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的网红变现2.0时代:煽动情绪成为带货生意的燃料

最近几年,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互联网上时常出现企业与个人网红对簿公堂的现象,甚至屡屡有个人网红与企业对骂的新闻出现,似乎流量网红对抗企业成为了一个热门生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500

一、屡屡对线的网红与企业

近年来,网红和企业在线上对抗的情况屡屡出现,我们不妨先看几个案例:

案例1:据大象新闻的报道,某知外卖平台与网红刘雯的纠纷,引发了整个网络的一系列的争论。2024年8月,刘雯将矛头对准外卖平台,编造“顾客支付43.1元配送费,骑手仅获3.5元配送费”“消费者实付23.5元,商家到手0.6元”等虚假故事,引发公众对平台的愤怒。然而,这些内容均被证实为谣言——骑手实际收入为38.6元,商家实际收入为16.81元。平台起诉后,法院判决刘雯赔偿5万元并道歉5天,她却在视频中夸大判决为“赔偿50万、道歉30天”,暗示司法不公,煽动粉丝攻击法院账号。在此期间,刘雯悄然登上了相关短视频平台“酒类带货榜”的第3名,赚得盆满钵满。

500

案例2: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某知名车企法务部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就其起诉自媒体相关账号名誉权纠纷一案,法院判决已做出判决。根据法院判决,被告长期针对某知名车企发表侮辱、诋毁的言论,并且存在严重歪曲事实的行为,构成对某知名车企名誉权的侵害。判令被告:删除侵权言论、赔礼道歉,并赔偿某知名车企经济损失等共计201.87万元。

案例3:据金融界的报道,就某知名PC大厂(原告)与微博某大V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一案迎来终审,此前,一审法院判令被告某大V在微博账号首页置顶位置发布致歉声明。向原告支付经济损失100000元,并向原告支付公证服务费6240元、律师费60000元。案件起因于2023年10月某知名PC大厂创新科技大会后,新浪微博账号某大V发布微博捏造事实,迅速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评论区中充斥着攻击性言论。

梳理这三个案例会发现,事件源头都是流量网红主动发难,公开传播企业的片面甚至是不实信息,在争议中不断积累流量和粉丝。其中的佼佼者无疑是刘雯,她喜欢扮演的角色就是“正义判官”,打着为消费者好、为商家好、为骑手好的旗号,造谣中伤企业甚至是攻击司法程序。然而,完成流量的原始积累后,她并不会给自己代言的“人民”任何好处,反倒是在此过程中筛选出支持她的粉丝,后续向其兜售来路不明的产品,从中获得巨额经济回报。

网红对抗企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竟然成为了一个热门生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流量网红对抗企业到底是个什么玩法?

首先,以弱者优势构建舆论场的反转点。

在传统观念里,强者往往能够主导局面,掌控话语权,在各种竞争和冲突中占据优势地位。然而,舆论场遵循 “弱者为王”规则。当企业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即使企业本身并没有过错,公众也常常会下意识地站在个人这一边,将个人视为弱者。

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某企业与刘雯发生矛盾时,刘雯不惜声称“自己很快就会消失”,将自己塑造成维护公众利益而与强大企业对抗的形象。这种弱者形象能够迅速激发公众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使得公众在情感上倾向于网红一方。

其次,调动情绪、捏造事实打造为民请命的人设

流量网红善于调动网民情绪,擅长简单的善恶、黑白、正邪对立叙事,为了将“资本”塑造成反派,不惜捏造事实迎合情绪走向。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理性的分析往往难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情感的共鸣则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

例如,刘雯擅长发现企业一些可能引起公众不满的问题,然后迅速抓住机会,通过夸张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将问题放大化,引发网民的愤怒、同情等情绪。实际上,类似“顾客支付43.1元,骑手仅获3.5元”“消费者实付23.5元,商家到手0.6元”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若果真如此,平台上的商家和骑手早就跑得一个不剩了,怎么还会给刘雯机会伸张正义?但人都是社会化、情绪化动物,看到显而易见的“反派”,很容易群起而攻之,谣言也就越传越真,越传越广。

而且,刘雯在制造话题时,会选择性地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忽略或者歪曲对企业有利的证据。例如,她声称某平台的代购商家“溢价35%到50%不等”“骗我五六十你才满意”。后经媒体核实,代购商家最高溢价率为21.7%,多赚了刘雯的14.53元也已经退回。

又如,她多次暗示自己要“道歉30天、赔偿50万”,实际上这是原告诉求,最终判决是“道歉5天、赔偿5万”。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和片面的不实信息传播,使得网民很难了解事件的全貌,容易被网红的言论所左右,从而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

500

最后,利用信息茧房和AI来扩散谣言、加剧伤害。

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现象普遍存在。平台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爱好等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当网红发布对企业不利的信息时,平台的大数据会将这些信息精准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而当企业试图发布澄清声明时,由于粉丝们处于网红营造的信息茧房中,他们可能会对企业的声明持排斥态度,更倾向于相信网红的说法。

网红精心炮制的话题更有情绪,企业的辟谣信息多为理性分析,很难获得流量。因此,大量跟风、洗稿的“做号党”,也会一拥而上套用网红的分析框架。谎言被重复一千次,也就成了真理。当谣言被大量转发,一些原本中立的AI工具也会被“蒙骗”,将谣言包装成真实事件,呈现在新闻或百科类产品上。虚假信息投喂给了AI,AI将其“化妆”成看似真实的样子,再次投喂给不明真相的群众。中文互联网就这样一次次被“污染”,真相则一层层包裹于情绪之中。

三、“刘雯们”的网红变现2.0时代

互联网舆论场有一个网红们的1.0时代,在这个时代,一些以赚钱为目的的网红们,通过传播并放大企业的负面信息来强迫企业付费合作或者有偿删稿,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不过如今,网红变现已经进入了2.0时代,例如上文提到的刘雯案例中,刘雯们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强迫企业合作,而是通过煽动情绪对立的方式,引导关注者只关注部分事实甚至虚假信息,并且将自己打造成“为民请命”的受害者的人设。他们不再仅仅向企业收取“保护费”,而是通过与企业对抗的形象来持续打造热点、聚集流量,并将直播带货的信息嵌入其中,将镰刀挥向更广泛的普通消费者,实现更加直接和高效的流量变现。

当流量网红与企业发生冲突并在舆论场中引起广泛关注时,大量的网民会因为好奇或者支持而关注他们的账号,观看他们的直播。网红们可以利用这些流量,在直播中推销各种产品,或者接受网民的打赏。由于他们在与企业对抗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支持者,这些拥趸往往会出于对网红的信任和喜爱,积极购买他们推荐的产品或者给予打赏。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消费行为,使得网红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的经济收益。

这个过程中,刘雯筛选出的“铁杆粉丝”,多半是辨别能力不强,容易上当受骗的中老年人和家庭主妇。去年1月,刘雯短视频带货销售额为5万,今年1月,短视频带货销售额就达到了500万。刘雯带货的品类,也从低利润的电池、充电线,变成了高利润的白酒。在短视频平台,刘雯单个帐号多次冲进酒类榜第十名,最高战绩第三名。仅1月15日单场直播预估销售额200多万。按照平均20%的直播佣金比例,一场直播就赚了40多万。

500

而且,这种流量变现的方式比强迫企业合作更加稳定和可持续。只要网红们能够持续地制造话题、吸引流量,就能够不断地进行商业变现。情绪成为了生意的燃料,“网暴企业”不仅是流量密码,更是摇钱树。这种盈利模式的转变,使得刘雯们更加热衷于与企业对抗,通过制造舆论热点来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

同时,这一模式造成的伤害性也更大,受伤的不仅仅是企业,还有司法系统,以及更多无辜的消费者。刘雯道歉后,部分不明真相的网友为刘雯喊冤,有人开设“模拟法庭”要求法院重审,还有人推举刘雯当全国总工会主席。网友种种疯狂的行为,和刘雯的刻意引导、推波助澜不无关系,例如她不断暗示法院是“缺席审判”,实际上法院开庭前已通过各种途径联系她,是她“当成诈骗短信”不予理会。刘雯打的算盘,就是普通网民不会关注复杂的时间线,只会对“以大欺小”“官商勾结”的话本感兴趣。最终,社会共识进一步撕裂,司法的公信力被动摇,普通人成为对立情绪的受害者,而真正的始作俑者却成为了名利双收的“卫士”,赚钱赚得手软。

可以说,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上述案例给了我们充分的启示,互联网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便捷的交流平台,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情绪化的漩涡,失去理性的判断能力。

作为互联网的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理性的判断能力,不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在面对各种舆论事件时,我们要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要盲目地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事件的全貌,收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分辨是非对错,不成为舆论暴力的共谋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