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点穿“分级诊疗”的本质
【本文来自《中国人很难理解一些在其他国家的“常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一句话点穿“分级诊疗”的本质:这个体系下的“基层诊室/家庭医生”,本质上是“教堂/神父”,穿白大褂而非袍子罢了,对心理学和察言观色的要求多过医学知识的掌握。
如果你被转诊了或者你直接跑去综合医院,你才进入了一般意义上与国内医疗体系可比的“正规医疗体系”。
国外情境下的“基层诊室”在国内是一种行将就木的形态,毕竟对中国人来说,“正规医疗服务”可获得性极高,没必要赖在条件极其有限的基层诊室,能直接解决问题本身,谁稀罕什么人文关怀呐。
对唯物主义思想深入骨髓的当代中国人来说,超级医院昂贵但效率高,那就解决成本的问题。
岂有因成本高就把病人丢给教堂,最多给点止疼药期待自愈的道理??
分级诊疗,不管在哪里,都是毫无疑问的糟粕,区别仅仅在于误事的概率有多大而已。
真正工业党的思路,是把三甲医院造的越来越大,大到可以覆盖到整个中国国土。
设备昂贵,我就技术攻关,提高规模效应,高端设备铺到基层,建立集采制度榨干渠道费用;
过去不可逾越的人力资源瓶颈,我让AI去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去做筛选。
总之,我是有办法的,而不是丢给宗教,或者绕个弯子发明些文绉绉的鸟词儿比如“自限性疾病对症治疗”把人忽悠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