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爆棚却口碑一路下滑,《一路繁花》为何重蹈“花学”覆辙?
作者| 吴玖玖
倪萍在直播中透露李小冉因不堪网络恶评,退出了《一路繁花》的节目群聊。这一爆料瞬间将李小冉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大年初四凌晨 1 点 20 分,李小冉在社交平台发文回应退群是正常现象,并对网友恶评一一回怼。
此前1月23日,刘晓庆在接受采访时正式宣布不再参加《一路繁花》的录制,并指出节目恶意剪辑对她的形象以及她与李小冉的关系造成了伤害。
刘晓庆的退出,引起互联网的一片哗然。很多网友担心,这位“流量担当”的离场会让《一路繁花》难以延续此前的播出热度。
《一路繁花》以开年第一爆的姿态亮相,在首播当天便迅速攀升至多个权威第三方数据平台的榜首位置,证明了其不可忽视的市场号召力。但随着节目的深入,有关嘉宾的质疑声逐渐增多。、
综艺开播,观众不适,艺人挨骂,参与节目的隐形成本不断增加。长此以往,这种趋势可能会让娱乐行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循环。
《一路繁花》给行业上了怎样的一课?对于国内综艺,抛弃“扯头花”,又能如何获得流量和关注度?
话题爆棚却口碑下滑,《一路繁花》难逃综艺魔咒?
《一路繁花》是由爱奇艺出品、打火机工作室精心打造的一档跨龄旅行生活体验真人秀。该节目汇聚了6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大女主”和2位新生代弟弟,共同踏上一段充满探索与交流的旅程。
节目的嘉宾阵容强大。蔡明、向太、李小冉、刘晓庆、倪萍、张蔷等姐姐们各具特色,有着鲜明的性格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贺峻霖和牛在在两位弟弟为节目注入新鲜活力。
《一路繁花》未播先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60+姐姐们极高的话题度。刘晓庆的“庆奶”形象早已成为互联网上超绝精神状态的符号;倪萍在《再见爱人》中对杨子的犀利评价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向太一家更是微博热搜榜的常客。其他几位姐姐也都各有特色,为节目增添了丰富的看点。得益于此,节目在出发首日便收获了116个热搜热榜,一场揭秘直播也直接收获了110个热搜热榜。此外,节目官宣后多次登顶微博综艺影响力榜TOP1,充分显示出观众的高度期待。
自1月10日首播以来,节目便呈现出“高开”的强劲势头,在爱奇艺平台的热度值迅速突破8000,并在猫眼、灯塔、Vlinkage、骨朵等多个权威第三方数据榜单中均拿下TOP1。此外,节目在微博综艺影响力榜和抖音综艺榜等社交平台也均获TOP1,成为社交媒体讨论的焦点。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节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话题度和舆论讨论度。
从社交媒体的传播情况来看,《一路繁花》的出圈片段主要可以归为三类。其中,前两类分别是搞笑幽默类片段和展现嘉宾超绝精神状态的内容。
幽默元素是综艺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能极大地提升节目的趣味性与可看性。在《一路繁花》里,幽默元素在日常片段中俯拾皆是,“小品女王” 蔡明和坦率直言的倪萍则是这档节目幽默担当的主力军。
蔡明在电话问候时,别具一格地调侃倪萍 “从井里头出来”,这一神来之笔,网友笑称“熬夜背梗也达不到的高度”。还有一回,“迪斯科女皇” 张蔷未戴假发现身,蔡明一句 “今早没摸电门就出门了啊”,瞬间让现场气氛欢乐爆棚,网友们也被逗得忍俊不禁。由于倪萍和向太参加节目之前受伤去医院看过骨科,蔡明又机智发挥,戏称二人是 “一个单位的”,幽默的联想令人拍案叫绝。
展现超绝精神状态的片段,主要集中在刘晓庆身上。在高原上,“七旬老太”刘晓庆扛着行李健步如飞,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活力与坚韧。在饭桌上,刘晓庆秉持 “吃饱再说”“民以食为天” 的理念,坚定捍卫自己吃饭的权利。当众人讨论午饭吃什么意见不一时,她坚持要吃肉吃鱼,面对李小冉的反对也不为所动,最终还自信地加鱼并确实吃完。
刘晓庆在节目中展现出积极生活的态度深深打动了观众。网友们称赞她精力旺盛、胃口好、情绪稳定且情商高,认为她的这些优点正是当下许多内耗型年轻人所欠缺的。甚至有粉丝表示:“她参加真人秀太晚了,如果能提前20年看到她的表现,我的人生观念肯定会更早转变,人生也会过得更好。”
而第三类出圈的热门节目片段则是嘉宾之间的矛盾纠纷。在视频平台上,包含这些矛盾片段的节目正片和剪辑视频播放量极高。同时,一些二创视频对矛盾片段进行重新剪辑和解读,也获得了很高的播放量和点赞量。这种现象甚至可能是节目组在营销过程中有意引导的结果。
观众对节目中明星间的矛盾反应强烈。一方面,部分网友认为节目组刻意制造矛盾以吸引流量,质疑节目是否存在“剧本”操作;另一方面,也有观众指出,矛盾的过度放大破坏了节目应有的轻松氛围,将节目形容为“宫心计”或“大型真香现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节目口碑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为何综艺节目里常常奏效的制造矛盾手法,这次在《一路繁花》翻车了?
综艺“战火”绵延,观众情绪“上头”?
《一路繁花》在处理节目中的矛盾元素时,遵循了行业内较为常见的操作模式。
节目利用冲突剪辑展现矛盾情节,有效感染观众并引发舆论对立。在此过程中,双方观众的情绪被不断激发和激化,进而推动节目的话题度和热度进一步提升。
李小冉与刘晓庆之间的矛盾被重点呈现,并引发了广泛关注。矛盾的起源是领队迟到事件,刘晓庆作为领队迟到两个多小时,打乱了行程安排,导致其他成员在寒风中长时间等待,李小冉因此表示不满。此后,刘晓庆认为让年轻成员贺峻霖承担更多工作是一种锻炼,而李小冉则认为领队应更多地承担责任,以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双方再次产生分歧。此外,在点餐环节,矛盾进一步升级。由于刘晓庆饥饿且与餐厅老板娘关系较好,她希望多点一条鱼,但李小冉从经费角度出发表示反对,两人各执一词,进一步加剧了矛盾。
矛盾片段播出后,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并对李小冉和刘晓庆的个人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李小冉的个人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负面反馈,评论量达到数千条。她被网友称为“黑莲花”“毒蛇姐”,并被指责“空有美貌没有脑子”。甚至有人将其面临的状况与《花儿与少年6》中的周雨彤相类比。而刘晓庆则被部分观众质疑存在“倚老卖老”的行为。
在1月22日的直播中,刘晓庆称节目组将原本轻松愉快的吃饭场景剪辑成她与李小冉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损害了她的个人形象,也破坏了她与李小冉的友谊。
从观众心理层面来看,冲突性内容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讨论欲,让节目迅速获得热度。但艺人频繁置身于舆论风波之中,其公众形象势必遭受侵蚀,个人品牌价值亦随之贬损。随着负面影响的累积,艺人参与综艺的隐形成本悄然攀升,包括形象修复成本、心理压力成本及潜在的合作机会损失。鉴于此,那些爱惜羽毛、注重长远发展的艺人将愈发审慎地对待综艺邀约。
节目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安排,航班时间的不合理规划以及行李超重扣费问题直接影响了嘉宾的用餐经费,并最终让嘉宾自行承担后果。这种安排甚至导致蔡明因长时间未能进食而引发低血糖症状。这种以牺牲艺人健康为代价的节目设置,引发了网友的强烈不满。观众们纷纷指责节目组缺乏人文关怀,只注重制造戏剧冲突和话题,却忽视了嘉宾们最基本的需求和健康,使得这档本应充满欢乐与美好的旅行综艺,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从传播效果和价值传递层面来看,一些展现女性力量的情节,本可成为节目极具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亮点。
倪萍因同为母亲的 “不落忍”,给卖土豆的单亲妈妈转钱,这份善良与共情令人动容;向太谈及对原生家庭的理解,袒露内心深处的情感;蔡明回忆电影《红楼梦》配音时与刘晓庆的过往,满是岁月沉淀的情谊。
然而,节目在叙事上浅尝辄止,在素材处理上过于粗糙,未能围绕这些情节展开深度挖掘,使得女性间相互支撑的力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没有通过巧妙的叙事线串联并放大呈现。
这也反映出《一路繁花》陷入了“成于话题,败于话题”的窠臼。在策划执行过程中,制作团队过度依赖即时性话题,片面追求短期的热度和流量。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制造话题、推高热度上,却没有将足够精力放在能够沉淀于人心、激发持久共鸣的情感连接和深刻故事的挖掘与呈现。而这些深层次内容,恰恰是一档节目能够深入人心、形成独特文化价值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节目虽能在短期内凭借话题热度吸引观众眼球,但从长远看,缺乏深度内涵的支撑,难以实现节目 IP 的长效建设。
既然如此,为何此前国内真人秀如此热衷于“扯头花”?
节目过度营销,何时能止“伤”?
叙事学中,矛盾冲突是构建故事张力的核心要素。在国内,真人秀以“矛盾”为卖点起源于“花学”时期。
《花儿与少年》中,许晴等嘉宾在旅行安排和团队沟通上产生了分歧。这些冲突被镜头捕捉并放大,成为节目播出后的热门话题。正是这些话题,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使节目热度居高不下,也让真人秀行业意识到矛盾冲突在提升节目话题度上的重要作用。
此后,《中餐厅》和《五十里桃花坞》系列综艺也凭借类似的矛盾冲突策略获得了显著的红利。在《中餐厅》中,黄晓明的“明学”式管理风格,如“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金句频出,引发了全网热议,进而带动了节目的高收视率和高流量。而在《五十里桃花坞》第一季中,宋丹丹和张翰之间的“社交博弈”备受关注。两人在节目中的对话和态度不仅引发了观众对代际沟通和社交边界的讨论,也使这些话题成为节目出圈的重要因素。
综艺节目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矛盾情节的存在能够迅速引发社交媒体上的热议,制造话题和热搜,从而提高节目的曝光度和知名度。这种策略不仅为节目创造了更多的讨论空间和衍生内容,还能使节目在播出后保持较高的话题度,进而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
在《一路繁花》中,矛盾叙事所引发的反噬,本质上是观众在多年矛盾冲突叙事的长期影响下,情绪阈值被显著提高的结果。这种“预制菜矛盾”的叙事模式,已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更为重要的是,《一路繁花》中的 60+“大女主” 们凭借长达几十年在荧屏上的活跃表现,早已深深烙印在大众的集体记忆之中。这种长期的陪伴与情感沉淀,使得观众与她们之间建立起了深度且稳固的情感纽带。观众不仅熟悉她们的艺术作品,更对她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经历有着深刻的认知与认同。基于此,当节目中出现通过剪辑等手段制造的虚浮 “预制菜” 内容时,观众会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对她们所珍视的嘉宾形象的一种破坏。观众会不自觉地站在嘉宾的角度,共情嘉宾们可能受到的伤害,进而对节目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节目在观众心中的口碑与形象。
在观众真情实感的审视下,矛盾噱头常常显得不堪一击。
鉴于“预制菜”式矛盾叙事的虚浮本质,破局的关键在于反向操作,即关注具体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
观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时,渴望满足情感共鸣的需求。《快乐再出发》作为近两年最成功的真人秀节目之一,其制作模式极具参考价值。与《一路繁花》相似,二者的嘉宾都有着丰富深厚的故事背景,且彼此间存在长期情感交互历史。《快乐再出发》成功之处在于深度挖掘嘉宾背景故事。制作团队深入了解嘉宾过往经历,无论是演艺生涯中的起伏,还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都成为节目素材。在处理嘉宾情感交互时,充分尊重情感的真实性,不刻意制造冲突,而是通过自然的镜头语言捕捉嘉宾间真挚的情感流露,让观众感受到纯粹的友谊与温暖。这种基于真实情感和故事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更提升了节目品质,使节目能够在众多真人秀中脱颖而出。
《一路繁花》虽然凭借高话题度与强大嘉宾阵容取得了初期的市场成功,但在处理节目内容与嘉宾形象时的不当方式,导致其口碑下滑。这警示了国内综艺行业,应更加重视节目的深度内涵与嘉宾的真实体验,避免过度依赖矛盾冲突来博取眼球,应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与故事的深刻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节目IP的长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