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难理解一些在其他国家的“常识”
中国的特殊性使得中国人是很难理解一些在其他国家的“常识”。
当我们谈及“分级诊疗”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默认:最基层的小诊所,就是1个医生找间办公室,1台电脑几支笔最多带个听诊器的地方。
这种条件,你能进行的诊断当然是很有限的,如此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省钱,效率不是主要考虑的事情,误事的概率可以接受。
这种形态的“基层诊所”在中国,是政府已经明确要淘汰的形式。很多财政宽裕的大城市目前已经完成了建设。
假以时日,中国的所谓“基层诊所”,可能是个能够自己进行不超过各种常规实验室检查,设备甚至包含CT机,还带一个常用药药房的完备机构。
这样的机构普及到基层一定会很贵么?未必。很多人对工业化规模效应的伟力没有直观认识。而AI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传统医疗行业的人力成本痛点揭示了一条新的道路。
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来说,分级诊疗更类似一个“以血肉之躯硬抗钢铁火药”的悲壮故事,本质上是探讨所在国政府的“人文关怀程度”。
而对中国来说,分级诊疗是个纯粹的技术与经济问题。没有什么事情是科技与生产力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继续发展生产力。
基层诊室的最终形态,是成为大三甲的“分诊机构”,而非当前与大型综合专科医院职能具有显著差异,本质上是把病人忽悠回家期待自愈的“后现代教堂”。
“分级诊疗”在中国目前还算一个有人愿意聊的社会话题,仅仅是因为存在思想钢印的人口还多得是——外国人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而我就敢直接给出暴论——分级诊疗在生产力爆发的前夜是纯纯糟粕,很快就会扫进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