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系列(29)——贺德全回忆在南京军事学院的学习情况

    【今天,是父亲贺德全逝世2周年日。特将旧闻修改后,重新发表。纪念之】

    1. 进入军事学院学习

    贺回忆说:1952年底、53年初,还在上海六预总时(贺担任四大队团级付大队长),接到通知,让我去南京军事学院报到。参加第二期空军系学习。

    【当时,我军从部队中选调了一批20~30岁的营团级干部,体检合格后进入空军航校学习飞行技术。我父亲贺德全顺利通过了军区体检。到北京体检时,发现有胃病,进不了航校,于是去了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全家搬到南京鼓楼平仓巷1号的空军招待所住下。母亲被安排到大校场(机场)干收发。

    父亲是学校第三批学员。头两批是我军将军级的高级干部。从他们这一批开始,多为校官级的干部。

    学习时间加上前期准备、动员……共4年多。其中在学校学习了4年。头半年是补习文化。

    晚年,父亲回忆起在校最后半年是到全国各地空军基地实习的情况。“我去过长春那个轰炸机学校——9航校。学习如何轰炸。就是在飞机上扔铁疙瘩。2个人一组。在杜4(轰炸机)上。每人扔两次。通过瞄准具,看准靶心,一按按钮,一个铁疙瘩就掉下去了。然后飞回来。再瞄准,扔下去一颗。没什么复杂的。但是学习原理,费了老鼻子功夫了、在航校,吃的是空勤灶。伙食可好了!那么大的对虾(摊开手掌,比划着一个手掌的长短),我一顿怎么也得干它3、4个。真过瘾啊!”

    父亲说:让人带着,飞过喷气式战斗机。到运输机里,观摩人家怎么驾驶飞机……

    2. 关于考试

    “头两批学员的毕业考试可隆重了。考场铺红地毯。考场前面排着3排桌子。一排是考官(坐),一排是监考的,还有一排是观摩的。朱老总亲自参加了这两次毕业考试。气氛可紧张了。有的考生不知是紧张还是害怕,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让人给架了下去。【这个场面,热播剧《亮剑》里面没有体现过】

   “等到我们毕业考试时,就没有这么厉害了。但是也蛮紧张的。

    “考战役战术时,要把给定的敌我兵力、设备、后勤……一一标注在图纸上;摆沙盘;编写作战命令;对作战演变进行图上作业……一天都做不完。中午吃饭,有专人送进来,根本不让你出去。一个人做(沙盘、画图……),旁边有2个监考的看着。

    “我们要学习陆军的战役战术,还要学习空军的战役战术。

    “第一年政治课期末考试,我抽到的题: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嘿,这可是抽到我的“小仓库”了。这门课我学的最好。滔滔不绝,讲了2、3个钟头。3名考官没有一个提问的。一致通过!有个考官说:这家伙讲得比我教的(课)都好。”

    有一次父亲告诉我:王耀武。知道不?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当过教员。不少人戏称:TNN的,让咱们的战俘给上课……嘿嘿,这个王耀武很能打!济南战役失败后,化妆逃到寿光时,路边解大便,用雪白雪白的纱布擦屁股。被民兵发现了。“这家伙,擦屁股的东西比家里的床单还白!肯定有问题!”。于是把他抓了起来。一审,乖乖,抓了条大鱼!

    问:您上过他的课吗?

    答:没有。

    【 百度上介绍:王耀武(1904年—1968年),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县上王庄(今岱岳区) 人。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王耀武化妆后突围出城。行至寿光境内被俘。自此开始了战俘生涯。1959年2月,王耀武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但是,百度或者一些回忆录里对王耀武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教员一事从来没有过记载】

500

    (2007年3月摄。注意背景带阁楼的二层小楼。这是南京大学西侧,与平仓巷隔着一条马路的陆军招待所家属住宅。当年我家就住在这样的小楼里。50多年了,陆军招待所的这些小楼外观基本没有变。而平仓巷的空军招待所在文革中移交地方了。现在那儿盖了一栋南京大学博士楼)

    3. 住、吃情况

    父亲那届空军系学员都住在清凉山半亩园。此处原来是国民党一个后勤机关。住房条件不错。每个(套)宿舍有卫生间。父亲回忆:南京夏天那个热啊!受不了。我经常躺在卫生间的瓷砖地面上睡觉。那地方凉。老了老了,落下了腰腿疼毛病。

    学院行政部门所在地是原国民党国防部二厅。

    因为南京的夏天潮湿闷热,来自山东泰安的北方人父亲非常不习惯。经常跑到卫生间的瓷砖地上睡觉。“瓷砖地凉凉的。就这样,睡到半夜,有时都要爬起来冲个凉水澡。我这腰腿疼的毛病,估计就是那时留下的。”

    至于南京军事学院的伙食:

    “我跟你说,南京军事学院的伙食那叫一个好!可以说是全军顶级的了。再没有比它那儿的伙食好的(单位)了!”

    “早餐,就没有吃过馒头米饭。全是包子、火烧、花卷、稀饭,馄饨,豆腐脑……”

    “因为每天要上6个小时的课。每节课一个小时。所以,(上课的)中间,领导会安排加餐。也就是包子,稀饭什么的。”

    “每天晚饭可丰富了!8到10个菜。随便挑,自已打着吃。主食有包子、烙饼、火烧、面条、花卷……”

    “酒啊?不喝。不让喝。就是节假日,什么国庆啦,春节啦,八一啦……可以喝酒。”

    “逢年过节,食堂会组织会餐。不用打着吃了。摆桌。红烧鱼啦,炖鸡啦,红烧肉啦……稀量霍拉地摆的满满一桌。10个人一桌。可以划拳。一顿饭,吃个2、3个小时不算啥……”说到这些时,父亲两眼放光,满脸喜悦。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早餐没有牛奶。面包啊?没有。谁吃那(些)玩意啊?!”

    “每天下午,发水果。什么苹果,橘子,广柑……为了吃水果削皮,还发了一个水果刀”【水果刀刀身是电镀的;宽2cm,打开后有15、6cm长;材质是钢的。刀身两侧有钢印的“军学”二字(怀疑是毛泽东写的草书字体)】

    “我就是在军事学院的4年,吃得好,活动少,一下子胖起来了。”【注:父亲是1926年生人。进军事学院时才27岁。正是能吃的年龄】

    “后来在机关【即空军情报部】吃部长灶时,好像也赶不上军事学院的伙食好”。

    对于空军直属机关小灶的情况,父亲回忆:

    “在机关吃的小灶啊。就是在大院的校官食堂那里,用屏风围起那么一块地方。摆上2个桌子。吃饭时间与其他人错开。我们去的晚。基本上别人都吃完了,我们才去。不吃,可以打回家(吃)。”

    “一个月交多少钱啊?嗯……不记得了。反正不少。如果不去吃,月底退钱。好像中午、晚上加起来,一个月要4、50元吧?有补助。据说(伙食标准)是按照空勤灶的标准。”【注:1970年前后,空勤灶的伙食标准为3元/天。据此计算,部长灶一个月伙食标准(30-4.5)X3=76.5(元)。个人负担50元,公家补助26元左右)】

    【当年,全军学习苏联老大哥。军事学院和军事工程学院施行的是六节课一贯制,从早上9点开始上课,到下午4点下课,中间没有午饭时间。所以父亲说“中间,领导会安排加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