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也有专利法,还总结发明规律批量培养发明家
我还是受惯性思维影响较大,没有百度已经被封的贴吧“赤色黎明”吧里的苏联爱好者们的信息来源丰富。其中有些人居然是认为苏联发明创造能力超过美国的,一看他们的论据大开眼界,苏联有专利局!其中里海海军专利局有个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总结了250万份专利,整理出40种发明规律,然后写入大学课本,名字叫《萃智理论》,批量培养发明家~~苏联解体后才解密,三星引入萃智理论后加速研发节省了15亿美元的经费。
MBA智库百科里有相关文章:TRIZ理论 - MBA智库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wiki/TRIZ%E7%90%86%E8%AE%BA
另一方面,用智谱清言AI搜索智能体,搜了一下欧美评论苏联专利制度的文章,发现,苏联压根不是啥研究出核弹只奖励10块钱(一些自由派用这种说法来介绍邓稼先的事迹)的制度,国内这样主要还是穷。苏联发明人可以专利局申请认证某项发明的苏联发明家认证,发明者根据是否被雇佣,来决定是否加入全联盟发明家和理性主义者协会(效率专家)的非政府组织阐述其想法,,然后由其所在国企或上述协会帮助进行可行性验证,验证通过会发证书;
最后由国家计划委每3个月整理一次向国企推广新发明的计划给工业部,最后统计第一年节约的经费,再将其中百分之几奖励给发明家,并且有提干,教育特招,福利分房等非货币奖励。如果是外国人,可以申请专利,也是由国家推广但是只有15年专利期,因为国家推广加速了技术扩散速度,不过没说是不是能通过团购压低授权费?但发明者不能又申请苏联发明家认证要求福利分房等非货币奖励,又要求15年专利授权费的货币奖励。
另外,原理类发现,如相对论,苏联有奖励,但苏联也承认只要不涉及军事秘密就会公开,不会宣布苏联对基础知识原理有所谓的专利权。还有,20世纪早期很多国家对药品,天然物质是禁止申请专利的(如青蒿素在美国禁止申请专利),苏联也禁止这类发现去申请专利。苏联还对于一些数学算法和商业管理方法禁止申请专利,并衍生到一些计算机算法,似乎是认为这属于数学原理的范畴,有点类似勾股定理不能申请专利的概念?苏联解体后算法、商业管理方法,药品及衍生品都可以申请专利了,但论文中批判,专利产权的大幅度增强其实导致了裙带资本主义的增强,权贵和平民的贫富差异更加悬殊了。
且从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比苏联时代更少了,俄罗斯的科学创新反而大大少于苏联,所谓的市场经济自动调配科研资金,促进科技发展,鼓励创新,并没有在俄罗斯凭空实现。
————MBA智库那边的文章不好复制,我找了个360图书馆的镜像吧。
主要是讲40种发明规律的,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让普通人参与到95%的发明,不过像是从0到1的重大发明,可商业化的高效率可控自维持的“聚变反应堆”,那个没有基础理论的重大技术进步很难实现,常温超导体之类的也是,这类发明占1%;还有一些重大发明没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储备也搞不了,返回式航天器如航天飞机美国花了1500亿美元去搞,可能也占4%吧(我这个分类比较粗糙,毕竟只是速成性的看了萃智理论的分类文章)……
1.分割原则a.将物体分成独立的部分。b.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c.增加物体的分割程度。
2.拆出原则从物体中拆出"干扰'部分("干扰"特性)或者相反,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与上述把物体分成几个相同部分的技法相反,这里是要把物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3.局部性质原则a.从物体或外部介质(外部作用)的一致结构过渡到不一致结构。b.物体的不同部分应当具有不同的功能c.物体的每一部分均应具备最适于它工作的条件。
4.不对称原则a.物体的对称形式转为不对称形式。b.如果物体不是对称的,则加强它的不对称程度,
5.联合原则a.把相同的物体或完成类似操作的物体联合起来,b.把时间上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联合起来.例:双联显微镜组;由一个人操作,另一个人观察和记录。
6.多功能原则一个物体执行多种不同功能,因而不需要其他物体。例:提包的提手可同时作为拉力器(苏联发明证书187964)。
7.'玛特廖什卡'原则a.一个物体位于另一物体之内,而后者又位于第三个物体之内,等等。b.一个物体通过另一个物体的空腔。
8.反重量原则a.将物体与具有上升力的另一物体结合以抵消其重量。b.将物体与介质(最好是气动力和液动力)相互作用以抵消其重量。
9.预先反作用原则如果按课题条件必须完成某种作用,则应提前完成反作用。例:杯形车刀车削方法是:在车削过程中车刀绕自己的几何轴转动。其特征是为了防止产生振动,应预先向杯形车刀施加负荷力,此力应与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力大小相近,方向相反" (苏联发明证书~536866)
10.预先作用原则a.预先完成要求的作用(整个的或部分的)b.预先将物体安放妥当,使它们能在现场和最方便地点立即完成所需要的作用。上述课题41的解决方案可作为该原则的例子:
11"予先放枕头"原则。以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手段补偿物体的底可靠性。
12.等势原则改变工作条件,使物体土升或下降.例:有一种装置不必使沉重的压模升降;这种装置是在压床上安装了带有输送轨道的附件(苏联发明证书264679).
13、"相反"原则a、不实现课题条件规定的作用而实现相反的作用.b、使物体或外部介质的活动部分成为不动的,而使不动的成为可动的.c.将物体颠倒.
14.球形原则a.从直线部分过渡到曲线部分,从平面过渡到球面,从正六面体或平行六面体过渡到球形结构,b.利用棍子、球体、螺旋。c.从直线运动过浑到旋转运动,利用离心力。例:把管子焊入管栅的装置具有滚动球形电极。
15.动态原则.a、物体(或外部介质)的特性的变化应当在每一工作阶段都是最佳的。b.将物体分成彼此相对移动的几个部分。c.使不动的物体成为动的.例:"用带状电焊条进行自动电弧焊的方法,其特征是,为了能大范围地调节焊池的形状和尺寸,把电焊条沿着母线弯曲,使其在焊接过程中成曲线形状" (苏联发明证书258490)。
16.局部作用或过量作用原则如果难于取得百分之百所要求的功效,则应当取得略小或略大的功效。此时可能把课题大大简化。 ,该技法已在课题34中介绍过,圆筒喷漆过多,然后再去掉多余的部分。
17.向另一维度过渡的原则a.如果物体作线性运动(或分布)有困难,则使物体在二维度(即平面)上移动。相应地,在一个平面上的运动(或分布)可以过渡到三维空间。b.利用多层结构替代单层结构。c.将物体倾斜或侧置.d.利用指定面的反面.e.利用投向相邻面或反面的光流。技法17a可以同技法7和15b联合,形成一个代表技术系统总发展趋势的链:从点到线,然后到面,到体,·最后到许多个物体的共存.例: "越冬圆木在圆形停泊场水中存放,其特征是,为了增大停泊场的单位容积,和减小受冻木材的体积,将圆木扎成捆,其横截面的宽和高超过圆木的长度,然后立着放"(苏联发明证书~2236318)。
18.机械振动原则a、使物体振动。b、如果巳在振动,则提高它的振动频率(达到超声波频率)c.利用共振频率。d.用压电振动器替代机械振动器。e.利用超声波振动同电磁场配合.例:"无锯末断开木材的方法,其特征是,为减少工具进入木材的力,使用脉冲频率与被断开木材的固有振动频率相近的工具"(苏联发明证书~307986).
19.周期作用原则a.从连续作用过渡到周期作用(脉冲).b.如果作用已经是周期的,则改变周期性。c.利用脉冲的间歇完成其他作用。例:用热循环自动控制薄零件的触点焊接方法是基于测量温差电动势的原理。其特征是,为提高控制的准确度,用高频率脉冲焊接时,在焊接电流脉冲的间隔测量温差电动势(苏联发明证书9336120)。
20.连续有益作用原则a.连续工作(物体的所有部分均应一直满负荷工作)。b.消除空转和间歇运转。例:加工两个相交的圆柱形的孔如加工轴承分离环的槽的方法,其特征是,为提高加工效率,使用在工具的正反行程均可切削的钻头(扩孔器)'(苏联发明证书M262582)。
21.跃过原则高速跃过某过程或其个别阶段(如有害的或危险的)。例:"产胶合板时用烘烤法加工木材,其特征是,为保持木材的本性,在生产胶合板的过程中直接用300~600·C的燃气火焰短时作用于烘烤木材"苏联发明证书338371)。
22.变害为利原则a.利用有害因素(特别是介质的有害作用)获得有益的效果。b.通过有害因素与另外几个有害因素的组合来消除有害因素。c.将有害因素加强到不再是有害的程度.例:"恢复冻结材料的颗粒状的方法,其特征是,为加速恢复材料的颗粒和降低劳动强度,使冻结的材料经受超低温作用" (苏联发明证书N~409938)
23、反向联系原则a.进行反向联系。b.如果已有反向联系,则改变它。例:"自动调节硫化物沸腾层焙烧温度规范的方法是随温度变化改变所加材料的流量,其特征是,为提高控制指定温度值的动态精度,随废气中碥含量的变化而改变材料的供给量"(苏联发明证书302382)。
24."中介"原则a.利用可以迁移或有传送作用的中间物体b.把另一个(易分开的)物体暂时附加给某一物体。例:"校准在稠密介质由测量动态张力仪器的方法是在静态条件下装入介质样品及置入样品中的仪器。其特征是,为提高校准精度,应利用一个柔软的中介元件把样品及其中的仪器装入" (苏联发明证书354135).
25.自我服务原则a、物体应当为自我服务,完成辅助和修理工作.b.利用废料(能的和物质的).例,一般都是利用专门装置供给电焊枪中的电焊条.建议利用电焊电流工作的螺旋管供给电焊条。
26.复制原则a.用简单而便宜的复制品代替难以得到的、复杂的、昂贵的、不方便的或易损坏的物体.b.用光学拷贝(图像)代替物体或物体系统。此时要改变比例(放大或缩小复制品).c.如果利用可见光的复制品,则转为红外线的或紫外线的复制。
27.用廉价的不持久性代替昂贵的持久性原则用一组廉价物体代替一个昂贵物体,放弃某些品质(如持久性).
28.代替力学原理原则a.用光学,声学、 '味学"等设计原理代替力学设计原理。b.用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同物体相互作用。c、由恒定场转向不定场,由时间固定的场转向时间变化的场,由无结构的场转向有一定结构的场。d.利用铁磁颗粒组成的场.例:"在热塑材料上涂金属层的方法是将热塑材料同加热到超过它的熔点的金属粉末接触,其特征是,为提高涂层与基底的结合强度及密实性,在电磁场中进行此过程"(苏联发明证书445712).
29.利用气动和液:压结构的原则用气体结构和液体结构代替物体的固体的部分,如充气和充液的结构,气枕,静液的和液体反冲的结构.
30.利用软壳和薄膜原则a.利用软壳和薄膜代替一般的结构。b.用软壳和薄膜使物体同外部介质隔离。例:"充气混凝土制品的成型方法是在模型里浇注原料,然后在模中静置成型。其特征是,为提高膨胀程度,在浇注模型里的原料上罩以不透气薄膜" (苏联发明证书339406)。
31.利用多孔材料原则a.把物体作成多孔的或利用附加多孔元件(镶嵌,覆盖,等等).b.如果物体是多孔的,事先用某种物质填充空孔。例, "电机蒸发冷却系统的特征是,为了消除给电机输送冷却剂的麻烦,活动部分和个别绪构元件由多孔材料制成,例如渗入了液体冷却剂的多孔粉末钢,在机器工作时冷却剂蒸发,因而保证了短时、有力和均匀的冷却"(苏联发明证书187135).
32.改变颜色原则a.改变物体或外部介质的颜色.b.改变物体或外部介质的透明度.c,为了观察难以看到的物体或过程,利用染色添加剂.d.如果已采用了这种添加剂,则采用荧光粉.例;美国专利3425412:透明绷带不必取掉便可观察伤情。
33.一致原则同指定物体相互作用的物体应当用同一(或性质相近的)材料制成.例:"获得固定铸模的方法是用铸造法按芯模标准件形成踌模的工作腔。其特征是,为了补偿在此铸模中成型的制品的收缩,芯模和铸模用与制品相向的材料制造"(苏联发明证书456679).
34.部分剔除和再生原则a.已完成自己的使命或已无用的物体部分应当剔除(溶解.蒸发等)或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变化.b.消除的部分应当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再生.例:"检查焊接过程的高压区的方法是向高温区加入光导探头。其特征是,为改善在电弧焊和电火花焊接过程中检查高温区的可能性,利用可熔化的探头.它以不低于自己熔化速度的速度被不断地送人检查的高温区"(苏联发明;证书N433397).
35.改变物体聚合态原则这里包括的不仅是简单的过渡,例如从固态过渡到液态,还有向"假态"(假液态)和中间状态的过渡,例如采用弹性固体.例:联邦德国专利1291210::降落跑道的减速地段建成"浴盆"形式,里面充满粘性液体,上面再铺上厚厚一层弹性物质。
36.相变原则利用相变时发生的现象,例如体积改变,放热或吸热,例:"密封横截面形状各异的管道和管口的塞头,其特征是,为了规格统一和简化结构,塞头制成杯状,里面装有底熔点合金。合金凝固时膨胀,从而保证了结合处的密封性" (苏联发明证书319806)。
37.利用热膨胀原则a.利用材料的热膨胀(或热收缩).b.利用一些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例:苏联发明证书~463423:温室盖用铰链连接的空心管制造,管中装有易膨胀液体。温度变化时,管子重心改变,目此管子自动升起和降落。这是课题30的答案。当然,还可以利用双金属薄板固定在温室盖上。
38利用强氧化剂原则a.用富氧空气代替普通空气.b.用氧气替换富氧空气。c.用电离辐射作用于空气或氧气。d. 用臭氧化了的氧气.e. 用臭氧替换臭氧化的(或电离的)氧气,例:"利用在氧化剂媒介中化学输气反应法制取铁箔。其特征是,为了增强氧化和增大镜箔的均一性,该过程在臭氧媒质中进行" (苏联发明证书261859)。
39.采用惰性介质原则a、用惰性介质代替普通介质。b.在真空中进行某过程。该技法与上述技法正好相反。例:"预防棉花在仓库中燃烧的方法,其特征是,为提高棉花贮存的可靠性,在向贮存地点运输的过程中用惰性气体处理棉花" (苏联发明证书270170)。
40.利用混合材料原则由同种材料转为混合材料.例:"在热处理时,为保证规定的冷却速度,采用介质做金属冷却剂,其特征是,冷却剂由气体在液体中的悬浮体构成 (苏联发明证书187060)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详解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11/15/11241972_590024639.shtml
这个其实没有MBA智库那个文章讲得详细。
————
苏联发明人/专利双轨制的两种不同奖励措施的论文节选,
百度翻译:【发明人证书苏联创新体系的关键特征是管理两个并行的发明法律机构:发明人证书和专利。苏联发明家可以选择使用这些法律机构中的哪一个。大多数人申请发明人证书。20授予发明人证书和专利的标准是相似的:发明的标准对两个法律机构来说都是共同的,包括新颖性、工业应用,从1959年开始也包括实用性。21与专利相比,发明人证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前者激励发明人将发明的专有权转让给国家。作为回报,发明人获得了有保障的货币奖励和社会福利,如晋升、教育、住宿等优先权。22相比之下,通过申请专利,发明人保留了专有权,但无权获得上述福利。
苏联对专利的监管类似于基于市场的监管,在这种监管中,专利不授予奖励,而是允许其持有人行使获得奖励的权利。责任规则而非排他性规则通过发明人证书将专有权转让给国家激活了被称为“责任规则”的规则。另一方面,专利激活了“排他性规则”。Calabresi和Melamed的经典文章中对责任规则和排他性规则进行了区分。23发明人证书所依据的责任规则意味着发明人不能排除第三方使用发明,但必须为此获得补偿。在苏联体制下,补偿采取物质奖励和社会福利的形式。物质奖励的大小取决于根据政府的方法定义的发明的经济实用性。
24该措施得到了广泛实施:到1970年,超过7600万发明家和效率专家获得了奖励。25相比之下,专利的排他性规则允许专利持有人排除任何人使用该发明。由于专利持有人必须将发明投入生产才能获得奖励,因此没有保证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奖励的大小取决于利用专利的能力。同一个苏联发明家不能从不同发明的两个法律机构中受益。如果发明人同时持有专利和发明人证书,则后者的物质奖励和社会福利将被撤回。这种严格性可以解释为,需要保护知识流免受玩系统的企图,例如,通过保持其他部分的排他性来损害技术某些部分的开放性。该制度的框架通常使责任规则成为发明人的首选。
实施发明人证书所依据的责任规则,确保了知识更快、更容易地流向公共领域。发明的积极传播发明人证书消除了对知识使用的法律限制。从颁发发明人证书的那一刻起,任何苏联企业都可以在生产中实施这项发明。26然而,尽管大多数发明的使用不受法律限制,但苏联人认为被动的知识流动是不够的。他们的想法是让知识在经济中积极传播。为此,除了国家经济计划外,苏联还计划进行创新。从广义上讲,苏联的创新周期可以描述如下。发明家根据是否被雇佣,向企业或全联盟发明家和理性主义者协会(效率专家)的非政府组织披露了他们的最初想法。这是第一步。
第一步的作用是在技术上(例如,进行实验和开发原型)和法律上(起草和提交发明人证书申请)帮助发明人。在企业内部,这项工作是由合理化和创造性的局来完成的。这些局必须在每个雇佣500多人的企业中建立。27这些局通过与其他企业和研发机构的类似局合作,以及通过监测行业的新发明,积累了与其行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28许多苏联企业都有内部科研实验室(1967年有33000个实验室),大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第二步是由发明委员会颁发发明人证书。从形式上讲,发明委员会是现代俄罗斯专利局的前身,但委员会的作用要广泛得多。除了审查发明人证书的申请外,发明委员会还评估了发明的实用性。
实用性是根据委员会从任何企业或研发机构收集的累积反馈来确定的。31发明委员会还协调了企业内的上述局。第三步是将一项新发明纳入国家规划。发明委员会将有关已颁发发明人证书的信息发送给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32国家科学技术委根据这些信息以及研发机构的科学发现,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建议。然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每三个月向工业部发送一次实施新实用发明的计划。这些部门将这些计划转化为下属企业的具体任务。
33这就是苏联企业如何为发明的自由流动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苏联的发明者证书制度创造了发明的公共领域。人们还可以将其视为网络化开源合作的一个例子,它预示着西方开源创新的发展。然而,苏联的公共领域不同于西方的专利公开制度。苏联公共领域增长更快,因为发明在发明人证书颁发后立即可供广泛使用。西方公共领域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个信息公共领域:它既预示着新的发明,也预示着随之而来的法律限制。苏联的发明人证书制度是一个主动的公共领域,而西方的专利制度则是一个被动的公共领域。苏联学者认为,发明人证书是比专利更好的制度解决方案,因为前者允许发明在经济中更广泛、更快地传播。
34苏联发明的传播率确实很高:1960年,约64%的发明和效率提案在苏联生产中实施,并且一直有提高这一比率的压力。35总之,苏联的发明人证书制度激励发明人将专有权转让给国家。发明人证书的基本规则是责任规则。该规则阻止了发明人将第三方排除在发明使用之外,但确保了发明人以物质奖励和社会福利的形式获得补偿。36发明人证书制度下的发明几乎立即进入公共领域。
37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基础设施,在所有苏联企业中积极传播知识。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发明人证书制度运作良好,为什么专利仍然是苏联发明的替代法律制度?一个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苏联希望保留一个促进外国技术进口的法律机构。对于外国发明家来说,保留专有权比在根深蒂固的国家发明家证书制度中航行更熟悉。防止锁定未来创新的保障措施专利性的广泛例外除了发明人证书制度外,确保知识自由流动还需要一套保障措施,以防止锁定未来的创新。在保障措施中,专利性有广泛的例外。尽管与发明人证书相比,专利的份额非常低,但这些专利的数量很多。制药和IT行业的例外情况可能与现代全球化的发明监管形成了最大的对比
。例如,在1924年至1991年期间,没有就药物发明颁发产品专利。38这一例外为其他发明人围绕药物发明进行创新并找出生产相同物质的更有效方法扫清了道路。不允许药品专利是20世纪许多国家遵循的做法。在IT行业,可专利性的例外情况扩展到算法和商业方法。39发现规则防止锁定未来创新的另一个保障是独立的发现法律制度。40发现被定义为“建立物质世界以前未知的、客观存在的规律、特征和现象”。
41发现法律制度的目的是将科学进步与发明区分开来。发现证书,类似于发明人证书,使其持有人有权获得物质奖励和社会福利,但没有人获得专有权,包括苏联国家本身。对发现的监管针对的是“两用发明”问题,这些发明体现了基础科学和工业上有用的创新成果。为了输出开放的知识文化,苏联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缔结一项关于发现的国际条约的主要倡导者。42该提案面临一些犹豫,因为大多数国家没有为发现提供保护。
最终,1978年通过了《日内瓦国际科学发现记录条约》,但明确保留了对发现的登记将是自愿的,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例如,除了承认事实外,授予发现作者经济权利)。43根据该条约记录的发现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使用。因此,该条约成为第一个促进获取科学信息的多边协议。总之,苏联创新体系的核心实践理念是强调知识流动。在发明人证书制度下,发明进入公共领域的速度比专利制度更快,同时被更多的企业使用。专利性的广泛例外和对发现的监管为防止未来创新的锁定提供了保障。苏联的创新体系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服从于国家计划经济的逻辑。
……确定奖励金额的规则是由国家制定的。奖励通常按发明在使用的第一年帮助节省的节约资源的百分比计算。奖励发明者是每个企业在实施发明时遵循的算法中的一个步骤。有许多规定,例如,见《苏联发明、技术改进和效率建议奖励法》,1942年第1904号法案(作者翻译),第10段。9.……1963年,员工人数少于50人的企业占苏联所有企业的15%。与此同时,美国的这一数字为85%,日本为95%。
员工人数超过500人的苏联企业占24%,而美国为1.4%,日本为0.3%。《柏林人》(1978),第33-34页。……53文献中没有系统地评估将发明人证书转化为专利的效果和影响。一些作者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早期,只有百分之一的发明人证书被换成了专利,这可能是由于经济停滞和缺乏商业化机会。例如,见Dezhina和Leonov(2003),第15-16页。
……59迄今为止,没有计量经济学证据表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创建的机构增加了创新。60专利只是创新机构之一,不能在其他机构之外进行分析。正如Maskus所指出的那样,专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他市场因素。61例如,可以合理地假设,只有在市场运作良好的情况下,进入壁垒才是合理的。运作良好的市场是指国内竞争激烈、充满活力的市场。然而,正如本文其余部分所展示的那样,在俄罗斯,市场绝不是运作良好的。经济没有多样化,由裙带资本家网络统治。在这些制度环境中,进入壁垒的作用可能变得特别危险,这一事实在专利争论中被忽视了。
俄罗斯创新状况俄罗斯创新体系的主要问题是“创新周期的不匹配”,这一点在俄罗斯国内外都得到了认可。换句话说,政府对研发的资助使用效率低下,大学产生的成果与工业需求无关,工业本身对创新兴趣不大。俄罗斯2016年科技发展战略表明,研究与商业之间的合作薄弱,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层面的研发资金缺乏协调。62《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还强调了俄罗斯“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碎片化和缺乏应急性”的问题。63国家创新体系关键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不佳阻碍了俄罗斯创建高科技价值链。独立来看,俄罗斯创新体系的参与者并不弱,但阻碍他们有效互动的是市场运作不良的环境。
消除大多数负责国家创新规划的苏联组织并缩小其继任者的职能范围被视为为为市场创新创造空间的必要措施。然而,期望企业能够迅速取代国家在创新市场中的地位是一种幻想。俄罗斯的创新不能在市场将解决所有问题的意识形态所推动的真空中运作。俄罗斯的创新需要真正的制度来创造市场活力。为了引入这种动态,俄罗斯政府开始借鉴西方的发展组织模式:技术园区、加速器和风险投资基金。这些发展组织是新瓶装旧酒。它们由国家资助和控制,是国家主导的创新体系的复兴,尽管其设计通常被认为比苏联前身更差。67正如马祖卡托所观察到的那样,专利制度使成本社会化,同时将创新利润私有化成为可能。
76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通过发展组织提供的赠款制度覆盖面有限,对市场动态贡献不大。相反,它所做的是将创新成本社会化,同时对提取私人利润没有限制。但俄罗斯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如果进入创新市场的壁垒最终落入裙带资本家手中,会发生什么?
……俄罗斯在《经济学人》的裙带资本主义指数中排名第一。80该指数反映了寻租企业在国家财富中的份额。《福布斯》发布了一份名为“福布斯全球2000强”的全球最富有的上市公司年度名单。81这份名单中俄罗斯前五大公司来自石油和天然气行业。82有一份完善的文献记录了俄罗斯的资源诅咒以及它如何影响该国发展市场制度的能力。83
……产权在裙带资本主义中的作用是什么?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裙带资本主义破坏了对产权保护和其他市场制度的需求。然而,证据并不支持这一假设,因为裙带资本主义国家的产权保护水平存在很大差异。84在一些国家,石油和天然气的高出口价格甚至导致产权的加强和巩固。正如皮斯托尔所说,正是法律编码产生了资产财富。87将她的论点应用于俄罗斯环境,正是合法编码可以使亲信的财富合法化。专利是保护亲信主要权力集中的工具之一。……根据国际产权指数,俄罗斯的专利保护等级为7.6,从最低(0)到最高(10),在全球范围内,俄罗斯在129.88个国家中排名第45位。
回到马祖卡托的论点,专利经常被用来将成本社会化和利润私有化,从而导致价值提取。价值榨取是裙带资本家的最终目标。理性行为者模式意味着裙带资本家不仅利用专利创造更大的利润,而且减缓威胁其商业模式稳定性的创新发展。经济多元化对裙带资本家构成威胁,这就是专利作为公共福利机构在俄罗斯可能受到危险损害的地方。……到目前为止,应该清楚的是,由于创新市场中猖獗的进入壁垒以及可以利用这些壁垒为自己谋利的裙带资本家的出现,俄罗斯创新的情况尤为特殊。这种结合带来了两大危险。第一个危险是俄罗斯失去了增长知识的机会。
在缺乏运作良好的市场的情况下,创新中的产权对进入创新市场造成了不合理的障碍。在新的专利制度下,知识的流动速度不如苏联的发明人证书制度。知识流动受阻阻碍了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出口的俄罗斯经济多样化。俄罗斯无法充分发挥其高素质人力资本的潜力,也无法利用其创新能力。第二个危险是,强大的创新产权可能被用来维护裙带资本主义精英的权力。这不仅阻碍了俄罗斯实现经济多样化的能力,也对世界其他地区构成了军事威胁。当亲信从石油和天然气中榨取租金时,这是一回事,但当他们利用这些租金开发人工智能等两用技术时,这完全是另一回事。
89……结论本文论证了俄罗斯创新体系为什么以及如何进入“死亡谷曲线”时刻。它的前身,苏联的创新体系,曾处于山谷的另一边,其创新绩效与其他发达国家不相上下。苏联创新体系的主要思想是依靠发明者证书制度和防止未来创新锁定的保障措施使知识流动。在现代俄罗斯引入专利作为唯一的发明制度后,它为进入创新市场创造了很高的壁垒。在没有运作良好的市场等其他机构的情况下,这些进入壁垒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文章认为,全球化的专利制度在俄罗斯受到了损害。】Russian Innovation in the Era of Patent Globalization | Russian Innovation in the Era of Patent Globalization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793324/
(这种讨论苏联历史的论文居然能从NCBI这种美国网站找到,智谱清言AI搜索智能体真是厉害,奇怪的是Kimi AI拒绝翻译,只好用百度翻译了,DeepSeekV3也帮我快速看了一遍应该没有大的遗漏。
本文不算原创,主要是AI翻译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