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亏超45亿!光伏巨头晶澳科技,业绩崩了
光伏行业的“困境”,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内卷带来的冲击,让每一个身处行业的企业都付出了代价。
从1996年起步至今,“行业老兵”晶澳科技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然而,2024年的光伏行业寒冬,却给这位行业“常青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此前的业绩预告显示,晶澳科技预计2024年亏损45亿元至52亿元,和去年同期的盈利70.39亿元相比,同比由盈转亏。
拉长周期看,这是晶澳科技过去十年来表现最差的一年,其上一次出现净利润亏损还是在2015年,但当时其净亏损也仅有3.219亿元。
这份巨亏的业绩之下,值得关注的还有晶澳科技四季度的业绩情况。
据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晶澳科技实现净利润为-4.844亿元,简单计算可知,四季度晶澳科技至少亏损了40亿元。要知道,在2024三季度时晶澳科技还盈利了3.898亿元,对比来看,晶澳科技四季度的业绩无疑是“暴雷”了。
受业绩拖累,近几年晶澳科技的股价表现也比较糟糕。从年线来看,晶澳科技已经收出了年线“三连阴”,2022到2024年晶澳科技的股价分别下跌了9.23%、52.22%和31.8%。
而截至最新收盘,晶澳科技股价报收13.42元/股,如果从最高点58.91元/股计算,其跌幅超过了75%,市值蒸发超1500亿元。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晶澳科技一直“以稳为主”,那么为何到了2024年业绩却出现如此大的波动?业绩巨亏之后,晶澳科技还能稳得住吗?
周期“劫”
对于2024年业绩巨亏的原因,晶澳科技在财报预告中给出了解释:
受光伏行业供需错配的持续影响,市场竞争加剧由于各环节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日趋严峻,导致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此外,晶澳科技还表示,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出现减值迹象的长期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经过审慎评估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业绩影响较大。
虽然导致业绩亏损的原因看似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还是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进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过去两年,随着光伏组件产能的不断释放,光伏组件市场开始陷入产能过剩的局面。2023年光伏组件产能大幅扩张,总产能达到650GW,远超全球新增装机需求;2024年,光伏组件产能继续扩大至700GW左右,而全球新增装机量预计仅为300GW,光伏组件产能严重过剩。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光伏组件的价格也逐渐走向“崩盘”。
据统计,在2023年初,光伏组件价格相对较高,其中PERC组件价格在1.8元/W左右;到2023年末,组件价格大幅下降,主流光伏组件价格跌至1元/W左右;进入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继续下滑,年初主流品种光伏组件平均价降至0.93元/W,到年底组件价格更是跌至“谷底”,182mm单面光伏组件价格为0.65元/W,210mm单面光伏组件价格为0.67元/W,价格仅为2023年初的三分之一左右。
作为光伏组件巨头的晶澳科技,自然也难免受到组件价格大跌的冲击。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晶澳科技光伏组件的毛利率仅为4.53%,而在2023年上半年光伏组件的毛利率还有19.16%,毛利率下滑幅度相当大。受此影响,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晶澳科技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5.4%和-1.58%,而在2023年三季度末,这两项数据分别为19.41%和11.62%,可见组件价格对晶澳科技的利润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整体而言,在行业步入下行周期的大背景下,晶澳科技依旧未能逃出“越是行业龙头,亏损越多”的行业规律,至于未来能否成功扭亏,还要看组件价格何时才能止跌。
内忧外患
虽然2024年遭遇业绩巨亏,但现在还不是晶澳科技“最难”的时候。
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因为晶澳科技的财务状况相当不乐观。
过去这些年,晶澳科技为了抓住TOPCon的风口不惜举债扩张。在2019年时,晶澳科技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分别为104.1亿和10.25亿,两者合计为114.3亿;而到2024年三季度末,晶澳科技的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分别为450.1亿和34.08亿,两者合计为484.18亿,短短几年时间,晶澳科技的产能就翻了4倍多。
产能的快速扩张,确实让晶澳科技吃到了行业红利。2022和2023年,晶澳科技分别实现净利润55.34亿和70.39亿,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71.45%和27.21%。
然而,在盈利大增的同时,晶澳科技的负债也越滚越大,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晶澳科技的总负债为839亿,资产负债率为72.15%。
横向对比,同为行业巨头的隆基绿能,2024年三季度末的负债总额虽然超过900亿元,但资产负债率仅为59.2%,相比之下晶澳科技的负债水平显然更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839亿元的总负债中,流动性负债就达到了497.9亿元,其中仅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就分别达到了100.1亿元和217.7亿元,两者合计超过300亿元。而在同一时期,晶澳科技的货币资金为242亿元,衍生金融资产为8490万元,两者加起来还不足以覆盖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
从三季报的数据来看,晶澳科技的负债压力已经相当沉重,如今又遭遇业绩巨亏,可以预见,晶澳科技的经营压力会更大。
除了财务状况之外,2024年BC技术路线的崛起,也将成为晶澳科技未来的一大隐忧。此前,侃见财经在分析其他光伏企业时提到,虽然TOPCon电池市占率很高,但效率更高的BC电池其实才是N型时代的“最优解”,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BC电池技术的特点是正面栅线无遮挡,相比TOPCon电池而言,BC电池的优势主要体现正面高转化效率、低衰减系数和低温度系数,因此同样板型组件下,BC组件综合输出效率高于TOPCon组件,从而降低电站单瓦BOS成本。
过去,由于BC技术尚不成熟,再加上TOPCon可在PERC产线基础上新增设备和工艺实现升级,所以TOPCon成为主流技术路线。但是,随着BC技术的快速发展,BC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从最核心的成本条件来分析,目前BC电池的二代电池单GW投资成本大约2.56亿元,虽然仍高于TOPCon电池,但跟TOPCon电池的差距越来越小;此外,据隆基的规划,在2025年年底之前,其BC组件成本就会达到TOPCon的水平或低于TOPCon的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晶澳科技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虽然2024年业绩巨亏超过45亿元,但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因此我们认为,晶澳科技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