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丨DeepSeek创造了一个21世纪的卫星时刻

500

一只英伟达图形处理器。图源:Joel Saget/AFP/Getty Images 

500

原文截图

​DeepSeek创造了一个21世纪的卫星时刻

法里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

这是一个“卫星时刻 ”吗?

中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了一款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模型,其性能看上去美国公司推出的 ChatGPT 和其他尖端模型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胜一筹。全世界震惊以对。美国人曾认为,他们在资金、获得高质量芯片和创新方面的巨大领先优势将确保他们遥遥领先。现在看来,这种假定显得狂妄自大。

在一些方面,这一事件比卫星时刻重大得多。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关乎与美国太空计划一较高下的苏联太空计划。绝少有人认为苏联经济整体而言在技术上比美国先进。但深度求索是一家中国民营公司,它以低廉的价格在未来最重要的技术领域展示了惊人的实力。目前还不太清楚深度求索的模型究竟花了多少钱,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调用美国的模型进行训练,是否有中国政府的任何秘密襄助。但考虑到过去一些年间美国政府为维护自身优势已付出的极大努力,如芯片禁令、出口管制等,深度求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提示我意识到两个教训和两个问题。

教训之一:假以时日,开放的人工智能系统很可能优于封闭的系统。(开放的系统就像是带有指令的乐高模块;封闭的系统则是已经搭建好但指令保密的乐高架构)。许多人士指出,深度求索使用了 Meta 的开源 Llama 模型进行训练。它还使用了同样开源的 Qwen,这是中国技术巨头阿里巴巴推出的系列人工智能模型。深度求索是目前表现最好的,但中国的大型技术公司一直在发布许多人工智能模型,它们大多是开源的,而且表现越来越好。假如技术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那么,相较于使用他人无法用于合作的封闭模型,看到这些模型的内部结构并理解它们的推理的那种能力,理当造就更重大、更快速的技术创新。

教训之二:如因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帕特·格尔辛格(Pat Gelsinger)曾提到的那样,约束可能是有所裨益的。恰如艺术有时会在高压环境中勃兴(因为在这种环境中,诸多限制迫使艺术家发挥创造力),工程师也是这样,往往在约束条件下有最佳表现。被迫使用二流芯片的中国工程师开发出了富于创造力的变通手段。不只深度求索是这样。2023 年,中国电信巨头华为发布了一款采用 7 纳米芯片的智能手机,而该种芯片早就被美国明令禁止出口。有一些证据表明,多年停滞不前之后,中国的芯片制造商已对美国的芯片禁令还以颜色,在创新方面大有进步

在去年的一次精彩访谈中,深度求索公司首席执行官梁文锋认为,他的工程师们更有动力做研究而不是赚钱,而且他似乎对比了那种态度与硅谷盛行的态度,后者不外乎追求收入最大化、提供云服务和产生现金流。德米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领导着谷歌旗下DeepMind 公司,并因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突破而与他人共享了 2024 年诺贝尔化学奖。据说他争取将自己的团队留在了远离硅谷的伦敦,这样他们可以专注于基础研究。

深度求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能否阻止中国在技术前沿取得进步?有人认为,深度求索表明出口管制是起作用的:深度求索的模型需要许多英伟达芯片,而在美国的出口禁令全面实施之前,该公司设法采购到了那些芯片。很快,中国就将无法获得最好的芯片,并将因禁令而蒙受更大的损失。

但正如我们在一轮又一轮针对俄罗斯的全球制裁中所了解到的那样,世界经济体量巨大,各经济体之间可以相互渗透。有些东西不受制裁措施限制。而且,中国不是俄罗斯。它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上复杂先进的经济体,在技术领域拥有数百万软件开发人员和数百家优质公司。那种规模的人才将找到创新的门路,哪怕那些制裁措施确保了中国有稍许落后。

第二个问题: 这么干代价是什么?假如技术禁令和出口管制最多确保中国落后一年,也许只是几个月,我们的收益值得付出的代价吗?代价就是中国的报复:中国限制了美国获得开发高技术所需要的关键材料。更重要的是,一个脱钩的全球经济也会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美国的技术公司在其中将不会遭遇来自最佳公司的竞争。假如特斯拉没有遭遇最强大的中国竞争对手,它还能进行最高水平的创新吗?

技术脱钩意味着人工智能将成为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的重中之重,完全不受监管和约束,同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将不受任何限制,一路奔袭超级智能,并将人工智能纳入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所有军事应用。假如人工智能真如人们预测的那样,是一项革命性技术,那么完全不加防护措施而将其释放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就指向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未来:一个比人们因人造卫星面世而设想过的任何情形都要危险得多的未来。 

(作者是美国外交事务专栏作家、有线电视新闻网节目主持人。本文原题“DeepSeek has created a 21st-century Sputnik moment”,由《华盛顿邮报》网站发布于2025年1月31日。译者听桥,对机器形成的初步译文有校阅,对原文有多分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