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是怎么追到张兆和的?
情书轰炸。
当时小学文凭的老沈当了西南联大的教授,其实是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其中以国学大师刘文典为代表。当然,不光刘文典,还有其他人,也瞧不起这个家伙,比方说查良铮。查良铮,清华大学毕业生,诗人、翻译家,金庸(查良镛)他哥,双手赞成刘文典的观点。他跟人说:
这样的人都能来联大教书,我看就是杨振声这种没眼光的人干的!
杨振声:
好了,书归正传。让我们回到从前那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时,沈从文已经写出了名堂,和金庸的大表哥徐志摩以及郁达夫名声相当,可谓民国浪漫主义三叉戟。
1928年,沈从文26岁,没钱。徐志摩鼓励他:
别怕,去吧,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
然而沈从文没有去。他跟徐志摩说:
我想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画。
徐志摩:
你得了吧你,学什么画画?赶紧教书去!
经由徐志摩介绍,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邀请到上海中国公学讲课,主讲现代文学。毕竟是搞文学的,想必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但老沈第一堂课就玩儿砸了,站讲台上,底下全是人啊。足足懵了十分钟,一句话没讲。后来好不容易开口,因为激动,语速过快,十分钟就把一小时的内容讲完了。事实证明,沈从文怯场了。他不是嘴笨。
怯场不算太要命,要命的是,当时学生人满为患,更要命的是,里头有个张兆和。张兆和,江苏巡抚、两广总督张树声曾孙女,中国公学全能冠军,很有姿色,追求者甚多。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个。
昵称:癞蛤蟆编号:13
此前,大家的编号都是青蛙,青蛙一号,青蛙二号……
由于不能堵着表白,只能靠笔写,递情书。这位20岁的姑娘,天天一下课就看见沈老师蹦跶出来一副“快看我我要给你惊喜”的表情,心中无疑是痛苦的。尤其是情书写得太多了,写了几百封。可谓情书几百封,卷卷有爷名。张兆和评:
有病!
但是学校炸锅了。有同学看见沈老师闷闷不乐,于是自然联想到张兆和不理他,于是自然有人说沈老师为情所困,于是有人以讹传讹,说沈从文想跳河。事情传到张兆和耳朵里,终于把张同学给逼疯了。张兆和抱着沈从文写的情书,一大摞,跑到校长家,把一滩情书放在桌上,对胡适讲:
校长,我受不了了!您帮我劝劝沈教授吧,他疯了,他一天就给我写好几封情书,闹得学校沸沸扬扬的!
胡适:
你想怎样呢?
张兆和:
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不爱我?
胡适:
可我知道他非常顽固地爱著你!
张兆和:
我很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不仅不帮张兆和摆脱沈从文,反而腆着个老脸帮沈从文问:
我是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给你做个媒!
张兆和表示:
老师你别逗了。
她还表示:
沈教授表脸!他的信里居然有“我不但想得到你的灵魂,还想得到你的身体”这样的语句!
胡适:
啊!?能给我看看吗?
于是胡适看了一遍,于是胡适就被沈从文的文笔给感动了。他对张兆和说:
真的,我劝你,不妨答应他!
张兆和:
老师你别逗了。
胡适深感不安。但他和稀泥的本领让张兆和有苦无处说,事后,胡适立即写信对沈从文说:
张女士前天来过了,她说的话和你所知道的大致相同。我对她说的话,也没有什么勉强她的意思。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我那天说过,“爱情不过是人生的一件事(说爱是人生唯一的事,乃是妄人之言),我们要经得起成功,更要经得起失败。”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 那天我劝她不妨和你通信,她说,“若对各个人都这样办,我一天还有工夫读书吗?”我听了怃然。此人年太轻,生活经验太少,故把一切对她表示过爱情的人都看作“他们”一类,故能拒人自喜。你也不过是“各个人”之一个而已。 ”
沈从文很失望。但他显然从老胡的信里看出了希望,因为张兆和年轻,而成长之后,就会明白许多道理。沈从文:
我明白了!一定是我努力得还不够!
他决心继续写情书,高频率高质量地,给张兆和写情书。胡校长:
我只能帮到这儿了。加油吧,兄弟!
几年过去了,故事还在继续。1932年。夏。张兆和已经大学毕业,回了老家苏州。沈从文被杨振声邀请去青岛大学当教授,由此可见杨振声对沈从文是真爱。虽然远隔千余里,但沈老师并没有放弃他死缠烂打的战术,决心追到张兆和家里去。为此,沈老师精心准备了很久。他不知道要送什么礼物,于是带了一摞西方名著,这是巴金老师给出的主意,他说送书不失礼节且没那么庸俗。沈从文觉得老李说得太对了,一路风尘仆仆,从青岛跑到了苏州。到了苏州,他把头梳得锃光瓦亮,期间想了许多和梦中情人见面的场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张家门口。可惜兆和出去了。二姐允和(周有光的妻子)在弄堂里看见沈从文,阳光是挺好的,也很符合浪漫主义诗人的想象,可惜人家不在。
张允和招呼沈从文进家坐坐,说妹妹去图书馆看书了,等一等能等到。沈从文慌忙说:
我还是走吧!
张兆和回家就挨训了,人家千里迢迢来看你,你倒是出去躲得一干二净。张兆和决定还是请沈从文见面,去沈从文住的宾馆找他。这是张兆和的意见,去就大大方方地去,但会晤肯定不能在宾馆里,就说家里有许多小弟小妹想见沈教授,因为张兆和下头有8个弟弟妹妹。既然答应了见面,那就意味着不再拒绝。沈从文回去以后,写信给张兆和,中心思想是这样的:
我能否请二姐替我向爸妈提亲?如同意,请三妹(张兆和)早日打电报通知,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于是张允和去问。人家张武龄是教育家,陆英是昆曲研究家,对此事十分开明,也早就知道沈从文和女儿的故事。因此他们立即表示同意。
张允和坐车去给沈从文打电报。电报上是这样写的:
允
第一,爸妈允了;第二,发报人,。一个字当两个字用。省钱。张兆和不满意——人家看不懂咋办!立即偷偷跑到电报局,自己又写了一份电报: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
“允”这个字还是要谨慎的,接到了三妹的电报,他就跳起来了。家长是同意的。家长同意的!!!
在这几年里,她转变了对沈从文的态度,然而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沈从文的情书里: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乍醒时,天才蒙蒙亮,猛然想着你,猛然想着你,心便跳跃不止。我什么都能放心,就不放心路上不平静,就只担心这个,因为你说的,那条道路不好走。”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侥幸又见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风为散放的盆莲旁边。这笑里有清香,我一点都不奇怪,本来你笑时是有种比清香还能沁人心脾的东西!”“怎么这人哪,不将我泪珠穿起?你必不会这样来怪我,我实在没有这种本领。我头发白的太多了,纵使我能,也找不到穿它的东西!”
有人采访了张兆和:
你为什么又愿意了呢?
张兆和说:
是因为他的信写得太好了!
好的文字,能把人的心融化,就像一股涓涓细流,在清脆的回响里,把盛夏的时光尽情地消磨,却从不让人觉得枯燥。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可以肯定地说,沈从文热忱美妙文字,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沈从文到底是怎样追到张兆和的?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持之以恒是不够的,总归是投其所好,因为张兆和爱着的是文学,对于沈从文这种能写出这等文字的人,毕业以后的她,是无论如何也讨厌不起来的。只是张兆和眼界很高,他这对于语言的爱好,兴许只有沈从文这样的人物才能满足罢!而且,沈从文在信里总是像崇拜偶像一样夸赞张兆和,想必张兆和的内心是这样想的:
我这个人就是这么有原则,无法讨厌一个有眼光的人。
总之,这是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