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千万别走智能音箱的老路
新的一年,在文旅、零售、券商等纷纷大幅回落之时,人形机器人依然持续维持逆势大涨的行情,热闹非常。
1月14日上午,机器人概念股盘中持续走高,三花智控,汉威科技、弘讯科技、东方精工、爱仕达、五洲新春、巨能股份等20余股涨停,埃夫特、汉宇集团等涨超10%。资本市场上的热情,和刚过去不久的全球CES展会似乎相得益彰,会上数百家科技公司各出奇招,现场整起了各种“花活儿”,尤其是我国的机器人公司,风头十足。
在这一片叫好中,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股价下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开年其便遭遇腾讯控股等大股东的大举减持,随后市场传出优必选核心管理层在禁售承诺后减持的消息,引发热议。
人形机器人赶上潮头,掀起大众对未来新的想象力,这一幕不免令人想起当初的智能音箱,同样是乘着AI之风起飞,被互联网巨头们簇拥着,疾风骤雨般崛起。但是如今的智能音箱行业一路下行,“虽生犹死”。人形机器人会重蹈覆辙吗?
“智能”的大饼,不好画
在国内零售市场大多数消费类电子产品都迎来明显复苏的2024年,智能音箱市场已连续十多个季度持续衰退。根据洛图科技的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805.5万台,同比下降29.8%,市场销售额为21.7亿元,同比下降33.8%。
从雨后春笋般涌现到骤然哑火、继而走向颓势,智能音箱市场短短几年内变了风向。说到原因,直观的原因在于产品本身,在巨头们给智能音箱画了一个又一个大饼,把消费者对智能音箱的期待值拉满后,智能音箱“人工智障”般的体验让消费者深感落差,这渐渐导致他们对智能音箱失去期待。
智能家居就是互联网巨头画的最大的一张“饼”。自从亚马逊开创智能音箱这个品类以来,业界就畅想智能音箱作为智能家居生态中枢的美好愿景,以智能音箱为入口,互联互通,家庭生活走向智能化。
然而,吹嘘得越厉害,后期越尴尬。
人形机器人不是新物种,作为这个行业明星级企业的波士顿动力,已经成立32年,它之所以突然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是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给其带来了新的想象力。简单来讲,大模型出现,如果能将语义理解能力和推理生成能力引入其中,相当于给人形机器人换了个“大脑”。
这届CES展会上,通过现场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走,还能原地来个后空翻;四足机器狗跑起来飞速,还可以给观众时不时来个“比心”;扫地机器人不仅能轻易避障,还“长”了“手”,可以直接“抓”东西。不得不说,机器人的能力有了显著的升级进化。
但这似乎不是在展示智能,更像是“炫技”。比如,逐际动力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大秀机器人“挨踹”后迅速平稳的绝技,星动纪元展示出自家机器人爬长城的视频,其他机器人也偏向五花八门的“才艺展示”。而在抛开机器人能动能跑带来的惊奇感之后,人形机器人真的变智能了吗?
现场的各种翻车已经说明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在分拣这个场景中,展示的机器人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抓取双面胶,不能抓取剪刀、卷尺,且移动的速度非常缓慢;另一个展示炒菜的机器人,直接上演了一出将菜倒在桌上的意外。
所以说,我们看到在视频中被拍摄、被展示的灵巧和智能,本质上还是“实验室环境”下的表演。
入局者众,热闹背后尽是凶险
当前,围绕人形机器人已然形成了一场盛宴,巨头纷纷宣告进入,初创公司崭露头角,投资机构着急忙慌,寻找独角兽。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公布的融资总额已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其中我国有多个金额超亿元的大型融资事件。
与以往稍有不同,在这场新风口中,车企一个接一个地入局,让人形机器人赛道更加热闹起来。目前,比亚迪、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小米、赛力斯、小鹏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均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所涉足。
这一幕对比曾经的智能音箱有过之无不及。当初,互联网巨头们一口咬定,智能音箱是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后可能带来新变革的下一代智能硬件,所以谷歌、苹果、小米、百度、阿里、华为等巨头争相发布产品,迅速带火了智能音箱市场。
可这场大混战没有把智能音箱行业引入“正途”。
自巨头相继进入智能音箱市场,将其作为布局智能家居的优先入口,智能音箱的价格大战就此拉开。而长期的价格竞争,让小公司玩不起早早退场,大厂普遍亏损,更致命的是,在价格战的压力下,厂商们赚不到钱,玩起了“硬件赔钱、服务赚钱”的套路,这导致用户在智能化不足的情况下,对智能音箱的体验感变得更差。
而今,人形机器人赛道也即将走进巨头的混战,车企、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传统家电企业,入场的越来越多。
降价已成了最近的一大趋势。先是,国产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G1,起售价只有9.9万元,引发业界轰动。而后,众擎机器人又推出了人形机器人PM01,售价仅为8.8万元人民币,继续助推降价。
特斯拉也再次“许诺”,提出Optimus 预计将在2026年开始量产,最终售价可能低至2万美元。
当然,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拉低,是市场的必然,在高成本的压力下,人形机器人进入市场的一大阻力就是定价过高。价格亲民,才能找到更多的买家。只是,在成本还没有大规模降低前,降价这一策略是否意味着牺牲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这一点令外界质疑。
比如宇树科技发布的定价9.9万元起的G1人形机器人,被外界认为自由度偏低,并且不标配运控控制系统和算法;另一家仿生机器人企业EX机器人,对外宣称公司已实现机器人量产并盈利,出货量达到500台左右,可其产品主打的卖点是外表仿生,动态或运动能力如何不得而知。
一位从业者表示,目前双足(人形)机器人“卷”得厉害,竞争越发激烈,已经有厂家在打“价格战”,甚至有商家报出了3.98万元的价格,哪怕“亏本”也要“赚吆喝”。
无序的价格战一旦拉开,可能会将行业带偏,巨头如果加入,则让价格战更加惨烈。除此之外,一个更不可避免的事实是,资本裹挟企业,研发上的长期投入和迟迟不能商业落地的矛盾很容易爆发。近来风波不断的优必选,已然证明了这一点。
人形机器人,终究是“早熟”的产物?
人形机器人爆发的契机,和智能音箱颇为相似。
2017年左右,语音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改进,成了人工智能领域为数不多的亮点,众多科技巨头都在抢滩语音识别技术。当时相对小众的智能音箱,为急需找到落地载体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同样地,人形机器人也为脚步放缓、略显迷茫的AI大模型,提供了落地的绝佳载体。
如今,具身智能被视为AI大模型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已经有了产业基础的人形机器人率先被青睐。
技术浪潮的出现,固然为智能硬件的新发展创造了契机,可无论是智能音箱还是人形机器人,它们陡然形成风口,似乎更像是被裹挟着站在了台前,讲起了新故事。在新故事里,人们更为乐观地讨论人形机器人,其实不是因为人形机器人具备了产业爆发的条件,而是它比大模型更容易讲落地、讲应用、讲商业化前景。
智能音箱的衰落,已然证实了一个技术不成熟却快速走向市场的产品将走向什么结局,如今的人形机器人,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的情况下,面临的成长难题更多。
比如量产。去年就表示Optimus要在2024年底前实现量产的马斯克,在不久前发推称特斯拉明年会小批量地生产人形机器人,然后预期在2026年实现量产以及对其他企业客户的交付。这意味着量产计划推后了几乎一年多,而且新的时间表是不是马斯克画的又一个饼,还是疑问。
2024年年底,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始宣布“量产”,可是外界对此并不乐观,高昂的制造成本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一大阻碍。
据了解,波士顿动力的Atlas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高达约200万美元,特斯拉精心打造的Optimus机器人,制造成本在10万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根据Macquarie Research在2023年发布的报告,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总成本目前约为5万美元。
制造成本还未大规模降低,机器人企业却纷纷拿量产来“秀肌肉”,关键的是,国内在机器人的定价上已经卷起来了。这种情形下,被快速推向市场的产品很可能是些不成熟的、妥协于成本的“试验品”。就像当初不智能的智能音箱,各种概念包装和吹嘘,赚足了眼球,到最后却泯然于众。
人形机器人不只离量产较远,离智能似乎更远。市场需要的不是一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形机器人,而是更“聪明”的人形机器人。
但这显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版权声明:道总有理,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与修改。如需商务、内容等相关合作,请联系本人微信号:wdd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