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矿工人家庭三代变迁,从代际局限到第三代的社会突围

【本文来自《各个时代都有幸运儿和落伍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所言非虚。其实第一代厂矿工人在生活条件和抚育子女方面就已经有了上述的区别和差异。出生在普通工人多子女家庭的第二代,多半也进入工厂及其附属单位就业,普遍只有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很多缺乏忧患意识(家庭贫穷,没有培养)和进取精神(周围环境闭塞,人群彼此趋同,鼓励安于现状),他们成年后在8090年代的复杂社会环境下,其中有些人匆忙走进婚姻,生儿育女,在低层次的安逸中甘于平庸,而有些则受到不良风气侵染,在庸常中变得麻木沉沦,尝到了败坏身心的后果。没有用心提升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未认真对待个人事业和家庭前途。当双职工家庭突然遭遇下岗失业时,如同创伤性休克并伴随慢性失血,即使家庭没有陷入濒临解体的绝境,也会面临夫妻失和、亲子分离的动荡不安。在缺乏集体救助和外部组织帮扶的情况下,发生了太多的悲剧和伤心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行为参照,如果没有激励孩子奋发有为的正面榜样,或者让其处在各种负面因素环绕的环境中,就算是天资聪颖的好苗子,也会被带歪,无论如何勤奋,都找不到方向和出路。

有些事情不是没有代价和成本,只是往后拖延和转嫁他人,小到家庭,大到社会,都是如此。第三代工人子弟就是小镇青年,也要像农家子弟一样,通过读书求学才能改变命运。同样,即使上了大学,也会因为缺乏家庭支持(财富积累和文化培养),面临“十年寒窗怎比得了人家三代经营”的问题,既难以从原生家庭获得有益的社会经验(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进行学业辅导和职业规划),为人处世的指导(而是打击自信、损害自尊的精神暴力,甚至是身心体罚、打骂虐待),又因为各种陈旧保守思想观念和简单成长环境的影响,变得内心自卑,而将心智封闭,有单纯和固执的一面,也有虚荣和软弱的缺点。这样出了社会,难免各种试错和挫折,少不了经历各种苦痛和煎熬,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才能有幸慢慢领悟自身和社会如何相处,与他人如何互动,认识自己,了解社会,重建自信,重塑三观,进而能够在社会立足,筑牢人生长远发展的基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