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庄子,也为落入陷阱的狐狸动容
这可能是自然书橱系列里最奇怪的一篇。因为它并不涉及任何关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甚至连对山水鸟兽之美的歌颂都没有。作者所处的时代,比这些东西要古老得多。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中国人“自然”观念的基石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描写自然事物的散文之一,它就是《庄子》。
大猫拍摄于甘肃盐池湾 ©大猫
可能许多人会问,《庄子》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它对于今天的人还有什么用呢?但我想说,庄子集中体现了一个深植于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之中的矛盾:“人工”与“自然”的矛盾,它并不是现代技术的产物,而是与人类文明共生的由来已久的问题。
首先说明一下,《庄子》里“自然”这个词代表的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然界”,而是一个未经人工修改的,“纯自然”的状态。为了避免混淆,下文我说的“自然”,都是指《庄子》里的“自然”,而“自然界”我会用别的词代替。
《庄子》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歌颂山水动植物之美,但它对于这些天然状态下的事物,特别是动物的描写细腻生动,引人入胜。这些动物无拘无束,充满活力,成为《庄子》自然理想的象征。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庄子外篇·马蹄》
唯一的野马物种普氏野马已经野外灭绝了,野外只能见到人工饲养再野化的种群,这是甘肃盐池湾的藏野驴 ©大猫
而人工对它们的改变,则是痛苦、可悲的。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庄子外篇·马蹄》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诞生两千多年前,《庄子》已经对遭受人类改造的野生动物表达了同情。他对小心翼翼,但仍然难免遭遇陷阱的狐狸和豹子的描写,今天我们猫盟也不会感到陌生。
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庄子外篇·山木》
被电网打死的赤狐 ©hannah
人工对于天然的戕害,不仅表现为鞭子和陷阱这些暴力的形态,有时也包括人类认为最奢侈的物质享受: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鲁国的侯君用养人的办法养鸟,准备了最高级的音乐和美食来招待海鸟,这样荒唐的事情,应该是夸张的笔法。但今天这种程度的荒唐已经屡见不鲜了,动物园给黑猩猩穿上衣服,游客用蛋黄派喂野狼。这不就是用养人的办法去养动物吗?
现代社会里,人们与原生态的环境隔绝已久,因此忘记了野生动物本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拥有复杂的行为和生态价值,维持它们“原本”的样子,对它好,对我们也好。《庄子》的时代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虽然是很幼稚的,但人和野生动物没有隔阂,时时能看到它们活跃于山水之间的本真模样,而不是把它们当成游戏角色和毛绒玩具。
红山动物园的饲养员灰风在和顺寻找本地植物,准备收集种子种到华北豹的笼舍里,营造接近华北豹栖息地的环境 ©凤子
《庄子》中,在动物、植物这些代表“自然状态”的东西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的“道”。
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庄子内篇·大宗师》
因为事物本身就有“道”给予的运行规律,只要放任其自然发展,它们就会呈现出更好的样子。对此《庄子》给出的比喻很有趣,有点科幻的味道:
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庄子外篇·秋水》
喷出的口水能形成无数的飞沫,可见复杂的东西可以自己产生,不需要人工制造。虽然《庄子》对客观世界认知在今天看来是很幼稚的。但“复杂的东西不一定要人工制造”这一观念却是正确的,例如生态系统在经过漫长的生存竞争之后,就会产生一个稳定的,对人和多种多样的生物生存有利的状态。
生态系统不需要人为的力量就可以形成 ©大猫
山西和顺,在猫盟与科研合作方的建议下,政府开始在一些受破坏的华北豹关键栖息地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不正是“复返于自然”的例子吗?而且,“回归自然”的原理不仅适用于保护生态环境,也应用于一些“人工”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标示修复区域的立牌 ©猫盟
日本农学家福冈正信,就是直接受到老庄哲学的启发,研究减少现代农业的干扰如翻耕和农药,维护土壤生态健康的农作方式。植物根须、土壤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改造环境的力量,人只要在适当的方面支持它们,它们就会自己来养护土壤。
最后,如果我们人类跟从了“道”,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庄子》对最理想的人类生活的幻想,是一个人和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场景: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乌鹊之巢可攀援而闚。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庄子内篇·马蹄》
你可以嘲笑他的想法不切实际,但是他的“道”,又何尝不是我们心中最本真的梦想之一呢。
我们也希望豹乡田能成为一个人与生物多样性和谐共处的示范地 ©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