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农村年轻夫妇婚育生活的重要支撑

来源:关中学人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生耿晨旭

催婚催生似乎是过年走亲访友期间永恒的核心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在与亲友的交谈中发现,笔者所在的这个山东中部仅有600余人的小村庄,今年嫁娶的人数和离婚的人数均有所上升。这些嫁娶的青年多半是刚到结婚法定年龄不久,那些“老大难”依旧没有消息。选择终结婚姻的年轻夫妇的年龄也在30岁左右。那些本觉得在子女婚育之后基本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父辈,面对早婚早育的子代,身上的担子反而更加沉重了。

(一)被安排的早婚早育

近几年村中有家庭矛盾的年轻夫妇的结婚和生育年龄都偏小,在22周岁左右,且婚育时间隔得非常近,未婚先孕已经变得不再稀奇。更有甚者,结婚是为了婆家拆迁,进行户口转移,从而多分房子。为了拆迁而结婚的这位是笔者所在村庄的外嫁女,结婚时20周岁左右,刚刚符合法定的结婚登记年龄。在娘家几乎没干过家务,嫁到婆家后,三天两头起冲突,被婆婆嫌弃“好吃懒做”。矛盾的最终爆发是在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女婿甚至来到岳父家动手打人,闹得沸沸扬扬,警察来了之后,也只是进行批评教育。之后又有数次争吵,传言准备离婚,后来又复合,一切归于平静,但孩子是岳父家在帮衬抚养。其父常言道,不要让孩子过早结婚,让孩子养孩子,就是火上浇油。这种极端功利且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模式加之并不成熟的心智,无疑为年轻夫妇之后的家庭生活埋下了一定矛盾隐患,解决办法似乎只有父辈牺牲才能换来些许安宁。也就是说,这种婚姻的主导者是父辈,早婚早育是父辈权衡过后的决定,子代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是父辈决策的执行者。此种婚姻模式,唯有啃老,从父辈那里汲取养分才能维持婚姻生活。

(二)儿女的婚事,父辈的任务

长辈催婚催生常用的一句话:什么年龄干什么样的事,二十多岁也正是婚育的年龄。也就是说,结婚不仅仅是为了两性结合,更为重要的社会作用是养育后代,这种倾向在当下农村中的婚姻模式仍有很强的解释力。同样,催婚催生也是父辈这个年龄的任务,他们这个年龄该做的事。父辈的同龄人聚在一起,常说的一句话是:必须得继续挣钱,还没有完成任务。这里的任务指的就是子女的婚育。随着结婚和生养下一代的成本逐渐提升,需要父辈的帮衬成为必然趋势。早婚早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父辈完成自己人生任务的预期,但这种先天不足的婚姻,必须要父辈的在场才能勉强维持。据笔者观察,村中几乎没有靠自己完成婚育这些人生大事的。也就说,子代即便是婚育,其参与感仍不如父辈。婚育是子代做的,可了结的心事却是父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流行在乡间的“婚育之后再离婚也比大龄未婚更正常”的逻辑。

500

(三)啃老是早婚早育的必然结局

从亲友的描述中,父辈的帮衬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男方母亲帮忙照看孙辈,年轻夫妇打工赚钱,实际情况是仅仅能养活自身已经是很艰难,房贷基本依靠父辈去还;另一种是男方父母出钱,年轻夫妇自己照看孩子,或是孩子的姥姥帮忙照看孩子。前者牵扯到婆媳关系,会因各种生活习惯不同而摩擦不断;后者的痛点主要集中在年轻夫妇养育孩子日益上升的成本和父辈赚钱能力逐渐下降的矛盾上。更为重要的是村中的年轻夫妇大多并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过早的辍学和从小的娇生惯养,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又缺乏父辈吃苦耐劳的品质,日常开支都需要父母支持,难以在社会真正立足,遑论养育下一代。在父辈难以支撑孙辈的养育成本,或者难以满足子代的预期时,便是矛盾集中爆发之时。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矛盾的不可调和往往是在养育下一代的过程中而非开端。换言之,早婚早育完成了父辈和子代共同的人生大事,但代价是子代的啃老,甚至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

1、“老漂”的无奈

照看孙辈的任务多半落在了男方母亲身上,主要矛盾有二:一是教养下一代的生活理念不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孩子的奶奶用嘴嚼过的黄瓜喂食孩子,孩子妈妈发现后表达不满,但孩子奶奶不以为然,反而觉得有些矫情。但在没有“科学养育”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只能被迫接受这种养育模式。另一矛盾表现在父辈的分居。孩子的奶奶在城里帮衬子女,孩子的爷爷在老家打零工补贴家用和赡养老人。孩子的奶奶从工作赚钱转移到照料孙辈中,是父辈收入递减和消费支出递增的负面效应叠加,压力难免转移到年轻夫妇身上,无论是夫妇之间和代际之间,摩擦出现的概率是上升的。这客观决定了在村中的孩子爷爷并不可能赋闲在家。也就出现了打工的同时回家还要面对冷锅冷灶,孩子的奶奶不忍心,将孩子直接带回乡下,子代又不乐意,无奈折中,孩子奶奶便带着孩子在乡间和城市来回穿梭,成为一名候鸟式生活的“老漂”可孩子一旦到了上学的年纪,面对日渐衰败的乡村教育,又难免争执一番,重新考虑孩子日后成长的问题。父辈的资源在支撑子代小家庭的琐碎中被耗尽,而子代却并没有发展出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这既与子代的年龄偏小有关,更与作为独生子女被娇生惯养有关,缺乏担当。

2、经济帮衬

部分父辈会选择经济帮衬,据说村中有父辈每月支持子代4000元。对于收入并不稳定的父辈来说,拿出这些钱并不轻松。大多数父辈已超过了工厂的年龄限制,仅靠土地一年几千元难以应付。前几年村民在建筑行业赚了些钱,但基本上是夫妻档,一旦子代进入养育阶段,这类工作是难以继续,更何况,近几年的建筑行业整体并不景气。对于这些难以持续履行的经济帮衬承诺,轻则导致年轻夫妇吵架离婚,更有甚者是子代对父母大打出手,吓得其父母在村委过夜不敢回家。“贫贱夫妻百事哀”变得具象化,父辈的赚钱能力是与孙辈的成长成反比的,这也就会让子代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说好的,婚育都可以帮忙,但父辈往往变得越来越有心无力,在最需要经济支撑的时候,两代人的经济状况开始变得拮据,特别是在与同龄人的对比之中,争吵逐渐加剧。从婆媳矛盾到埋怨父辈对自己经济支持太少,逐渐走向离婚的结局。可这些身边的案例似乎并没有减损长辈们催婚催生的热情。

反观那些村中比较和睦的模范家庭,多半是父辈有着高额的退休金,甚至可以超过年轻夫妇二人的工资收入,生育二胎的也多半出自此类家庭。换言之,那些充满矛盾的家庭中,父辈和子代的关系在缺乏经济支撑的情况下是摇摆不定的;相对和谐的家庭,父辈占据绝对话语权,子代处于依附地位,这也就不难理解,父辈在年轻夫妇生育之后,发出是养了三个孩子的感叹了。不成熟的心智难以应对琐碎复杂的日常生活,更反映出整体的权力并没有从父辈向子代转移,父辈的丰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解决大部分家庭矛盾,留给子代充足的成长时间。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村家庭来说,试错成本极低,所谓的“成家立业”变得形式化而缺少了实际的现实意义。更有甚者,父辈掌控了子代的婚姻自由,毕竟子代的婚育生活是由父辈支撑起来的,这也是一些自身和家庭条件并不差却被剩下的一个原因。

(四)美满的婚姻在于两代人的双向奔赴

整体观之,经济状况对于农村年轻夫妇婚姻状况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养育后代之后,矛盾越发突出,愈演愈烈,直至婚姻终结。目前的婚姻市场中,青年在经济层面相对被动,父辈客观上的经济实力和主观上完成任务的想法共同促进了子代的早婚早育,但却并不足以支撑子代继续高质量养育孙辈。也就是说,通过啃老进入婚姻的年轻夫妇,在父辈资源被消耗殆尽时,也就是婚姻终结之时。当然,这种判断缺乏一定的是数据支撑,同时也不能简单认为离婚是一种消极的婚姻倾向,更应该看到年轻一代对于自身生活的掌控感,毕竟也有因出轨等原则性错误而离婚的,但关于低龄化且日渐上升的农村离婚率是需要关注和分析研究的,同时,无法对那些依靠父辈进入婚育生活的子代求全责备,更为重要的是,父辈对子代的进行支持而非控制,与子代积极探索同时增强自身应对婚育能力,二者应该是双向奔赴的。如果子代主动选择早婚早育来争取父辈的资源支撑,又是另外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