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老胡在Deepseek 面前无处遁身

500

《胡锡进:舆论场上的“万能胶”》

在中国舆论场上,胡锡进先生可谓是一位“万能胶”式的人物。无论什么话题,他总能迅速粘上去,用他那标志性的“老胡体”来一番高谈阔论。他的言论就像一碗温吞水,看似热气腾腾,实则不冷不热,既不敢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又总想摆出一副“我懂,但我不能说透”的高深姿态。

胡锡进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能在中国官方立场和公众情绪之间找到一条“完美”的平衡线。他既不会偏离官方的“主旋律”,又懂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民间语言”来迎合大众。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堪称舆论场上的“杂技演员”。每当有热点事件发生,他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用他那“老胡式”的辩证法,把黑的说成灰的,把白的说成米黄的,最后再来一句“大家要理性看待”——仿佛只要他开了口,天下就太平了。

胡锡进先生的另一大“绝技”是“选择性发声”。对于那些敏感话题,他总是能巧妙地绕开核心问题,转而大谈特谈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比如,当公众对某些政策提出质疑时,他会立刻跳出来,用一堆“大局观”“长远利益”之类的空洞词汇来搪塞,仿佛只要他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姿态,大家就会忘记问题的本质。

更令人叹服的是,胡锡进先生还是一位“语言艺术家”。他总能用最温和的语气说出最尖锐的话,用最委婉的表达传递最坚定的立场。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可能”“或许”“不一定”这样的模糊词汇,让人乍一看觉得他似乎在客观分析,但仔细一琢磨,却发现他早已把立场悄悄塞进了字里行间。这种“软刀子杀人”的本事,堪称舆论场上的“太极高手”。

当然,胡锡进先生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的“双重标准”。在国际问题上,他总是一副“中国必须强硬”的姿态,动辄高喊“西方霸权”“中国崛起”;而在国内问题上,他却摇身一变,成了“理性”“温和”的代言人,呼吁大家“冷静”“克制”。这种“内外有别”的表演,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是在为谁发声?

总之,胡锡进先生是中国舆论场上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他既是官方的“传声筒”,又是民间的“调和剂”;既是“理性”的代言人,又是“情绪”的煽动者。他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一点:在舆论场上,只要你足够“圆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是,这种“圆滑”背后,究竟有多少真诚,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站务

全部专栏