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的争议为什么那么多?
我酷爱历史,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有我自己的心得。
1、不看古代史籍本
2、入门首选通俗白话历史
3、进阶选择学者研究家近代用新研究方法写的书
很好理解,古代史籍本是文言文,对业余者来说根本没必要,一是你看了只能读进去个一知半解,印象不深刻,很多地方也难以理解,学习效率很低还不如不看,你又不做研究。二是入门首选通俗白话历史能让你更能读通,更能记住,而且白话历史更有娱乐性和观赏性,学习历史的同时还能让自己越读越开心。
但是白话历史有点不好,那就是作者的主观性强,而且不严谨,对很多细节之处可能并不能核查多重史料,这样让读者“吃药”,没有科学的进行研究探讨,说白了就是缺乏学术价值。所以接下去就需要看近代史家学者用新科学方法研究所写的书,这些价值要比古代史籍本还大,因为视角更多样更科学,是全方位的。比如孔飞力《叫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康熙的票》等。
最早接触明史的通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系列哪怕到了现在也人气满满,不得不说是成功的。我书架上是一套盗版影印本,对这种通俗书我要求不高,能看即可。
看了也有三遍了吧,对明朝整体的脉络框架至少是能门清的,不过读的越多就越发现这种书“毫无用处”,因为几乎是就当白话故事讲了一遍,作者自己的观点也一般般,无法解惑明史中非常难缠的问题,我想就算是给作者重写一遍他也是写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哪怕是学者专家都不一定能做到)。
我就列举一下我所疑惑的(比较知名的)
1、七下西洋是“和平外交”还是“政治浪费”?
传统观点是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体现明朝的开放与强盛
质疑观点是耗费巨资却未带来持续贸易收益,本质是永乐帝巩固皇权的政治工程(如学者黄仁宇认为此举加剧财政负担)。
延伸观点是:是否掩盖了寻找建文帝的隐秘目的?(我比较主张)
最大争议是:是否错失开拓海外殖民的历史机遇?
(注:我举的这些观点 ,很多书都没有涉及到解析,估计作者们自己能力也是不够的,无法写出能让观众满意的答案,与其献丑还不如不写)
2、张居正改革 ,铁腕治国VS道德争议
没错,东西方最有争议的两个人(英国克伦威尔) ,其中一个在明朝。
核心议题:改革成效与个人操守能否分开评价?支持者是主张一条鞭法、考成法强化中央集权,延缓明朝衰败。反对者是:勾结宦官冯保、生活奢靡,违背儒家士大夫道德标准。延伸:专制集权下的改革是否必然依赖强人政治?道德瑕疵是否影响历史贡献?
(注意,我说的是真实的张居正,别被熊召政的《张居正》蛊惑了,这就是个小说而已,类似于《大秦帝国》 ,不严谨的太多了,很多人物的感情,剧情都是作者自己编的,像网文小说一样)
3、万历皇帝的怠政与明朝灭亡的关联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是否导致明亡? 传统认为怠政引发党争、边患与财政崩坏(=明史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而现代研究说是官僚体系仍有效运转,皇帝缺位并非主因(如樊树志《晚明史》指出万历时期经济文化繁荣)。
所以: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个人作用被夸大还是低估?
4、明朝海景政策,维护稳定还是阻碍近代化?
反对者:扼杀海上贸易潜力,使中国错失大航海时代机遇(如顾诚《南明史》批评政策僵化)
支持者:海禁防止倭寇侵扰,维护农业社会秩序(符合朱元璋“重农抑商”思想)
深入假设:隆庆开关后的短暂繁荣是否证明开放更利发展?
以上是比较知名的,现在新研究方法也出来了不少,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研究一直是更新的,不可能现在看起来有些观点很科学,但说不定几十年后就会成会”迭代“ 。
这些思考是传统古代史籍所能解答的答案么? 古人的视角从现代人来看是非常短浅的,总把事物归咎于个人 或 简单粗暴的答案,是非常短浅不科学的,所以看史书看正史原本并没有多大作用,徒浪费时间 ,学习和理解能力也比别人低的多,可能就文言文上进了是唯一优点。
那不是疑问就来了么? 为什么明史的争议点那么多?而其他朝代没有? 比如宋史是篇幅最长的,但是他的争议点却并不多。 而清史是明朝的下一个朝代,接近近代(麻烦事更多) ,但反而争议点却并不多。
读书一定要学会自我思考,不然等于白读,我还真思考过了,得出一下结论。
清争议少的原因(明清衬托下的对比)
1、清史没多大争议,但还是有,唯一的争议点就是集中于“近代化为何失败”(如洋务运动是否彻底),而非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其历史评价常与民族屈辱直接绑定,争议空间被压缩了,而且清帝是非常勤政的,没缺点可挑。(这里提一嘴,清史争议少,所以一般著名的著作就能讲解个7788,日本著名学者稻叶岩吉的著作《清朝全史》豆瓣常年9分,是学习清史避不开的资料 )
2、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试图强化皇权,却导致宦官专权(如魏忠贤)与文官党争(东林党 vs 阉党)并存的畸形政治结构。这种制度设计的矛盾性成为争议焦点(如上述问题中万历怠政是否因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抗)。
3、一条鞭法改革试图货币化赋税,却因白银依赖引发财政脆弱性;海禁与隆庆开关的反复,凸显国家在“开放”与“控制”间的摇摆。
4、资本主义萌芽争议:明中叶的江南工商业繁荣,是否代表中国可自发走向资本主义?使明朝成为“历史假设”的焦点。
5、错失大航海的反思:郑和下西洋的终止常被对比欧洲地理大发现,争议在于明朝是否因保守政策错失全球化机遇。
6、清朝大一统 对 明朝战略收缩
清朝:通过军事征服准噶尔、蒙古、西藏、西南等多元手段,将新疆、西藏、蒙古正式纳入中央直辖,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
明朝:长期固守“汉地十八省”,对漠北蒙古仅采取防御性政策(如重修长城),西南土司叛乱频发(如万历三大征中的播州之役),最终放弃交趾(今越南北部),体现“汉文化圈”的收缩性。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全靠同行衬托啊“ , 作为承上启下的关系,这种对比明显让清朝占据高位,而明朝争议更大。
结尾:套用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观点,清朝的“帝国治理术”远超历代,其边疆整合为现代中国主权提供法理依据;对比明朝对西域、西藏的松散羁縻,凸显清朝的制度创新。而明朝的汉本位导致治理短视
经济上:封锁嘉峪关放弃丝绸之路,对比清朝通过“新疆屯田”重开欧亚陆路贸易。
文化上:强制西南少数民族“移风易俗”,对比清朝保留蒙古札萨克、西藏噶厦自治。
安全上:耗费巨资修长城仍难阻鞑靼侵扰,对比清朝通过满蒙联盟实现“长城内外一家”。
各位看官?您说我分析的怎么样?明史我也是下过功夫的,不说深入研究吧,但是用来解释”为什么明史争议那么大“的现象 ,给99分不为过吧?(还一分怕我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