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和药监部门发布答记者问,其中有两点对我来说最有说服力
国家医保和药监部门今天发布答记者问,老胡认真读了,它针对了目前大家对集采仿制药的各种疑问,客观说,只要不先入为主,抱定拒绝的态度,我觉得它的阐述还是很有道理的。其中有两点对我来说最有说服力:
一是之前看了很多报道,以为原研药已经或正在被公立医院完全排除,吃仿制药今后是大家的唯一选择。但是答记者问很明确地指出,集采药品的协议采购量为医疗机构报告需求量的60%-80%,医院实际采购量达到相应规模即为完成采购协议,协议之外的部分,由医疗机构自主选择品牌。
而且在2018年以来的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中,进口药品有212个谈判成功,占谈判西药的近50%。也就是说,公立医院并没有排除使用原研药,公立医院仍有至少20%-40%的自主选择权。现在看来,医保和药监部门所说的这个比例需要在公立医院得到落实,公立医院不能为了超额完成指标和获得“态度坚决”的评价而排斥原研药,至少应当让愿意自费服用原研药的人能有地方买到它们。
要知道,一些人就是笃信原研药,他们的主观感受一些时候已经成为病情症状的一部分,安慰他们的心理也应视为治疗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当下不应发生有人即使愿意自费也买不到原研药的情况。即使替换成仿制药在疗效上完全可行,那些态度固化者的调整应当有自费支持情况下的缓冲时间和空间。很多时候,事缓则圆。
答记者问打动我的另一段叙述是:对药物疗效进行科学公正准确地评价需要系统严谨的方法和过程,而个例感受更容易理解,听起来也有冲击力,简单“鲜活”的具体个例往往比科学求证更有传播力。以二甲双胍为例,全国一年使用集采二甲双胍100多亿片,尽管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达标率都与原研一致,均为80%左右,但想要找出仿制药疗效不佳的个例并不困难,找出原研药疗效不佳的例子也不困难。情况的确是这样,当社会上存在一种怀疑,找到印证这种怀疑的例子又不难时,这样的个例就会在网上传播得非常快,也很有感染力,能够轻易击败正式报告。
答记者问在这个问题上说得很坦率,传播学的规律也的确如此。既然每种药品的生效率都非百分之百,那么媒体和互联网上呈现的具体例子就不应成为对某款药品整体盖棺定论的依据,这个逻辑应当被我们理性接受。
还有关于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的一致性评估,答记者问里谈了很多,而且明确表示,一致性评价是一整套质量评价和监管体系,不是“一次性评价”。之前对集采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药效一致性出现集中怀疑,而且那波怀疑已经破圈,产生巨大影响。理性让我相信,医保和药监部门的调查会是认真负责的,它们综合掌握的情况也应当是最全面的,国家的一致性评价标准不会是一个玩笑,经过这一轮调研审查,更不会是那样。
我们总体上应当相信政府在用药这一人命关天的大事上会对我们大家负责,过去有些说不太清楚的地方,大家产生了疑惑,包括老胡本人也是疑惑者之一。但是答记者问既然已经回答了我们的疑问,说清楚了,那么我认为大家不用别着劲。当一些传闻与国家的正式说法出现矛盾时,让我们相信政府。
老胡本人以往看病不多,但前一段时间没少折腾,北京有两家医院的门槛都让我踏破了,它们当然都是公立医院,我都是网上挂号,进去后机器取号,排队看病,然后医生开什么药我就吃什么药,应该大部分都是仿制药,我连药名都记不住,更分不清它们是国产还是进口。老胡和家人一直都是大拨轰看医生看过来的,要不是这波集采药的事情闹出圈,我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但是我身边也有笃信原研药的人,春节朋友聚餐时,一位退休老友的夫人说她患乳腺癌后,每天吃一粒什么原研药,是意大利的,但现在医院开不出来了,得去药店买,很贵,于是她让国外的朋友买了一批寄回来,比国内买便宜很多,这样一个月几百块钱就够了。她还说,如果在国内药店买,一个月要一千几百块钱。她不知道使用仿制药会是什么效果,没用过,但她听人说效果不好,总之她不想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做赌注,即使从国外买着不方便,从国内药店买更贵的原研药,她也不会犹豫,她打算把原研药一直吃下去。
我觉得像朋友夫人这样的情况,社会要给他/她们选择权。集采药走自己的路线,笃信原研药的那些人医保有余力支付当然好,医保支付不了,就让他们自行解决。一些地方不要搞执行政策的层层加码,堵一些患者自费使用原研药的路,这个问题就会大为缓和。未来的时间很长,国产药物的使用率注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