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看不见的战线” 书写空气动力学传奇 | 科技史
庄逢甘(1925.2.11-2010.11.8),我国杰出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的重要开拓者,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今天是庄逢甘院士百年诞辰。
▲庄逢甘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01
奋发图强
寻找航空救国之路
庄逢甘少年时文理兼优
1946年在交通大学航空系完成学业后
留校任职并筹集资金
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攻读航空工程和数学专业
努力实现航空救国的梦想
▲1985年,庄逢甘主持李普曼来华讲座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他师从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李普曼
开启对湍流难题的攻坚
求学期间
与钱学森结识并得到业务指导
两人畅谈中国航空事业的未来
凭借在湍流统计理论方面的杰出才能
庄逢甘博士毕业后受聘于加州理工学院
▲1950年,庄逢甘在毕业典礼上留影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
极大地鼓舞了庄逢甘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1950年8月,他克服重重障碍
漂洋过海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
02
呕心沥血
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奠基
回国后
庄逢甘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
又在周培源、钱伟长的推荐下
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后奔赴国防科技战线
1956年,31岁的他在钱学森推荐下
担任国防部五院
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技术负责人
▲1956年10月国防部五院空气动力研究室成立合影,庄逢甘(后排左五)任副主任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在“两弹一星”的众多课题中
庄逢甘领导的国防部门气动研究
与钱学森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开展紧密合作
1957年
他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个
航天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
设备建设规划
在苏联撕毁协议、撤走来华专家后
庄逢甘以扎实的理论知识
为大家注入一剂强心针
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数座风洞试验设备相继建成
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设计要求
20世纪60年代
庄逢甘着手推动
我国第二个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
从北京燕山到四川绵阳
从踏勘选址到方案论证
再到解决建设中的各类技术难题
均倾注他大量的心血和才智
在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的护航下
各种类型的风洞陆续建起
缩短了中国与先发国家的技术差距
▲1979年庄逢甘(左)在钱学森家中汇报工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03
奋斗不止
书写爱国科学家的“空动”传奇
1980年
庄逢甘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把专业洞察
转化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思考
联合多位专家提出建议
呼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以取得应对未来空天安全所需的技术能力
他参与制定我国空间发展蓝图
多次主持和参加立项及论证会议
以极具前瞻性的思维
领导开展载人飞船气动力、热环境
及热防护等研究
并研制成功相关计算软件
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气动研究奠定扎实基础
▲中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庄逢甘院士 来源:科技日报
虽年事已高
庄逢甘依然不忘初心
对湍流难题饱含热情
他说
“我退下了,就要专门做一件事,
推动湍流研究!”
空气动力研究隐身于产品背后
他笑称自己工作在“看不见的战线”上
他一生践行并倡导
“求真务实,自主创新”
书写了一名
爱国科学家的“空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