翻的风险,汉人与旗人的联盟将愈演愈烈,直至清朝彻底崩溃。
面对困境,何解?唯有寻求根本之策。首要任务是遏制八旗,尤其是满洲八旗的人口增长,并让部分汉旗人离开旗籍,这是治本之策,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的难题。
首先进行的是出旗仪式。八旗并非仅由满族人组成,还有众多的汉、蒙、达斡尔等各族兄弟共同护卫。在这之中,汉人一般归入汉军旗内,蒙古兄弟则分别归于蒙古八旗。在这几大军旗之中,满洲八旗的地位最为崇高,蒙古八旗次之,而汉军八旗则位列其后。
虽称汉军旗,但他们已融入八旗大家庭,被视为旗人一员。他们如铁一般坚韧,依靠八旗的粮饷为生。汉军旗下的女儿,亦有机会参与选秀,与皇室结亲。她们与普通的民人汉人有着明显的不同,有着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当初清朝初立,汉军八旗虽位居低位,然其功勋却卓越非凡,堪称清朝入关后征战四方之先锋力量,其人数亦在八旗之中独占鳌头。
顺治五年,即公元1648年,据丁册所载,八旗汉军与壮丁合计达26万人,占据了八旗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雍正年间,这一数字持续膨胀,人数进一步壮大。
雍正元年,四十四万的汉军与家丁联合,占据了八旗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他们,无疑是旗中选拔的翘楚。
初时,八旗的包衣奴仆得以赎回自由身份,自立门户。随后,汉军中的闲散人员也被允许脱离旗籍,而空缺的职位则留给满洲八旗的后裔,以保持旗人地位的传承。
随着旗人数量的增加,朝廷负担加重,至乾隆年间,为应对严峻局势,乾隆大力推行出旗政策。
在乾隆七年,朝廷向汉军八旗发布了《关于汉军回归原籍的迁移指令》。乾隆皇帝深知汉军八旗并非满洲族群,面对他们生活的艰辛,虽然表面上是出于关怀,让他们改归民籍,但实际上,这一举措更像是卸磨杀驴的行为。
昔日令汉军八旗勇冠三军,驰骋疆场,如今却要面对养不起的困境。于是,清朝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汉军出旗计划,而汉军八旗则首当其冲。
曾经的京师八旗,是清朝的基石。乾隆年间,这一政策不再局限于京城,而是扩散至各地驻防。以福州为例,那些驻守的八旗汉军,在乾隆十九年的七月,彻底转变为出旗为民。他们的旧居,那座曾经的满城,自此只留给了满人的八旗,作为他们的驻扎之所和生活之地。
但是,汉军八旗也面临着人数过多的困扰。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他开始着手调整八旗制度,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人数问题。
汉军八旗,原为清朝入关前的汉人部队编制。皇太极曾许下承诺:“永为八旗。”然而,乾隆却背弃了这一誓言。
之后,皇室家族的亲信侍从,包括包衣、内务府管领下的人以及庄头旗人,都被强制离开宫廷,转为平民身份。
昔日盛极一时的汉军八旗,如今遭遇变故,众多成员被剔除供养系统。至嘉庆十七年,即公元1812年,汉军八旗及家丁人数锐减至二十二万,仅占据八旗总人数的四成有余,可见其衰落之剧烈。
在宣统年间,汉军八旗的人数锐减至仅存的21596人。根据《宣统政纪》的记载,这一数字相较于庞大的旗人群体,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昔日的辉煌已然逝去,汉军八旗在这一时期几乎被完全裁撤。
余下的钱足以支撑其他旗人的生活,不必忧虑那些困境中的满人贫民与汉人贫民联合起来引发动荡。
为了采取策略,他们巧妙设计了满城这个计划。诚然,其初衷是驻扎满军以防汉人。然而,汉人隔离之策却也间接使满城变成了满族人的自我限制。这分隔的两城,汉人虽无法触及,却也使得满城成为满人自身的束缚之地。
满城内的满族人受到严格限制,不得随意离开驻地,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由于满城地域狭窄,缺乏足够的住房资源,导致他们难以成家立业。
清朝为了控制满人的繁衍,实施了严苛的规定。满汉之间严禁联姻,也不允许满人收养汉人子女。更不容许满人外出从事劳动,一切生活所需均由朝廷供养。然而,朝廷的供养是有定额的,远远不能满足大家族的生活需求。这样的措施,虽确保了满人的闲适生活,却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与压力。
为了维持基本生存,满人家族必须严格控制子女数量。孩子过多会大大增加生活开支,使满足日常生计都成为一种挑战,更别提保障每个子女将来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
真相是,满汉不通婚的规定在这里执行得十分严厉。例如,嘉庆二十五年,嘉庆亲侄子绵志因娶汉女为妾,被革去了郡王头衔。身为郡王尚且如此,其他人的处境可想而知更为严峻。
经过一系列组合拳的重拳出击,满人的繁衍速度受到了彻底的控制。
这个策略只能短暂奏效,难以长久持续。因为它违背了自然的繁衍法则,即使设下限制,满人的数量依旧会逐渐增长,只是增速会相对放缓。
在清朝晚期,权势阶层的八旗对底层旗人的剥削愈发残酷。为了生存,一些旗人不得不放弃旗籍身份,而有些人则选择逃离满城,寻求工作谋生。这种压迫愈发严重,甚至引发底层旗人的反抗意志,反清情绪愈演愈烈。特别是在关外的满族群体中,造反的呼声已经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