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思创“闯关”上市后

500

文丨元知

在“双碳”战略和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电化学储能产业迅速崛起,不仅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支撑,也被视为资本市场的新宠。从2011年成立到2025年初正式登陆科创板,北京海博思创的跃升速度引人注目。在短短数年间,其营业收入从数亿元跃升至接近百亿元的体量,并且在国内大规模储能项目投标中屡屡胜出,备受行业和投资人的追捧。

然而,行业高速发展与资本热潮之下,也暗藏结构性风险。外采电芯依赖度过高、核心技术壁垒尚待巩固、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双高、毛利率持续走低等问题,都成为一枚枚潜在的“定时炸弹”,在让人艳羡的业绩曲线上留下阴影。海博思创对研发费用投入的占比不升反降,也引发对其长期创新能力的担忧。

在储能赛道,“大干快上”背后往往伴随利益与风险的博弈。海博思创借助资本平台获取更多资源固然是重要里程碑,但究竟能不能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行稳致远,还需要更深层次地审视。

01 毛利率下滑难题

梳理海博思创近几年的财务数据会发现,它在新能源浪潮的刺激下迅速起势。根据招股说明书及多方报道,从2019年到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8亿多一路攀升至近70亿元;净利润也从区区一两千万元,飙涨到了数亿元。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创的营收已达到36.87亿元,净利润约2.82亿元。这种爆发力,一方面与国内对储能系统需求急剧扩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深耕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系统集成等核心环节,尤其在技术实现与行业资源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

在电池管理系统(BMS)、整站集成和运维等层面,海博思创的自研能力曾被视为差异化竞争力的体现。它在电芯选型、系统安全策略、智慧运维模型等领域积累了经验,也通过与大型电力央企和地方政府项目合作奠定了行业地位。有些大规模储能项目,如单体超数百MWh的风光储场站,都把海博思创列为技术合作方,足见其储能系统方案得到大型客户认可。借此,公司单量快速增长,保持了良好的营收曲线。

然而,伴随业务量的急剧扩张,海博思创也暴露出毛利率下滑的难题。按照公开资料,从2020年到2023年,公司储能系统产品的毛利率从三成多降到不到两成;同期可比企业派能科技、阳光电源等的储能系统毛利率水平均在三到四成上下。公司解释称,主要缘于储能市场恶性价格竞争、电芯成本波动与销售价格下调等因素。

但不可忽视的是,海博思创在与电芯巨头的合作中,议价权始终有限。当同行依托自家电芯产线或更稳定的上游供应网络时,海博思创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度过高,就难以在电芯价格波动中有效对冲。尤其在2021年至2023年间,宁德时代一度占公司采购量的八至九成,随着供需局势的不断变化,公司的利润空间自然受到挤压。

另外,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也让人担忧。海博思创的前五大客户占比一度超过80%,这类大客户通常是电力央企或大型工程企业,对供应商的信用资质和产品稳定性要求极高。固然有大客户背书有利于增强公司营收的保障,但客户集中意味着公司与其绑定较深,一旦项目决策、预算或结算周期出现波动,或者对手在投标中给予更低报价,都可能对海博思创的营收和回款造成巨大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公司应收账款额相当庞大,且负债率在同行业中居于高位。为应对现金流压力,海博思创在上市募资计划中将约20%的资金直接用来补充流动资金,足以说明其财务端的警讯。

由此看来,海博思创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前储能市场的高景气度,但背后的风险敞口也随之拉大。当外部竞争加剧,或是行业需求面出现波动,公司能否保持同样的增长势头并维持健康的财务结构,仍然需要从技术、供应链、客户拓展等多维度进一步夯实。

02 上市后还需要“闯关”

即便面对上述问题,海博思创还是成功在2025年初“过关”科创板。这其中自然离不开企业在储能技术上的积累和市场话语权,也与监管层对新型储能领域的审慎支持有关。不过,历经数次问询审查的公司,也被暴露出更多运营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质量和潜在诉讼风险。招股书显示,海博思创在报告期内曾被卷入多起质量纠纷诉讼,其中一起涉及较大金额的火灾事故,虽然公司多次声明并非设备本身问题,但诉讼尚未完全尘埃落定,这为市场留下想象空间。储能产品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引发外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质疑。对于已经上市且在公共舆论场更受聚焦的海博思创来说,倘若后续审理或鉴定结果对其不利,将在品牌声誉和经济负担方面都带来挑战。对外,公司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设备检测与安全把控,对内,也需要通过足够的研发投入来保持并完善安全标准。

其次,研发费率走低也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埋下不确定性。海博思创的营收从2021年到2023年呈翻倍式暴增,但其研发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则持续下滑,从最初的6%—7%下跌至3%左右。相比之下,一些竞争对手在储能电芯、逆变器、BMS等环节拥有更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或与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力图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储能行业说到底是技术驱动型产业,国内外标准提升、系统集成复杂度加大,都要求企业持续用研发去堆高“护城河”。如果海博思创不能在这个关节点上有所强化,一旦市场竞争进入后半程,低价策略恐难以支撑长期的差异化优势。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出海步伐较为缓慢。虽然海博思创在招股书中提及与欧洲客户签订了10GWh的储能系统意向框架合同,但报告期内实际的海外收入几近空白。而国内市场,尤其是工商业分布式储能和集中式共享储能领域,正加剧价格内卷。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同行开始发力海外市场,用海外溢价和需求稳定度来对冲国内竞争。对海博思创而言,如果对外拓展渠道尚不成熟,在国际市场标准、认证和当地政策环境方面缺少足够的储备,难免失去先机。要想在海外复制国内“跑马圈地”的模式,需要的资金投入、技术适配度与人力保障都更多,并不是一蹴而就。

从IPO之后的阶段性表现来看,资本市场对海博思创的估值一度到达百亿元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顾虑都迎刃而解。投资者关切的问题,不单是公司能否把储能系统卖得更多,而在于它能否平衡扩张速度与经营风险。若负债率始终高企,供应链和客户仍然过度集中,未来市场稍有风吹草动,都可能让盈利水平或资金面“紧绷”。在储能作为“未来能源基石”的大趋势下,海博思创完全有机会凭借既有成果进一步发力,但前提是要弥补技术短板,加强海外拓展并分散市场风险,同时要控制好成本与库存。否则,哪怕已走进资本舞台中央,也可能在下一轮浪潮中失速。

03 结语

对于海博思创而言,登陆科创板只是其储能征程的新起点。一路走来,公司凭借对电化学储能系统的专注以及政策红利的扶持,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但反观背后,无论是日益严峻的价格战还是对上游电芯的强烈依赖,亦或是持续下滑的毛利率和研发占比,都在提醒它必须有更充分的自我升级和深耕创新,才能在竞争残酷、前景广阔的储能赛道中站稳脚跟。

在规模化与盈利能力的博弈之下,海博思创需及时寻找新的差异化路径。通过扩展海外市场、布局更多技术创新和多元化场景,或能构建更健康的业务矩阵。当产业发展从高速奔跑回归理性增长,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稳定供应链和财务韧性的企业,才有可能持续收割行业红利。

在宏观层面,储能的应用愈发成熟,产业链各方愈加重视安全、性能与运维,赛道依旧广阔。然而,对任何企业而言,在这场长跑中,能否构筑持久护城河至关重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