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占率超过安克,靠“大号充电宝”逆袭全球,这家中国企业凭什么?

500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1728期分享:妥妥的隐形巨头!

作者|沐九九

编辑|黄晓军

来源|深氪新消费[ID:xinshangye2016]

封面图|Pixabay

提到充电宝一哥,绕不开跨境大卖安克创新。

2024年半年报显示,安克创新实现营收96.48亿元,其中充电储能类产品营收占总收入的51.56%,也就是49亿元左右。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深圳有一家同样专注便携储能的公司,靠着大号充电宝在全球拥有35%的市占率,一度超过华宝新能、安克创新等知名品牌。

它就是正浩EcoFlow。

由于长期专注海外市场,加上户外能源赛道过于细分,正浩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然而这并不妨碍它逆袭成为领跑者。

媒体报道称,2020年正浩营收出现超10倍增长;2021年营收接近16亿元;2022年营收近10亿美元,再次同比暴涨。2023年上半年,正浩营收已经突破30亿元人民币,市占率远超第二名至第五名市占率总和。

妥妥的隐形巨头!

500

正浩的创立,据说是老板感受到使命的召唤。

王雷出生在陕西榆林,小时候饱受沙尘暴困扰的他,在听多了植树造林、生态环境后从小便给自己埋下了新能源的种子。

2010年王雷进入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读博,研究的正是新能源储能电池技术。博士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大疆,成为大疆电池研发部的创立者,负责起全线产品的电池研发。

期间,他带领团队突破了无人机续航时间瓶颈,将续航时长从20分钟提升到半小时以上。

2017年,和很多前辈一样,王雷决定退出单干。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他就创立了正浩,并迅速推出全球首款消费类储能产品RIVER。

但创业不像搞技术,即便有大半员工来自大疆,RIVER发布后的销量依旧不如预期,加上当时定价没有考虑到流通等环节的费用,导致营收覆盖不了经营成本,卖一台甚至还要亏一些钱。为此,正浩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亏损。

与此同时,昔日老东家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似乎更验证了这一选择的鲁莽性。

但在王雷心中,则另有一番评判逻辑。他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时透露,“2007到2017年的10年间,锂电池的成本下降了10倍,在那个时间点我感受到了新能源的召唤。”

而为了践行“最好的 impact(影响)就是让科技 ToC”这一理念,在C端移动储能需求还未完全显现时,他直接一个猛子扎了进去,坚持做C端产品。

当然,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比如前面提到的三年持续亏损,以及旁人看不到的创始团队陆续退出的压力——2017年的创始团队,留到2022年包含王雷在内只有三个人,加上2019年的也就只有三四十个。

但王雷似乎天生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又或者是强大的信念感支撑着他坚持下去,在不清楚C端新能源拐点究竟何时到来的前提下,他下定决心要和它赌一把。为此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

而时间,刚好是十年!

好在,正浩的拐点比王雷想象得来得更早。2019年5月,主打超快充、大容量的DELTA 1300新品发布,这款比市面产品快了3-4倍,只需要1.6个小时就能为自身充满电的产品给正浩及王雷带来了重要转折点。

此后,正浩不仅成为了投资机构热捧的香饽饽,甚至在一年时间营收增长了十几倍,成为媒体、业内人士口中超10亿元估值的独角兽。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统计数据,2022年正浩创新完成了对华宝新能的反超,以营收计市场份额占比高达31%,而华宝新能市场份额下滑至13%。2023上半年,正浩创新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至35%,华宝新能则下滑至8%。

500

图源/Pixabay

500

为什么正浩能成功,很多人认为是踩中了储能的风口。

《中国便携式储能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显示,2016年全球便携式储能产品出货量为5.2万台,2021年全球出货量达到483.8万台,五年时间暴涨了90倍。

但同样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便携式储能市场爆发,越来越多的品牌以及白牌储能产品开始充斥市场。

产品多了,就容易事多。36碳就报道过,部分储能企业涉及虚假宣传、售后服务欠缺等问题,甚至出现炒作低价恶性竞争等现象,使得市场竞争秩序严重受损。

所以,在这个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内卷加剧的赛道上,正浩想要脱颖而出还得靠实打实的真本事。

而第一个核心点,就是技术。

和许多跨境电商企业不同的是,正浩极其看重技术。

王雷曾透露,正浩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是千万级以上,千人团队中,研发人员占到近一半,技术能力覆盖从工业设计、结构软硬件到电池、逆变器、智能控制等价值链全链条。

以上文提到的DELTA为例,其通过双向逆变技术研发的-Stream快充功能,将当时的便携储能充电时间从普遍10小时以上提升至2小时以内;而在去年12月,正浩又推出了德 DELTA 3系列新品,将充电时间进一步缩短,只需40分钟即可充至80%,56分钟充满电。

听起来很牛是不是,但不得不提的一个冷知识是,虽然正浩的技术创新为它带来了优势,然而因为户外电源的核心技术主要是在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逆变器等,因此其并不能形成较高的壁垒,建立的技术优势也随时可能被赶上攻击。

这意味着,当面向其他竞争对手时,如何更迅速更广泛地铺设产品变得愈发重要。

毕竟,买得到永远是决定成交的关键一环。

这正是第二个核心点,渠道。

起初,正浩主要是通过众筹平台推广产品,后期为了扩大市场影响力,正浩才开始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

线上,公司布局有天猫、京东、亚马逊、日本乐天等渠道,同时设置了自己的独立站;线下,通过与沃尔玛、Costco、迪卡侬等大型连锁商超零售合作,正浩建立了强渠道优势。

据了解,目前正浩销售团队有上百人,包含国内(售后、客服、直播等)、日本区、北美区、欧洲区、亚非拉国家等团队,其助力正浩将产品销往了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正浩对比同行特殊的优势在于,能够“借用”老东家的销售体系,加快产品布局速度。

有正浩员工向媒体表示,公司初期阶段团队大半员工来自大疆,其中不乏手握大量大疆销售渠道者,而正浩与大疆的目标群体又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基本能直接共用同一个销售体系。比如在有些商店就存在卖家同时销售大疆和正浩产品的情况。

500

图源/Pixabay

500

放在群英荟萃的深圳跨境电商市场,正浩或许称不上最亮眼的一个。

一个数据是,深圳作为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主体最多的城市,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这里光是跨境电商企业就有12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然而,正浩值得很多企业学习的地方就在于,创始人及企业背后强大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

比如在产品定价上,在多数企业削尖脑袋想着削弱成本提高利润时,正浩选择了另一种策略——先做出高价值的产品,再去做成本的优化。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摆脱低成本低价格的内卷,创造出高价值的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但很显然,高价值产品一定始于用户,源于人的需求。

比如正浩之所以发力快充技术,其根本就在于王雷看到了用户最本质的需要——在意充电时长,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电源容量。

所以最后的核心其实还是人。

面对40+年龄层的用户群体时,正浩会尽可能将产品做得更简单,让其容易操作……类似的案例不计其数,据说为了创新出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正浩研发部门的人甚至经常“卧底”到用户交流群中,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即使在营销上,正浩也乐于让用户参与进来。比如在正浩Facebook官方账号,品牌专门为德DELTA、睿RIVER以及太阳能板等各个系列组建了各自的用户小组及品牌俱乐部小组,让用户能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使用体验,并自发进行分享和转发。

这其实就是当下很多品牌青睐的UGC模式,即用户生成内容。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既让品牌倾听到了用户的声音,也提高了用户忠诚度,甚至能进一步帮助品牌实现破圈,向更多的人群进行渗透。比如目前国内较火的跳海酒馆就是这么做的。

不过,正如CCC成都社群大会联合发起人褚云在一次分享中所说,所谓的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让更多人成为中心。

这才是最本质的意义。

*以上图片已注明出处,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意义及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亿恩·一鸣·《多大卖重金押注!又一品类爆火》

[2]36碳·李安琪·《贴着大疆打,这家公司把「大号充电宝」卖到全球第二》

[3]极客公园·周永亮·《对话正浩 EcoFlow 王雷:创新的信仰要靠一层层追问》

[4]增长工场·晚乔·《对话便携储能独角兽:如何在小众需求里挖「金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