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旋转木马”,他开辟了一个前途无量的学科

人类早已使用肉眼和光学望远镜观测各类天体发出的可见光(光学)辐射,而可见光辐射是人类长期以来探索天体奥秘的唯一“信使”。1932-1933年,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探测到外太空的无线电辐射,并确认出其来源的精确位置,从而开辟了射电天文学这个全新的领域。然而,直到他逝世,他的工作都未获得天文学家的普遍重视,也因此错过了诺贝尔奖。在他逝世后不久,射电天文学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人类对各类天体系统与宇宙自身的认识。

撰文 | 王善钦

160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将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对准天空,成为最早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极少数人之一。利用这台望远镜,伽利略观测了月球、木星、土星等天体,并发现银河由无数恒星构成。这些发现足以让伽利略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

300多年后,一个年轻的无线电工程师用他制造的精巧的天线阵列扫描天空,发现了神秘的无线电信号。经过持续地观测与分析,他确定这些无线电信号来自地球之外的深空。这项发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文学领域——射电天文学,他的天线阵列也因此成为第一个射电望远镜。

这个年轻人就是卡尔·古特·央斯基(Karl Guthe Jansky,1905-1950)。从科学意义上,央斯基做出的重要发现从而开辟射电天文学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伽利略:伽利略之前,人类就可以用肉眼采集星光与阳光;而在央斯基之前,人类从来没有确认过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他是当之无愧的“射电天文学之父”。

不幸的是,央斯基一手开创的射电天文学在当时被几乎所有天文学家忽视。他因为疾病而英年早逝,并因此错失诺贝尔奖。在他逝世后,射电天文学开始迅猛发展,有力推动了人类对宇宙万物与宇宙自身的认识。

500

央斯基。图片来源:NRAO

无线电工程之家

1905年10月22日,央斯基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诺曼(Norman)。

央斯基的父亲西里尔·央斯基(Cyril Jansky,1870-1959)出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士兰郡,祖父简·央斯基(Jan Jánský)与祖母卡特莉亚·寇可洛瓦(Kateřina Kouklová)来自捷克。央斯基的母亲内莉·莫罗(Nellie Moreau,1870-1952)于1891年与西里尔结婚;内莉的父母分别来自英国与法国。西里尔与内莉共有6个儿女,央斯基排行第三。

西里尔16岁时成为一名教师。1902年,西里尔辞职,到密歇根大学先后攻读物理和电气工程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他的硕士导师是卡尔·古特(Karl Guthe,1866-1915)教授;西里尔将儿子央斯基取名为“卡尔·古特”,就是为了致敬自己的导师。1905年,西里尔担任俄克拉何马大学诺曼分校工程学院院长,后来转任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教授与工程师,并在后一个职位上工作到退休。[1]

500

1906年,1岁时的央斯基。图片来源:David Jansky/NRAO

西里尔在电子工程与物理学方面的兴趣与天赋,首先影响了他的长子小西里尔(Cyril Jansky, Jr.,1895-1975)。小西里尔在威斯康星大学读大学,之后又在这里读了硕士。硕士毕业后,小西里尔到明尼苏达大学工作,从事无线电通信和电子学的研究与教学,并很快成为著名的无线电专家。小西里尔是美国无线电领域的先驱之一,参与制造了美国最早的一批无线电发射机。

在这样一个无线电工程师的家庭,央斯基深受父亲与哥哥的影响,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在完成公立中学学业后,央斯基也进入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物理学。央斯基身体不好,身患慢性肾病,但他却擅长冰球、网球、滑雪、保龄球、垒球、高尔夫球等各项体育运动。他对国际象棋与桥牌也很感兴趣。

1927年,21岁的央斯基以优等生身份毕业。此后1年,他留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同时完成物理学硕士学位所有课程。

进入贝尔实验室

1928年,22岁的央斯基决定离开大学,申请到贝尔电话实验室(以下简称“贝尔实验室”,除原文引用外)工作。由于未提交学位论文,他暂时未获得硕士学位。

最初央斯基被贝尔实验室的人事部人员拒绝了,理由是他有肾病,不适合野外工作。小西里尔得知消息后,立即出手帮助弟弟。小西里尔读研究生期间,曾在贝尔实验室短暂工作过,早就在那里有了人脉。1928年夏天,小西里尔恰好利用暑假在贝尔实验室访问交流。他来到贝尔实验室的人事部办公室,与人事部人员争论,并保证央斯基的身体可以胜任这个工作。[1]

小西里尔的争论与保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28年7月,央斯基被贝尔实验室录取,成为一名无线电工程师。小西里尔后来谦虚地说自己与贝尔实验室人事部的争论“可能对实验室雇佣他的决定产生了一些小小的影响”;但他又自豪地说:“当然,贝尔电话实验室和科学界从来没有理由后悔这一决定。”[1]

500

1928年,央斯基坐在自己家的台阶上。图片来源:NRAO/AUI/NSF

央斯基在贝尔实验室的上司是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奥尔(Russell Ohl,1898-1987)。由于央斯基有恙在身,贝尔实验室将他派遣到新泽西州蒙茅斯(Monmouth)郡克利夫伍德(Cliffwood)的野外工作站点,因为那里环境较好。不久后,实验室将他调到附近的霍尔姆德尔(Holmdel)站点。

央斯基的性格与能力都很受认可。在央斯基第一次给奥尔汇报工作不久后,奥尔就发现他“不需要任何监督”,并认为:“他是能够自立的那类人,如果你试图这样指挥一个人,你就毁了他的优点。”奥尔还说:“央斯基非常谦虚。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非常喜欢他。”[2]

1929年,央斯基与纳普(Alice Knapp,1906-1982)结婚。他们婚后有两个孩子,女儿安(Ann)和儿子大卫(David)。

500

央斯基与妻子、儿女在家门口台阶上的合影。图片来源: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Archives

神秘的无线电噪声

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开展跨大西洋无线电话业务。这项业务的核心是用波长为10-20米的无线电波来传输信息;这些无线电波向天空发射后,被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层反射,然后被大洋彼岸的接收站接收,从而完成信号传输。

为此,贝尔实验室计划深入调查地球大气与电离层的性质,并消除任何可能干扰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噪声,提高无线电话的通信品质。奥尔的上司弗利斯(Harald Friis,1893-1976)指派央斯基在所在的站点,用天线接收无线电辐射,确定其中的无线电噪声的来源。[2]

1929年3月,央斯基开始设计并制造新的天线阵列,用于接收波长为14.6米(频率为20.5兆赫兹)的无线电波。在设计方面,央斯基得到了弗利斯的协助。1930年秋天,央斯基在野外研究站成功安装了天线阵列与配套设备。整套设备的造价不到1000美元[3](大约相当于2025年的1.8万美元)。

这个天线阵列被称为“央斯基的旋转木马”。它的直径约为30.5米,高约6米,被安装在一个转盘的顶部,转盘上有4个汽车轮子;电机驱动轮子,使天线阵旋转,从而可以接受各个方向的无线电信号。[4]天线的自动记录系统位于天线附近的一个小棚子里,信号强度被转化为笔的振动幅度后被记录到纸上。

500

央斯基和他的旋转定向无线电天线(“央斯基的旋转木马”)。图片来源:NRAO/AUI

央斯基的天线阵由多个天线构成,本质上是一架大型干涉仪,因此可以由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精确确定信号的方向。这对他后来的突破至关重要。在天线开始工作后的几个月,央斯基监测了各方向的无线电噪声。经过分析,他将这些噪声的起源分为三类:近距离雷暴、远距离雷暴与稳定却不明的来源。

500

央斯基的旋转定向无线电天线的探测范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央斯基花了一年多时间来研究不明来源的本质。他发现,这类无线电波很有规律:当天线扫过银河系的平面时,每20分钟出现一次最大值;每个最大值信号的方向在大约2小时内从近南转移到西南。因此,他推断这些信号来自地球之外。

500

央斯基在1932年2月获得的信号之一。箭头标记出信号强度最大的时刻。图片来源:Mary Jansky Striffler,Marguerite Jansky Froscher

央斯基进一步发现,这些信号每隔一昼夜,就出现一次最强与最弱。最后,央斯基猜测这些信号来自太阳发出的无线电辐射。1932年12月,央斯基在《无线电工程师学会学报》(Proc. IRE.)上发表论文,宣称第三类无线电信号来自太阳。

500

央斯基研究由天线阵列得到的数据。图片来源: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Archives

来自银河系的信号

随着观测的积累,央斯基发现:信号最强时天线的位置似乎越来越偏离太阳,这就意味着它们不是来自太阳。央斯基还确定出信号的变化周期大约是23小时56分,而不是24小时。

由于央斯基没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背景,他对此大惑不解。他请教了他的朋友,天体物理学家斯凯利特(Albert Skellett,1901-1991)。

斯凯利特告诉他:每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一周,地球上的任意点重新对准星空中的某一颗恒星,这个周期被称为“恒星日”(sidereal day)。然而,由于地球同时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一周后,地球上此前对准太阳的点不再对准太阳,要再自转约4分钟,那个点才会再次对准太阳,所以一个昼夜为24小时,这个周期被称为“太阳日”(solar day)。

500

恒星日(sidereal day)与太阳日(solar day)的示意图。第0天,地球上的“竖线”对准太阳,也对准某颗遥远的恒星。经过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一圈,竖线再次对准那颗恒星,这个周期为恒星日。然而,此时竖线不再对准太阳,必须再自转近4分钟,才再次对准太阳,总时间为24小时,这个周期为太阳日。(位置间距未按照比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如果信号变化的周期是严格的24小时,那么信号就是来自太阳;如果信号是23小时56分,那它就来自太阳系之外的某个恒星或天体系统。央斯基恍然大悟,确定这些信号来自太阳之外的其他天体。

排除了太阳之后,央斯基利用光学天文图,对比信号强弱与接收到信号时天线对准的方向。经过仔细对比,央斯基发现:1932年9月16日晚上7点10分,天线接收到最强信号时,它正对准人马座方向的银河中心(银心)。因此,他确定这些神秘信号来自银河系,且银心发出的信号最强。

就这样,当时年仅27岁的央斯基开创了射电天文学这个前途无限的天文学分支。“央斯基的旋转木马”是世界上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被列入20世纪30年代的20大发明之一。[6]。央斯基也因此成为“射电天文学之父”。

为什么他发现了来自宇宙的无线电辐射,却被誉为“射电天文学之父”?实际上,射电与无线电的英文都是Radio,但在中文中二者存在包含关系:无线电波一般指波长超过0.1毫米的电磁波,而射电波一般指波长在1毫米左右到30米左右之间的电磁波。[注意1]

在确定信号来自银心后,央斯基又用他的天线秘密工作了6个月,并写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他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小西里尔,并将写完的论文也发送给后者。小西里尔通知了《电子学》杂志的编辑。编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应该被公开。小西里尔还找到贝尔实验室的高管,并告诉后者,如果贝尔实验室不发表这项研究,他将在没有任何进一步授权的情况下发表它。贝尔实验室保证可以发表这篇论文,并允许央斯基在广播中做演示。[2]

在央斯基准备对外公布这个发现时,他的老板善意提醒他要谨慎,免得以后被证明是错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探测到过来自地球之外的无线电信号。即便如此,央斯基对自己的发现很有信心。

1933年4月27日,央斯基在华盛顿的无线电组织的年度会议上向一小群听众宣读了他的论文,宣布他发现来自银河系的中心的“恒星噪音”(star noise)。现场听众都没有听懂他的讲解,更无法认识到这个伟大发现的重大意义。

贝尔实验室也于1933年5月4日对外界宣布央斯基成功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的无线电波。媒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发现对于天文学的重要性,但很多人认为这些无线电波可能会成为新的能源。阴差阳错下,央斯基的发现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并接受全国广播电台的采访。

1933年10月,央斯基的论文《显然来自地外起源的电子干扰》在Proc. IRE.发表。这篇论文宣布第三类信号来源是银心。[7]

小西里尔评价央斯基的发现时说:“这实际上是一场婚礼。它实现了天文学、无线电和电子工程科学的联姻。”[1]

此后,央斯基试图探测来自太阳的射电信号,但没有成功。后来人们知道这是因为当时太阳正处于黑子活动周期中的不活跃阶段,射电信号相对微弱,央斯基的射电望远镜还未灵敏到可以探测到这些弱信号的程度。

1935年,央斯基提出,他探测到的射电信号可能是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气体内带电粒子的扰动产生的。

500

银河系中心区域的X射线辐射与红外辐射合成伪色图。图片来源:X-ray: NASA/UMass/D.Wang et al., IR: NASA/STScI

央斯基用自己发表的几篇论文申请威斯康星大学的硕士学位,并于1936年获得学位。

偶然与必然

央斯基的发现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必然性。

在央斯基之前,物理学家已经猜测地球上的仪器可以探测到来自太空的无线电波,并付诸实践。1896年,德国天体物理学家威尔辛(Johannes Wilsing,1856-1943)和沙伊纳(Julius Scheiner,1858-1913)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英国物理学家洛奇(Oliver Lodge,1851-1940)在1897年至1900年间也使用厘米波天线进行类似观测。因为天线的性能不够好,他们一无所获。1902年,人们发现电离层会发射无线电,从而断定太空无线电信号会被电离层反射回太空,因此无法在地面上被探测到。

另一方面,贝尔实验室的劳瑞(Louis Lowry)和布鲁斯(Edmond Bruce,1899-1973)比央斯基更早用天线探测到一些来源不明的信号。但他们既没有得到这些信号的时间变化规律,也无法确定它们的精确位置,所以无法确定它们的本质与来源,也就未能建立射电天文学。

央斯基却不同。他的天线阵列足够灵敏且可以精确定位信号,他反复进行精确观测与定量研究,最终确定这些信号来自银河系天体。这是他成为射电天文学之父的直接原因。

500

央斯基站在他的旋转定向无线电天线(“央斯基的旋转木马”)前面。图片来源:NRAO

正如小西里尔后来回忆的那样,“科学家的问题是认识到基本事实,即使它们被大量无关的材料所掩盖,然后在解释中运用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正是卡尔·央斯基做的事情。”[1]

破灭的梦想

1935年之后,央斯基意图进一步研究银河系的射电信号,并向贝尔实验室申请资金,用以建造一个口径30米的碟形射电望远镜。

然而,央斯基的申请被实验室领导层拒绝。当时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贝尔实验室领导层认为,噪声来源已经确定,研究这些太空射电信号对电话通信并无益处,央斯基这方面的任务已经完成。最终央斯基被指派去研究低噪音放大器。

在射电天文学的探索被中断后,央斯基回归到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研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央斯基参与的主要项目是探测轴心国潜艇的位置,他还因出色的工作而获得嘉奖。战争结束后,央斯基开始从事微波中继器网络方面的工作。1947年,晶体管被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后,央斯基成为最早使用晶体管制造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的人之一,并因此获得多项专利。[8]1948年,央斯基被选为无线电工程师学会(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的会员。

在央斯基发现宇宙射电波之后的十几年内,几乎所有天文学家都没有认识到这个发现对于天文学的极端重要性。在此期间唯一跟进央斯基工作并获得突破的人是雷伯(Grote Reber,1911-2002),他的本职也是无线电工程师。

雷伯于1937年建了口径为9米的碟形射电望远镜。这是世界上第二个射电望远镜,其性能比央斯基的那个射电望远镜更好,雷伯用它于1944年观测到太阳发出的射电辐射。

事实上,雷伯不是第一个发现太阳射电辐射的人。1942年,英国军方的雷达操作员无意中探测到来自太阳的强烈射电辐射;由于战争期间的保密,这个结果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才被公布。

如果当时贝尔实验室批准拨款给央斯基,让他如愿建成口径30米的碟形射电望远镜,其性能必然超过雷伯的射电望远镜,也必然会使其成为第一个发现太阳射电辐射的人。

直到二战结束之后,央斯基还是对射电天文学念念不忘,却始终未获得资金支持,没有机会恢复自己在这方面的观测研究。在英国军方的观测解密后,英国天文学家开始执行专门的射电观测,英国的射电天文学自此异军突起。

随着射电天文学逐渐被天文学界重视,央斯基重新研究射电天文学的梦想可能很快会实现。然而,他的身体状况让他失去了这个机会。

英年早逝,错失诺奖

1950年初,央斯基来到奥尔的办公室,奥尔觉得央斯基生病了。央斯基对奥尔说:“我得跟你说再见了。我病得很重,必须去医院。”[8]

奥尔拥抱了央斯基,说:“我希望你能很快回来看我们。”但是,奥尔已经预感到央斯基将不久于人世。后来奥尔回忆央斯基与自己告别的场景,他说:“那是我一生中最悲伤的时刻之一。”[8]

1950年2月14日,央斯基因为肾病引发的中风,逝世于新泽西州红岸(Red Bank,也被音译为“雷德班克”)的一家医院,享年仅44岁(未到45岁生日)。

直到逝世,央斯基都没有获得天文学领域的任何奖项与荣誉,尽管他的发现开辟了射电天文学这个前途无量的全新学科,尽管他的功绩很快将对天文学与宇宙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德国物理学家舒曼(Winfried Schumann,1888-1974)于1948年提名央斯基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然而,当时射电天文学的重要性在天文学界依然未获得广泛重视,更不可能打动诺贝尔奖的评委们,央斯基自然没能获奖。不过,舒曼的眼光令人敬佩。

美国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资深科学家英布里亚尔(William Imbriale)说:“如果央斯基没有英年早逝,他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偶然发现催生了天文学的一个新分支——射电天文学。”

因为英年早逝而错失诺贝尔奖,这当然是一个遗憾。不过,央斯基的伟大成就已经不再需要诺贝尔奖来为其提供证明。错过央斯基,是诺贝尔奖的损失。它的名单上少了一位彪炳史册的伟大科学家。

500

央斯基与家人们位于威斯康星州的集体墓地的墓碑。他的名位于上排中间。左上是他大哥小西里尔。左下与右下分别是他父亲与母亲的名。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迅猛发展的射电天文学

1950年,剑桥大学的射电天文学家用射电干涉仪给出了第一版剑桥射电源星表(Cambridge Catalogues of Radio Sources),此后至今,这个星表被不断更新到第10版,最著名的是1959年完成的第三版(3C)。

1951年,美国与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几乎同时用射电望远镜发现了由中性氢发射出的21厘米谱线(与21厘米谱线有关的知识与应用,可见《大师眼中的大师——天文学泰斗奥尔特》一文内的介绍)。至此,射电天文学的地位与射电望远镜的重要性引起了天文学界的广泛注意,世界各地的众多射电望远镜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

利用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探测到类星射电源(对这些射电源的光学对应物的观测,直接导致类星体被发现)、微波背景辐射(从而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脉冲星(从而证实中子星存在)、发现星际有机分子,等等。

巧合的是,探测到微波背景辐射的彭齐亚斯(Arno Penzias,1933-)与威尔逊(Robert Wilson,1936-)也是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他们使用的巨型喇叭形天线也位于霍尔姆德尔镇;这个天线也属于贝尔实验室,它与当年“央斯基的旋转木马”相距仅约1英里(1.6千米)[9]。这个小镇实现了两代无线电工程师的传奇。

500

彭齐亚斯、威尔逊与他们用以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喇叭形天线(1962年)。天线长15米,重15吨,于1959年建成。图片来源:NASA

央斯基逝世后,小西里尔曾经悲观地对央斯基的家人说:“他对基础科学的贡献如此之大,以至于他的发现的全部价值至少在半个世纪内不会得到承认。”然而,1956年,小西里尔说:“仅仅六年后,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群比我能力强得多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无线电工程师面前,惊奇地看到近年来天文学的一个新分支所取得的进展,我自豪地宣称,这个新发现是我弟弟做出的。”[1]

受这些重大进展的鼓舞,射电天文学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射电望远镜可以与光学望远镜一样安装在地面上,而不必像紫外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伽马射线望远镜那样发射到太空,其造价与运行费用相对便宜得多。

500

不同波段电磁波被大气吸收的程度,100%表示被大气完全吸收,0%表示完全不被吸收。碟形天线表示射电望远镜,几厘米到30米的波长可以完全透过大气,被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到,其透明度比可见光(图中彩虹带)更好。图片来源:NASA

2017年,国际合作团队将世界多个地方的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联合在一起,同时观测同一天体,使其成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利用EHT,天文学家拍摄了星系M87中心(M87*)黑洞与银心黑洞(人马座A*)的照片。

2019年4月10日,EHT团队公布M87中心黑洞照片,这是人类获得的第一张黑洞照片。2022年5月12日,EHT团队公布了银心黑洞的照片。

500

EHT拍摄到的M87中心黑洞与周围物质的射电图像(左)与银心黑洞与周围物质的射电图像。图片来源:EHT

迟到的纪念

随着射电天文学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央斯基的贡献,并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月球上的一个陨石坑被命名为“央斯基陨石坑”;193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央斯基”;源自宇宙中高频射电噪声被称为“央斯基噪声”。为了纪念央斯基并奖励在射电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的杰出学者,联合大学理事会(trustees of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设立了央斯基讲席(Karl G. Jansky Lectureship),从1966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美国射电天文台(NRAO)将一个博士后奖学金命名为“央斯基学者”。

1973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宣布,使用央斯基(缩写为Jy)作为天体辐射流量密度单位,1央斯基等于10−26 W·m−2·Hz−1,表示单位频率范围内,每平米接收到10−26 瓦的功率。这个单位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尤其重要。

2012年1月10日,NRAO宣布将刚完成重大升级的甚大阵列(Very Large Array,VLA)改名为“央斯基甚大阵列”(Karl G. Jansky Very Large Array)。这是当前世界上观测能力最强的射电望远镜阵之一,于1981年开始运行。它由28台独立的口径为25米的射电望远镜联合而成,其中27台正常运行,每个望远镜都可以沿着铁轨运动,与其他望远镜一起构成各种距离的阵列。

500

1997年上映的著名的科幻电影《超时空接触》(Contact)曾在甚大阵列取景。图片来源:IMDB.com

由于央斯基射电望远镜的原址于1959年到1962年之间被建设为贝尔实验室的霍尔姆德尔综合楼,位于西弗吉尼亚州的绿岸(Green Bank)天文台建设了央斯基射电望远镜的全尺寸复制品,并于1966年在它旁边放置铭牌。

500500

绿岸天文台的央斯基射电望远镜全尺寸复制品(上)与提供文字说明的铭牌(下)。图片来源:Astrochemist(上),Jarek Tuszyński(下)

贝尔电话实验室的继任者朗讯(Lucent)科技公司将一块4米长的纪念物和一块牌匾放置在霍尔姆德尔综合大楼附近。纪念物的外形类似于天线,精确位于当时,其指向与央斯基的射电望远镜天线1932年9月16日晚上7点10分的指向一样,当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最强烈。[10]

500

纪念央斯基的天线形纪念物以及描述纪念物的标记牌。图片来源:John R. Barrows

2023年,NRAO宣布将投资20亿美元,用100个新的射电望远镜替换现在的“央斯基甚大阵列”的旧望远镜,并联合全美各地的160个射电望远镜,形成“下一代甚大阵列”(Next Generation Very Large Array)。

在评价央斯基的开创性工作时,射电天文学家克劳斯(John Kraus,1910-2004)说:“直到1930年,我们对天空的所有了解基本上都来自于我们所能看到或拍摄到的东西。卡尔·央斯基改变了这一切。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对遍布宇宙的射电之声充耳不闻,现在这些射电之声突然齐声歌唱。”[11]

这不禁让人想起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给牛顿写的著名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法隐于暗夜;上帝说,让牛顿来;于是一切变得明亮。”(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注释

[注1] 一般情况下,小于1毫米的太空无线电波会被地球大气内的水汽吸收,大于30米的太空无线电波会被地球的电离层反射回太空。要观测到毫米甚至亚毫米的射电波,最好将射电望远镜放置在干燥的高原。

参考文献

[1]Jansky, Cyril M. Jr. (1956). My Brother Karl Jansky and His Discovery of Radio Waves from Beyond the Earth. From an after-dinner address by C. M. Jansky Jr., at the 94th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Columbus, Ohio, March 23, 1956. Cosmic Search Magazine, Volume 1, No. 4, Cosmic Quest, Inc., Ohio State University Radio Observatory and North Americ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2]Hoddeson, Lillian. (1976). Interview of Russell Ohl. Niels Bohr Library & Archives,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College Park, Md., August 19, 1976.

[3]Serendipitous Discoveries in Radio Astronomy: Proceedings of a Workshop held at the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Green Bank, West Virginia on May 4, 5, 6, 1983; Honoring the 50th Anniversary Announcing the Discovery of Cosmic Radio Waves by Karl G. Jansky on May 5, 1933. Edited by K. Kellermann and B. Sheets (1983) 321pp

[4]Jansky, Karl G. "Directional studies of atmospherics at high frequencies". 1932, Proc. IRE. 20 (12): 1920.

[5]Sidreal Time Calculator (https://www.codeproject.com/Articles/459441/Sidreal-Time-Calculator)

[6]A List of 20 Inventions in the 1930s (https://nevadainventors.org/inventions-in-the-1930s/)

[7]Jansky, Karl. (1933). Electrical Disturbances Apparently of Extraterrestrial Origin.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 Volume 21, Issue 10, 1933.

[8]Karl G. Jansky, the Father of Radio Astronomy (https://monmouthtimeline.org/timeline/karl-jansky/)

[9]Detective Work Leads to Monument Honoring the Father of Radio Astronomy. Bell Labs. June 3, 1998.

[10] Historical Marker Database: Karl Jansky Radio Astronomy Monument (https://www.hmdb.org/m.asp?m=17286)

[11]Kraus, John. The First 50 Years of Radio Astronomy, Part 1: Karl Jansky and His Discovery of Radio Waves from Our Galaxy. North Americ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 (NAAPO). Cosmic Search, Vol. 3, No. 4. 1981.

500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