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杭州不发问“南京有十四所和国电南瑞,杭州有什么?”
我觉得学习杭州的成功经验,关键是学习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是说别人有啥我也得有啥。
地方主政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
自孙权在南京(时称建业)建都后,南京在历史上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二十世纪以前,作为江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自然是人文汇萃之地。位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江南贡院,就是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到了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又创办了很多著名的高校。所以说,南京人才资源丰厚,有着几百年的历史,但南京并未因此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在晚清以前,江南地区经济最发达的一直是扬州、苏州、杭州、绍兴。古人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都表明这几个地方是江南风景秀丽的富庶之地。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在上海开埠,上海逐渐发展成了华东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苏州和杭州由于距离上海更近,联系更紧密,所以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南京因为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的建设以及民国定都,所以经济地位大大提高,但其城市功能还是以政治中心、教育中心、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为主。
由于南京的特殊地位,历史上就有一些官办的手工业工厂,比如江宁织造府、织染局、宝源局(造币厂)、鞍辔局、兵仗局、宝船厂等。1865年,清政府在南京建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这是南京第一座现代工厂,也是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民国时期,南京的军事工业受到重点扶持,化工业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作为华东的军事中心,军工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增长。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的国企多,军工企业多,这是与杭州差别最大的地方。
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集团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从1956年到1978年,14所先后包建、援建了16家雷达厂所,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我国陆海空所有重点的军用雷达几乎都有十四所的身影,该做被称为“三军之眼”。
十四所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发成功两款相控阵雷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战略预警相控阵雷达的国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十四所又研制出我国第一款大型预警机一一空警2000。为应对美军隐身飞机,该所还研发成功了世界第一款反隐身雷达。
十四所在航天测控和气象探测领域也成绩斐然。
南京的另一个优势产业是智能电网,相关企业近1200家,集聚了国电南瑞、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一批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占到全国市场的80%。
国电南瑞在特高压、柔性交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电网调度、继电保护等技术领域打破国外封锁、实现国际领先,产品和服务已输送到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两个企业都是国企。
为什么杭州市的领导不发问:
南京有十四所和国电南瑞,杭州有什么?
杭州不具备南京的资源,所以没必要跟南京比,也没必要为此自责。杭州h民营企业众多,而新质生产力恰恰是在广袤的民营企业土壤中孕育出来的。扶持民营企业才是杭州市领导最应当下力气做的事。
以前在一些论坛上经常有南京和杭州谁更强的争论,就是两座城市的人互不服气,这种斗嘴很没意思。每个城市都各有所长,没有哪个城市是全能第一,没必要拿自己的强项去贬低别人的弱项。
曾经有段时间,国内一些省市的领导有过攀比的心态,看到别的省市有家电产业、汽车产业、IT产业,就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上马一些投资项目,美其名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最终由于水土不服,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很多时候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往往能走的更远。义乌人几十年来只做小商品,没人觉得必须要做些高大上的产业,小生意里边也有大智慧,小商品里也有高科技。这种务实的态度才是最值得城市管理者牢牢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