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健忘,其实这是大脑在不断进步

500

很多人认为,遗忘本身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应当尽可能将所有事情铭记于心。但实际上,“遗忘”是大脑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说,为了维持大脑正常运作,有必要积极主动地遗忘某些事物。希望本文能让大家了解这一点,并帮助大家在生活中与遗忘和平共处、相向而行。

本文经授权摘编自《遗忘的脑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1月版)。由返朴公众号底部菜单可进入返朴书店购书。

撰文 | 岩立康男

翻译 | 郑仕宇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在步入老年后,会变得越来越健忘。

此时,神经细胞将会逐渐减少,人的记忆总量在不断缩小。即使并不希望这样,但却也无可奈何。老年人虽已遗忘掉某些无关痛痒的事物,但多年以来留存的记忆总量仍旧相当庞大。与此同时,分配到不同记忆之中的神经细胞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新事物难以留存于记忆之中。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大脑中已经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记忆,再也没有余地留存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物。

不过,遗忘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变化,它并非是什么坏事。不如说,遗忘是大脑凝望未来而积极改变的绝佳验证。

在海马体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出新的神经元,持续不断地清除原有的神经元,即过往的记忆不断遭受清除,从而获取全新的记忆。换言之,“遗忘”与“获取新记忆”这两者间互为表里。唯有经历上述过程,个体的大脑才能不断进步。

为了获取新记忆,不断消除旧记忆

实际上,大脑中已有“主动性遗忘”这一机制。原来大脑非但没有在努力地维持记忆,反而会迅速地清除记忆。更为令人惊讶的是,脑科学界已经证实了人体内也存在着一种蛋白质,它能积极主动地加快遗忘进程,它被称为“Rac1”。

这一蛋白质分子属于“低分子量G蛋白”[1](Small G Protein)。它在细胞内的信息传递中,发挥着加快传递的分子开关功能。并且,Rac1分子与细胞的形状及其运动、细胞之间的黏附、基因的使用方式等息息相关,具备的功能也涉及多个领域。

脑科学界已经证实,大脑之中一旦出现Rac1,就会产生主动性遗忘。除此之外,Rac1还具备改变“肌动蛋白丝”(actin filament)这一细胞骨架形状的功能。细胞突起是产生突触的重要场所,上述功能将会导致细胞突起的消亡,由此突触发生退缩性变化,记忆也不复存在。

大脑兴致勃勃地接收新信息,并且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与此同时,促进主动性遗忘的Rac1数量增加。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密布于海马体之中,它们会引起突触发生改变,从而促进新记忆的产生。与此相对,大脑也会同时激活Rac1,消除旧记忆。

大脑竟会积极主动地生成“破坏记忆”的蛋白质?面对这一事实,想必不少人都会惊讶不已。此前,我在面对健忘时内心五味杂陈,既觉得可悲可叹,又觉得怒火中烧,其中也夹杂着几分失落。然而就在我在熟知了这一事实后,也能容忍自己的健忘,顿觉心旷神怡。遗忘可谓是“挑战新事物的证明”。

其实,不仅仅只有Rac1积极主动地消除记忆。

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免疫细胞,它会精准地清除那些归属于神经胶质细胞且较少使用的神经元。海马体中的部分神经元缺乏活跃性,并且处于形成突触的过程之中,那么小胶质细胞也会持续不断地吞噬、清除这些神经元。这一做法旨在帮助记忆长期留存。小胶质细胞积极主动地消除多余且无用的神经元,从而形成更为高效的神经回路、帮助那些常用的神经元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原因在于,倘若大多数缺乏活跃性的神经元相互连接,就会阻碍神经回路的正常运转。大量多余信息输入后,大脑处理它们耗时费力,最终更有可能无法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与此相较,更为高效的做法则是,将那些较为常用的神经元与确凿无误的信息相互结合,从而推导出结论。如此一来,小胶质细胞通过清除电离子活跃度较低的神经元,以优化神经回路。

如上所述,大脑为主动性遗忘而不断努力。最终,我们留存下了不可或缺的记忆。与此同时,不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大脑功能均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之中。

老年人更易留存令人喜悦的记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经历过的事情数不胜数,而新事物却越来越少。换句话说,老年人在不经意间便能轻松处理各类事情,引发他们情绪起伏变化的事将会越来越少。因此,他们也将越来越难留存下记忆。

这本来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即使老年人难以记住全新的事物抑或是变得越来越健忘,这也并非是疾病的症状。总之,老年人健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记忆总量正在不断增加”,另一个则是“现有经验已经相当丰富,足够从容不迫地处理事务”。况且,老年人往往在过一段时间后,又想起了已经遗忘掉的事物,例如艺人的姓名等,这些信息即使一时难以想起,也不会对生活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日本的厚生劳动省将“认知障碍”定义为:“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罹患脑部疾病或是出现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日常生活出现困难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脑虽然会变得越来越健忘,但这对日常生活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由于大脑中储存的信息总量正在不断增加,最多出现暂时性的思绪混乱现象。但并不能将这种状态武断地定义为“认知障碍”。

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健忘也实属正常。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却有不少人并不认同这一点。我在和年纪大的人闲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女性能够笑意盈盈地说道:“我呀,最近越来越健忘了……”反之,大多数男性都否认自己变得健忘,极力想要与之抗衡。他们或是“不服老”,或是想要恢复记忆力。我也能明白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我年轻时处理此类事务轻而易举”“即便是现在,只要我稍加努力,也可以像之前一样过目不忘”。

但是,倘若你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的功能,不如说,还是遗忘为上。这一点在后文中也会详细阐明。

另一方面,倘若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加以区分和比较,结果却颇为有趣。年轻人易于留存下令人生厌的记忆,而老年人则易于留存下令人喜悦的记忆。在脑科学领域,这被称为“积极效应”(positivity effect)。

年轻时认为自己未来的时日尚多,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探查周边所处的环境、学习立身处世的技能,因此掌握新技术、获取新知识以规避危险、维持生命、克服困难,这件事至关重要。毫无疑问,若能尽快察觉到危险的负面迹象并加以处理,更有可能生存下去。

而老年人则无须考虑遥远的未来,多数情况只需在短时间内获悉答案便万事大吉。人们通常关注负面信息和危险迹象以规避危机出现,但老年人却较少关注这些内容。

产生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脑正年复一年逐渐进化。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人生经历逐渐丰富,可以灵活应对各种负面信息。老年人对于负面信息关注度的下降与其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或许也会有人为此而心怀忧虑:老年人对于负面信息的关注度下降,只是一味地获取正面信息,这是否会增加生存的危险呢?然而,老年人若以短时间内获悉答案作为目标,则会在下意识间关注与该目标相关的负面信息,以此规避危险,因此无须介意。

变化的并非“记忆力”,而是“对待记忆的方式”

此外,当年龄不断增长时,会发生变化的并非是“记忆力”,而是“对待记忆的方式”。方式一旦改变,大脑便能自如地发挥出更强大的功能,这一点不如说是大脑因年龄增长而不断进步。

实际上,记忆可依据其性质进行分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类别(图1)。

500

记忆大致可分为“陈述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非陈述记忆”(nondeclarative memory)两大类。能够使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记忆称之为“陈述记忆”,难以使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记忆则称作“非陈述记忆”。“陈述记忆”又可细分为“情节记忆”(episodic memory)和“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

请想象一下自我介绍时的情景,你会讲述自己出生于何处、成长的地点、父母的性格、毕业院校在哪里……上述这些信息有关于自己的过往经历,它们均可使用语言加以描述,因此都归属于“情节记忆”。情节记忆是有关个人经历和过往回忆的记忆,都是一些附带有时空信息的往事。另外,上周日和谁去了哪里、明天早上几点前返校,回忆时你所能想象到的一切,全都包含于情节记忆之中。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易于遗忘的是情节记忆。据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逐渐遗忘的主要是情节记忆。实际上,健忘的人易于忘记的,不正是那些人名、预定日程安排、数字之类相对单一的事物吗?

同样归属于“陈述记忆”中的“语义记忆”则更为复杂一些。我们通过理解他人的话语或是某种现象所附着的意义来获得语义记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能切实地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诸如“一天中有24小时”“冬去春来”等。上至学理思辨,例如“对量子力学、哲学等学术概念的深度思考”,下至生活常识,例如“香蕉呈弯曲的弓形,成熟后的果皮金黄,味道香甜可口”,全都包含于语义记忆之中。“人生观”“世界观”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其中的绝大部分也都是由语义记忆而构成的。

换句话说,在语义记忆中,与其采用能否转化为语言进行描述这一标准加以衡量,不如从个人的主观经验出发,理解其含义,这更为重要一些。我们对周身所处现实世界的深刻认知即是语义记忆。当年龄不断增长时,上述知识的总量将会远远胜过年轻的时候。即便自身毫无察觉,我们的行为也会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它们的影响。如果称其为“智慧”也不为过。

如前所述,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发生改变的并非是“记忆力”,而是“对待记忆的方式”。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从优先保留情节记忆,转换至优先保留语义记忆,因此获得全新的情节记忆愈加困难。与此相对,语义记忆的总量却在不断增加,在无意识之间,大脑更容易发挥其深层功能。

想必读者朋友们阅读至此,应该都已知晓,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脑的功能,“遗忘”实是唯一办法。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发生变化的并非是“记忆力”,而是“对待记忆的方式”。若能基于丰富的个人经验,并与潜意识中“无法使用语言加以描述的重要记忆”相互结合,便能赋予记忆以全新的意义,若说这是“大脑在年复一年不断进步”,也毫不为过。

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虽然会变得愈加健忘,但他的大脑内会潜伏着更多的“无法使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记忆”,其数量远超于年轻人。大多数记忆都沉睡于潜意识之中,有时则会偶然间浮现于脑海里。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遗忘的是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则与年龄无关,始终都在积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逐渐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出了某种洞察能力。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的皮埃尔·阿祖莱(Pierre Azoulay)和他的团队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企业家的创业成功率,该研究正是上述原理的绝佳佐证。分析结果表明,与20~30岁的企业家相比,年过五旬的企业家的创业成功率更高,这更显示出“年轻”并非成功的必要条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生阅历丰富的企业家们凭借“无法使用语言加以描述”的直观判断力,引导团队走向成功。

遗忘是一件好事

在现实生活层面,因年龄增长而引发的健忘也可被视作某种信号:例如,它想告诉你,你应当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人们易于遗忘的往往是人名、预定行程安排、琐碎的数值等,因此要勤记笔记,积极主动地灵活使用手机备忘录和日程提醒功能。另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是,向身边的人坦言自己最近比较健忘。即便如此,想必他们也会面带笑意地对你施以援手。

应对健忘还有一个重要方法是,年龄不断增长时,绝大多数的事情都能凭借过往的经验灵活处理。因此,我们应当习以为常,自觉适应这种变化。

倘若你想要留存下一些记忆,那就积极主动而又意兴盎然地关注周边的事情吧。正是因为个人阅历已经相当丰富,再难遇见像年轻时那样引发个人情绪起伏变化的意外事件,因此我们才易于遗忘。由此可见,不依赖于个人经验,饶有兴致地与世界接触是何等的重要!今天的世界有别于昨天,让我们从各式各样琐碎的小事中感受日日更新的世界吧,诸如“探访新开业的店铺”“尝试使用从未用过的调味料”……除此之外,“前往从未涉足过的城市旅行”也是向大脑传递新鲜信息的有效途径。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满怀自信地与外界接触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倘若你对周围人的不同意见置若罔闻,大脑也就无法取得进步。即便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你大相径庭,也请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再三加以思考,这一做法能够激活大脑,帮助我们留存下那些关键信息。

读者完全没必要为遗忘事物而心怀内疚。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以“回答”为核心的应试教育,对于遗忘的内疚感,很大程度上是此类教育的产物。纵使能够牢记教材上的知识点并立即作答,想必在现代社会中也毫无价值。

反之,“提问”倒是更为重要,即寻求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答案,这也要求提问者认真观察目标对象,并且独自一人深度思考。与其记住答案、照本宣科地“回答”,倒不如放弃那些无关紧要的记忆,在过往积累的语义记忆的基础之上深度思考,从而提出问题,这才是未来世界对人们的期许。

注释

[1] 低分子量G蛋白是指分子量较小(35~50kDa)的Gα亚单位。低分子量G蛋白的共同特点是,当结合了GTP时即成为活化形式,这时可作用于下游分子使之活化,而当GTP水解成为GDP时(自身为GTP酶)则回复到非活化状态。这一点与Gα类似,但是Ras家族的分子量明显低于Gα。低分子量G蛋白在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凋亡等过程中,低分子量G蛋白通过激活或抑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此外,低分子量G蛋白还参与了细胞内的信号调控、胚胎发育、神经传递等多个方面。

作者简介

500

岩立康男,1957年出生于东京。日本千叶大学脑神经外科学教授。千叶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从事脑神经外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曾发表多篇关于脑肿瘤的治疗方法和免疫学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的论文。2017年,他的一篇关于获得脑肿瘤细胞治疗抵抗性的论文获得了美国脑神经外科学会肿瘤领域年度最高奖。主要著作有《决定大脑寿命的胶质细胞》。

译者简介

郑仕宇,1999年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日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500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