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工业化社会掘婚姻家庭的文化土壤,不如说是资本构建的社会生态在瓦解家庭要素
【本文来自《去年全国结婚登记610.6万对,数量再度下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相较于已婚不育,不婚或许会成为更大的社会问题。
之前有一篇报告文章,大体意思是美国的结婚人数也是连年创新低。从而在已婚家庭生育率没有明显走低的情况下,因为结婚数量变低而造成社会生育率明显减少。
任何事件形成某种社会现象肯定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仅就我擅长的文化领域进行抛砖引玉:
与其说是工业化社会掘了婚姻家庭的文化土壤,不如说是资本构建的社会生态在瓦解家庭要素。
回归中华农业社会(近现代以前),家庭在社会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地位,小家庭是宗族的有机构成,而宗族是地方安全和权力的有效构成形式。农业社会一个人的社会权力和社会身份(考虑到参与科举和经商的毕竟是极少数人)更多的是通过在宗族中的地位体现的。所以有老谁家那个小谁的说法。
同时,家庭也是一套高效的社会救助和托底的保障体系,养儿防老,家庭中的成年劳动力负担着哺育幼儿以及照护老人的作用,等他老了,他的子女恰好承担这样的责任传递……
现代资本构建的社会从根本上解体了这样的作用,通过极致压缩个人薪资到只能养活自己的方式,辅以养老定向储蓄制度的建设(回头很可能有育儿与教育贷款制度——让孩子用成年后的部分薪资还幼年时期的支出),从而把个体从家庭和宗族中剥离出来。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无法扭转的情况下,想要扭转家庭在社会式微的趋势无异于抱薪救火扬汤止沸——
工业化社会不可以兼顾到家庭要素吗?完全可以——问题在资本和劳动者的博弈。全社会劳动报酬如果能够让一个成年劳动力足够负担育儿和养老(三倍工资),那么就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这显然不符合名为管理—效率(实际是盘剥和压榨)的资本与社会诉求!
大法师安东尼达斯说过,既然无法改变,就接受他吧。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任何关注以及烦恼——都是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