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自私、趋利、自以为是
的毛病,必须彻底摒弃。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知识分子看作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不承认他们在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地位。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即是认为知识分子像“毛”一样必然附在一张“皮”上。说白了,就是附属于某一阶级,不是无产阶级就是封建阶级或资产阶级。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接着连连的政治运动对知识分子的批判和冲击,都是基于这一认识。20世纪60年代初的所谓“脱帽加冕”,以及后来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甚至是“先进部分”,都莫不是由上这一认识而来。
其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知识分子是视作一个“阶级”的。别人不说,鲁迅就一直称知识分子为“知识阶级。”他有一篇颇为重要的演讲题目就是《关于知识阶级》(1927年),后来也一再使用这一词语。但这样称呼知识者并不是他的发明,鲁迅在这篇演讲中就揭示说“‘知识阶级’一辞是爱罗先珂(V.Eroshenko)七八年前讲演‘知识阶级及其使命’时提出的。”他(以及别的一些人)也接着用,就说明这一称呼合乎实际,社会上存在这一“阶级”。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有着自己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大脑和知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个体劳动),为社会生产财富(思想、信息及知识再生产)。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是财富,信息是财富,脑力劳动也是生产力。既然如此,工人可以称阶级,农民可以称阶级,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以称阶级呢?若说知识分子个体化的生存状态和劳动方式决定它不能称为“阶级”,那么,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劳动方式又何尝不是个体化?恩格斯就曾把农民比作一个个的土豆,说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把这堆土豆用口袋装起来,集中在一起(大意)。既然个体化的农民可以称作“阶级”,那同样(或近似)情况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就不能称作“阶级”呢?
不过,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知识分子的确有着许多这样那样的缺点、弱点,影响他们自身应该发挥的作用,也关系着他们自己的命运。如果说农民的最大弱点、缺点是缺少文化,愚昧落后;
知识分子的最大弱点、缺点却是太多知识,太过敏感。
过去人们说知识分子“文人相轻”,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很能说明问题。因此鲁迅一再指出知识分子存在的弱点缺点,告诫他们要克服这些弱点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